第55頁
書迷正在閱讀:回環【游戲向】、楚隊的神算外掛(穿越)、橙汁分你一半(1v1)、直上天堂、到站請送命、男朋友是買小魚干送的、治愈系婚寵、春夏之交(GL)、穿進漫畫后我拯救了男主、穿成炮灰的我拯救男主[娛樂圈]
因此文靖安也不虛偽客套,對林寧宴等人的恭賀全盤接受,一場詩會完畢,陳守嚴命人收拾筆墨之后重新開宴,這時的宴會重點自然是放在了討論文靖安那首大作之上。 李碧存對這首詩愛不釋手,三位教習也是大加贊嘆,陳守嚴雖然不表態,但對這樣的詩文自然也是鐘愛有加的,更何況旁邊不少見風使舵的同仁不斷給他吹耳邊風,夸獎這是當世第一五絕,越讀越妙,他們想燒成灰倒在酒里一起喝下去,還有個別表示要打包回去灌給自家兒孫喝,讓他們沾點文靖安的詩性。 李碧存當然不給他們燒,暫時欣賞夠了文靖安這首天賜之詩后,想到了一個關鍵的問題。 他跟三位教習咬耳朵一陣商量,之后叫了聲:“靖安,你且過來?!?/br> 文靖安聞言起身往李碧存那邊走去,李碧存道:“我和三位教習商定聯名寫一封信到縣里,請縣學的宋教諭遞呈縣尊大人,縣尊大人乃是同進士出身,他對詩詞一道自然獨具慧眼,你這首詩到了他手里必定能大放異彩,傳出縣城傳到府城是遲早的事,不過這首詩畢竟是出于你手,我們要先問你的意見,你可愿意?” 文靖安拱手作揖道:“學生求之不得,一切聽從先生安排?!?/br> 李碧存道:“嗯,不過這封信你也得動筆?!?/br> 他把文靖安剛才寫的那首詩舉起,繼續說道:“這紙張太大,且剛才寫得倉促,署名又是放在了背后,你在信紙上重新謄寫一遍,與我們的聯名信一起寄過去?!?/br> 一件小事,文靖安想也沒想便應了下來。 桌前的兩位富商連忙讓出位置,陳守嚴吩咐人把筆墨信紙呈上來。 這回由李碧存先動筆,只見這位老先生只是略作思忖,片刻后胸中已有文章生成,筆尖輕點硯臺,一手行書行云流水,心中所想既是筆下所出,不過盞茶功夫,洋洋灑灑數百言躍然紙上,他寫完習慣性往字文上吹了一口氣,吹干墨跡,這才轉交給黃孫周三位教習審閱。 三位教習仔細看完,隨后皆是頷首,答曰:“善!” 于是李碧存先在文末署名,接著三位教習依次簽名。 一切妥當之后,他們齊刷刷望向文靖安。 文靖安:“……” 看他們眼神忽然感覺不對,不就是抄一首詩么?用得著這么虎視眈眈的?又不是考科舉。 他也沒多想,李碧存把狼毫遞給他,把硯臺推到他前面,他重新蘸了墨,不假思索直接動筆。 前邊還沒什么問題,他用館閣體順利寫完“蓮花鎮端午詩會憶三閭大夫”這個題目,接著就要繼續寫第一句“性命誠可貴”,但這時專心致志盯著他的李碧存和三位教習忽然變了臉色,李碧存更是直接掩唇干咳,那意思顯然是要文靖安停下來。 文靖安一頭霧水,他還單純想著是自己的館閣體寫得太幼稚,配不上這首詩,入不了縣尊大人的法眼,因此停筆呆呆看著李碧存請示意見,豈料李碧存直接是轉過頭不跟他對視,很有點傲嬌的樣子。 文靖安:“……” 這是鬧哪出? 他知道這里面肯定有貓膩,李碧存必然另有所指,但他進青蓮書院才兩天時間,實在不懂李碧存的暗示??! 躊躇兩難之際,還是林寧宴最會察言觀色,悄悄摸近文靖安,用膝蓋頂了一下文靖安的下腰,文靖安回頭,發現林寧宴也變傲嬌了,并不拿正眼看他而是以四十五度角斜著頭仰看屋檐,不過林寧宴夠意思,李碧存不好意思說的話他給文靖安提了醒,他幾乎是用唇語說了四個字! “詩前小序?!?/br> 詩前小序? 文靖安心里復讀一遍,下意識想問這是什么玩意?但還好他腦子轉得快,忽然記起了什么,下一刻便恍然大悟了! 拿蘇軾來舉例。 蘇軾的千古名篇《水調歌頭·明月幾時有》,題目和詞文中間有這么一段話。 “丙辰中秋,歡飲達旦,大醉,作此篇,兼懷子由”。 這一小段話叫什么? 這叫詞前小序。 作用是交代詞人寫作時的環境和目的,雖然不是正文內容,卻是這首詞不可或缺的組成部分,隨著這首詞流芳百世。 那么林寧宴提醒的詩前小序就很好理解了,就是讓文靖安在正文之前加一段小序進去。 但為什么李碧存和林寧宴都要通過暗示的方式讓他寫詩前小序呢? 他們完全可以大大方方跟文靖安當面提出,何必多此一舉,搞得神神叨叨。 所以這詩前小序里邊肯定有李碧存和林寧宴不好當著眾人的面說出來的內容。 文靖安又思索片刻,這時候就得感謝李童生教給他的那句至理名言了—— 科舉考的不止是四書五經,科舉考的還有世故人情。 文靖安自己寫出了這首詩,署名之后他的名字將隨著這首詩傳遍永寧縣,甚至載入縣志千古留名,但隨著這首詩流傳的也僅僅只有他的名字??! 他不得讓李碧存這位恩師沾一沾光嗎? 他不得讓在場這些人分一點點甜頭嗎? 就像蘇軾詞前小序里的“子由”一樣,子由兄不正因為那首《水調歌頭》受人世代誦讀么? 他們也要! 碧存先生雖說是君子悅蓮不染塵俗,一心教書育人視錢財如糞土,但每個人都是有欲念、有目標的,連出家的和尚都想著早日參悟佛法榮等極樂,拜見如來時立地成佛,李碧存的欲念不在利祿卻在功名,他是做夢都想在文壇里面打到三瓜倆棗,他那么拼命教導青蓮書院的學子是為了什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