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4頁
書迷正在閱讀:虐文替身Alpha不干了(GL)、歸國少爺的豪門之戀、繁枝之中、民國兇少的病美人、多年腎虛讓總裁在我面前抬不起頭、[修真]撩完就跑不負責、公府嬌娘(重生)、[綜英美]身在曹營心在漢、無效標記[星際]、jian臣盯上我家了
“你們是怎么做的?”陸千秋已經看出了他們身體中那稀薄非常的異種能量。 盧敖就有些慚愧道:“我們先是用了死囚,挑出那些罪大惡極的,讓徐福大人用他們感應到的能量日夜沖刷那些人……” 他看了一眼靜候在后方的徐福,對于這些愿先行吞服下仙人血rou的人油然升起一股敬佩,在知道有隱患的前提下,還愿意以身相試的,都是這條仙道之上的開拓者。 他開始將仙宮諸人所遇到的困難與嘗試一一道來,比如說,他們發現那種能量乃是天地間本就有的,只是咸陽較為稀薄,遠處的終南山的方向倒是濃郁的很,他們懷疑這世間有一些特殊的地方更適合“修行”;除開山脈之外,一些珍貴的藥材、百年難得一見的果子,也都散發出這種能量,服用后可以加快適宜的進程;能量沖刷并不是全無危險的,那些死囚里,百人里才活下一個,也是得了這唯一的成功的例子,他們才終算是打開了局面…… “打開了局面,也不代表著我們就獲得了成果,”盧敖回想起那段時日,嘆息般說道:“因為我們并不知曉如何接引這種能量入體。后來也是一位大賢道:‘陛下曾說要改變自己去適應這靈氣,但人體有四肢與頭腹,我等何不選其一,以此為基點,再去慢慢渲染其它的部位呢?’” 陸千秋感興趣道:“你們選了哪里?” 盧敖一拜道:“人的身體靈氣最多者,往往都是在肚臍以下,所以我們選擇的是腹部?!?/br> “哈哈哈,”陸千秋笑了起來:“你們做的很好!”雖然十分的稚嫩且粗糙,但陸千秋已經非常滿意了。他已經看到了仙宮未來的坦途,他之所以不曾將“仙道”直接鋪滿,就是為了它現在這一份勃勃的生機。 就像是前幾日咸陽城中行駛的那一輛木車一樣,他只是給了些提點,便令那些人依靠自己去發揮了。他要的,可不是另外一個一模一樣的現代??! “楚國如何了?”他回轉過頭,去問身后的趙高。 趙高恭敬道:“蒙恬將軍已經是抓捕了第三百四十二位楚國的諜探了,他們似乎相當篤定您在天星院之外,還另有秘處?!?/br> 陸千秋又問:“那些入了仙宮的前輩們,可有將消息帶出的?” 趙高神色一厲,他面無表情道:“有兩位。不過陛下不用擔心,既然事先警告了,仍明知故犯,臣下自然會按照章程來?!?/br> 陸千秋點頭道:“仙道的鋪開應當還在今后。近期涇水渠功成,其□□勞全賴鄭卿,我等可前去觀看一番?!?/br> “臣下哪里來的如此功勞?”一三尺長須的老者從陸千秋的后面走了出來。雖是在談密事,但既然陛下沒有避過他,也就說明了此人是可以信任的——徐福與暗中的目光一起移開。 “百里大人將大部分的偶人都放在了開鑿驅水上,”老者愧疚道:“耽擱了秦國的戰事,鄭國實是不敢居功?!?/br> 這位是之前韓國的水利官員,名為“鄭國”。也是幾年前陸千秋欲要引渠導水時需要的人才,與一些貴族不同,他倒是很快地就接受了陸千秋的延請,他在韓國一直郁郁不得志,到了秦國后,驀然得此重任,心中很是感慨。 趙高在后面輕聲道:“戰事并無糾葛,倒是水利之事,惠及關中無數百姓,流芳后世綿綿,乃是利國之策。陛下之心,愛民如子,如昭昭日月,無人不可見。陛下是不會錯的,再行推脫,才是偽飾,你該是接收下來……” 陸千秋笑了起來:“趙卿知我心矣?!?/br> 老者便一拜再拜,心中感激地退了下去。 “水利之事已了,”陸千秋道:“國內空缺的糧食也再度充盈,接下來的幾年應當會收獲豐年,將士們也應該從之前的跋涉中休整過來……” 他接過了盧敖他們記載下來的諸多研究,最后想了下,提筆在輕薄的紙上寫下了幾個字。 “既然爾等都是在三月之內成功感應到‘靈氣’,”陸千秋道:“那便讓城外的軍隊隨你們去終南山上鍛煉百日吧。蒙恬已在宮中呆了很長的時間,估計是早就有出征立戰的心思。年輕人,哪一個不希望自己能建功立業、瀟灑馳騁?我可不準備再拘著他……” 也是蒙恬一直在城中抓捕它國的間諜,否則若是聽了陸千秋這話,一定會立即過來為自己請罪。 “等他們有了靈氣,將與楚軍的差距再拉開,”陸千秋笑道。哪怕是有如此多的優勢,在每一次的決策上,他也走得穩穩當當,不留下絲毫的空隙,“那時就是要開展這最后一場交戰的時候了?!?/br> 所有人都互相對望,他們已經想象到了楚軍那時的模樣,他們心中有激動的、有期盼的、也有敬服的。他們已經看出,陸千秋這是盡力讓秦國的軍隊不出現過多的損傷,為此他甚至是讓那些兵卒們率先接受“仙道”的洗禮,這實在難以想象會是一位君王能做出的事。 而這一百日的沖刷,在日后經過一次又一次的改善過后,終于有了一個為所有人共同接受的名稱——“百日筑基”。一百天,從凡俗脫胎到仙途,象征著凡人踏上仙路的最初,而那個時候,“百日筑基”已經是秦國上下,無人不知的了。 陸千秋放下筆,端詳著自己寫下的四個字,結束了這一次對于仙宮成果的考察。 第161章 秦始皇(二十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