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頁
此時,整個京城的人,都在因為那個關于溫廷筠在東瀛皇太子一事上力挽狂瀾的傳言,不得安寧,或是開心,或是憂愁,或是興奮,或是沮喪。 而所有人中最平靜的,反而是處于事件核心,風口浪尖上的溫廷筠,他好似壓根就沒有這件事兒般,如往常一樣,該干嘛干嘛,倒是讓那些覺得傳言是假的人,更加確信了自己的想法。 就這樣,幾家歡樂,幾家愁的熱鬧了好幾日,就在這個傳言漸漸平息,大家甚至都有些以為傳言是假,等著看溫廷筠笑話之時,皇上卻連發了三道圣旨,震驚了整個朝野! 第三十九章 封侯 第一道圣旨,因為鴻臚寺卿溫廷卿與鴻臚寺錄事溫廷筠兩人,在接待東瀛使團一事上盡心盡力,行事有功,溫廷卿從四品的鴻臚寺卿,升任為從三品的吏部侍郎,溫廷筠從七品的鴻臚寺錄事,升任為四品的鴻臚寺卿。 此道圣旨一出,之前那些對是溫廷筠在東瀛皇太子一事上力挽狂瀾的傳言不信之人,全都傻了眼! 這道圣旨就差明說,是溫廷筠阻止了東瀛人的陰謀了,否則他一個七品的鴻臚寺錄事,憑什么一下躍至了四品的鴻臚寺卿,這樣的升遷速度和跨度,在大夏朝是絕無僅有的! 溫廷卿從四品的鴻臚寺卿,升任為從三品的吏部侍郎,對于眾人來說,其實沒什么可驚訝的,從他考中狀元后,僅僅只是用了一年半的時間,便從翰林院的六品編撰,直升為四品的鴻臚寺卿,就可以看出皇上對他的看重和栽培。 鴻臚寺雖然是個清貴又沒什么實權的地方,但是卻可以沒什么阻力的將品級盡快提升上去,等品級提升上去后,再調到同樣沒什么實權,也沒人眼紅的禮部任侍郎,待上兩年,有了資歷,就可以名正言順的調到戶部,或是吏部,這樣的實權部門任侍郎,再到尚書,歷練好了,以后就是皇上倚重的內閣、首輔的肱骨。 這次,溫廷卿在東瀛皇太子一事上,別說多少有些功勞,就算什么都沒有做,他是主事之人,立了大功的溫廷筠,即是他的屬下,又是他的親兄弟,他跟著一起受賞,也在情理之中,而且他的前程,大家原就是心里有數,倒并不覺得有什么。 可是溫廷筠,一個七品的鴻臚寺錄事,竟然一躍成為四品的鴻臚寺卿,就算他在東瀛皇太子一事上立了大功,眾人還是覺得有些難以接受,而且他所有的豐功偉績,都只存在于傳言之中,并沒有人真正看到,總給人一種空中樓閣,虛無縹緲之感。 就在眾人對于第一道圣旨頗多微詞之時,皇上好似故意要打眾人的臉般,緊接著,第二道圣旨就來了。 第二道圣旨,因鴻臚寺卿溫廷筠在接待東瀛使團一事上周到機敏,預防禍事于未然,為國舍家,封溫廷筠為定遠候,世襲罔替! 一時間,朝野一片震驚。 大夏朝自立朝以來,能夠封侯的,全是在戰事中立下了不世之功之人,溫廷筠還是第一個,別說連戰場都沒有上過,就是上衙當差也沒幾日,便被封了候之人,怎能不讓眾人震驚! 而且,不僅如此,溫廷筠也是第一個,與公主和離,被公主掃地出門的被廢駙馬,轉頭便封了候,還世襲罔替的,不僅沒有降低身份,竟然還比做駙馬時還要風光! 然而震驚過后,卻沒人提出異議,就連一向最愛在這些事情上進諫的御史們,都十分罕見的保持了沉默。 因為細想一下就會明白,雖然溫廷筠好似什么都沒有做,但是,如果不是他成功阻止了東瀛皇太子在國宴上的自殺,那么大夏朝現在早已身處危機之中了。 毒殺一國儲君,處理的不好,足以挑起一場戰爭,而且還是完全處于輿論下風,就算打贏了也是輸的戰爭,大夏朝未來將在很長的一段時間里,處于負面輿論的國際環境中,被周邊的各個國家排斥、提防,難免風雨飄搖。 溫廷筠可以說用一己之力,阻止了一場在戰略上必輸無疑的戰爭,而且嚴格來說,他不僅是立下了不世之功,更是要比那些一將功成萬骨枯,把自己的不世之功,建立在犧牲無數生命之上的名將,來得更加偉大。 而且圣旨上也已經說得挺明確了,給他封這個定遠候,除了因為他確實是立下了不世之功,還有補償之意。 雖然皇上對于長公主因為東瀛皇太子一事與溫廷筠和離這件事情,從未發表過任何看法,但從這道圣旨中,明顯可以看出,皇上是覺得溫廷筠受了委屈的,所以才會有為國舍家這一說。 只是大家心中都有些奇怪,既然當初長公主因為誤會駙馬溫廷筠,將禍闖到了東瀛皇太子身上,才與他和離的,那現在事情已經水落石出,真相大白,那為何皇上不讓他們兩人復婚,反而給溫廷筠封了候? 就在眾人紛紛心生揣測之時,第三道圣旨又來了! 第三道圣旨,將原康王府賞給定遠候溫廷筠做府邸,并賞黃金千兩,著內務府選派仆役和宮女,負責cao辦定遠候開府的各項事宜。 這第三道圣旨的內容,沒有前兩道那樣讓人驚訝,但是,卻讓原本就有些迷惑的眾人,更加的迷惑了! 將原康王府賞給溫廷筠做府邸,倒是好理解,他一個沒有根基的被廢駙馬,也沒有自己的府邸,總不能頂著個定遠候的空名,要啥沒啥吧,那豈不是丟了皇上的臉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