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一章:別金陵赴上海,忙叮囑
“嗯?好吧,也不管你做什么了,就給你挑一顆吧。喏,就這顆!我剛才第一眼就看中了!給你吧?!蓖淝湟娗仳E對著自己擠眉弄眼的解釋著。 一臉調皮的模樣,也不再生氣,甚至笑意已經不自覺的爬上了她的嘴角。卿卿這次并未多想,麻利的從袋子里的一堆石頭里,拿出了她刻意放在最上面那顆晶瑩如玉的朱紅色和黃色相間的獨特美石,放在身旁的秦駿手心。 雨花臺上觀夕陽,漫天火紅如烈焰,晚霞如浸染在紅花金葉的汪洋中一般,艷麗炫目,將整個天際裝點的美如幻像。夕陽的余暉灑滿漫山遍野,身邊的一切都沐浴在這浪漫多彩的初秋晚景中。 秦駿與童卿卿并肩立于山崗上最佳的一處觀景點,瞭望者山腳下的村莊,民舍,遠處的精致,秦駿時不時偷偷望望身邊的卿卿,發現自己完全沉溺于卿卿棱角分明又被淡淡的落日余暉潤澤的側容上,不能自拔。 明明知道會被卿卿發現,但是,他還是控制不住,貪婪地凝視著身邊的圣潔的美人,雖然他更看重一個女子的內心,但是眼前的秀色實在令他心馳神往,而此時的卿卿過于專注眼前的美景,時而仰望天空中形狀各異的殷紅云朵,猶如在觀賞一部各種人物演繹的神話故事般被深深吸引。 時而垂頭望向腳下的田野,小路上三三兩兩回家的行人,覺得一切都是如此的寧靜,美好。竟絲毫沒有發現,最后在秦駿過于明顯的舉動下才引起了卿卿的注意。 卿卿趕忙和他拉開了一些距離,尷尬的別過頭去。而此時的秦駿卻在心里已暗暗發誓,再不會有人在他心里的地位可以超越眼前的女子了,此生除了她,絕不會與他人結為秦晉之好,哪怕因此孤獨終生。 當秦駿和童卿卿一對璧人在金色溫潤的光芒下,猶如在山崗上的一對神仙眷侶般,如此和諧,而又溫情nongnong。還未收攤回家的攤販們望著兩人的背影,竟看得癡了,仿佛眼前的兩人是畫中走出一般,如此的完美,幸福,卻又如此不真實。 那一天,他們雖然十分貪戀雨花臺上的晚霞美景,但秦駿還是遵守和童卿卿的約定,趕在天黑前回到了城中。接下來的日子,秦駿并未食言,帶著卿卿到南京著名的街道,體驗當地的繁華,品嘗各色精致可口的小吃。 一周的時間過得飛快,馬上童卿卿和秦駿就要離開這里了。在這短暫的時間里,卿卿既結識了主內的新朋友,又和南京教會中的弟兄姐妹分享了彼此的侍奉生活,經文靈修,還和秦駿暢在臨走前一夜暢游了秦淮夜景。 紅燈點綴,燭火熠熠生輝,燈影交織的秦淮河上,穿梭不斷的船只靈動的在河面上駛過,周遭各種琵琶,古箏等樂器彈奏的聲音了不絕于耳,在絕美的夜色下,面前的一切都是這般的靈動,熱鬧而令人充滿激情的秦淮之夜,注定是令人難忘的。 離開南京后,秦駿和童卿卿就朝上海趕去,一路上童卿卿很自覺地并未過問秦駿,到上海的軍務是什么。而秦駿也很感謝卿卿的理解,避而不談,只是聊些閑雜的瑣事,誰都不會打破兩人之間的默契。而就在到了上海教會后,兩人就要分開時,童卿卿卻破天荒的主動喊住秦駿: “嗯!我答應!一定會平安無事的!呵呵,卿卿,難得你......嗯,謝謝,你能這麼說,我很開心!”秦駿聽到童卿卿的話,少有的認真起來,眼神中都是對卿卿的感激。 當他看到卿卿竟然在說話時不自覺的靠近自己,心中更為感動,更令他欣喜的是,卿卿的手還緊張的拉了拉秦駿的袖子,示意他一定要謹慎小心! 仿佛不這樣提醒他,他馬上就要陷入危險般。見童卿卿如此緊張自己,秦駿欣喜之余,更多的是對卿卿鄭重的承諾,他不想卿卿有任何擔憂。 在上海的兩周,秦駿很繁忙,除了陪卿卿去了一次外灘外,每天都在忙碌中進行,卿卿仍然不知道秦駿在忙些什么,但是,她很清楚,一定是局勢所迫,不得不早作打算,布局在先,以防將來一日被打得措手不及。 1922年的中華大地并非太平無事,這年春天直奉戰爭第一次爆發,整個戰爭過程較為短暫,只有兩三個月,同年六月下旬以直系的勝利宣告結束。且戰事也未過多波及遠在中原的洛陽城,未給童卿卿和秦駿的生活帶來多少不便和影響。但是直奉之間的裂痕卻已經形成,且無法彌補,早晚必定還會有一戰。 早在1920年直皖戰爭后,直、奉兩系軍閥共同控制了北京政權。并且推舉靳云鵬組閣。但是,后來,直奉雙方開始間隙不斷。在直皖戰爭結束后,直系取代皖系,直接反映了英、美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擴張和日本帝國主義在華勢力的受挫。 日本當然不甘心就此退出中華政治舞臺,接受失敗。從而開始積極扶植奉系,并促使奉、皖兩系重新聯合,對抗直系。 隨后雙方又在內閣問題、對待華盛頓會議提出的山東問題等方面矛盾愈演愈烈,最終導致關系破裂。 張作霖迫使靳云鵬辭職,轉而支持親日的梁士詒任國務總理。受日本支持的奉、皖兩系又開始重新合作,并聯絡孫中山為首的廣東政權,組成反直“三角同盟”。 大戰一觸即發。1922年4月28日,奉系張作霖自任總司令,設司令部于落垡,率12萬名奉軍官兵發動總攻擊,第一次直奉戰爭爆發。 直系以吳佩孚為總司令,以保定為大本營,分頭抵御。最終在吳佩孚的英明領導下,改守為攻,將主力迂回作戰,繞至奉系后方蘆溝橋,致使奉軍腹背受敵。 加之5日,奉軍張景惠部第十六師停戰倒戈。蘆溝橋、長辛店等要隘陸續被直軍攻占,中路奉軍退至天津。張作霖才下令退卻,率殘部出關。直到6月17日,在英帝國主義干預下,直奉兩系才停戰議和,簽訂和約。 雙方自19日始將軍隊撤退,正式終結戰爭。雖然最后, 徐世昌總統下令免除張作霖東三省巡閱使等職。但是,張作霖在軍備上和作戰經驗上都優勢明顯,并非容易善罷甘休之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