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7頁
在這賑災的檔口,顧瑾玉也不好去尋禮部的人問明白,只能暫時賦閑在家。 很快的,鎮南的事情就解決了。派去賑災的官員顧瑾玉也認識,正是他在府城考試時因為紙鍋燒水而結識的劉學政,不過現在應該喊欽差大人了。 不過想想也正常,劉學政工部出身,本就擅長水利之事。而且因為名聲不好,沒有親近的人,不會有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最是適合賑災,也更能讓皇上放心。 顧瑾玉對劉學政的印象很好,聽說是他賑災,還專門打聽了一番。 鎮南的受災面積實在太大,皇上終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讓他完全的開放官倉賑災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商討之下皇上下旨讓離鎮南最近的六個縣分別運送一萬石糧食,再由朝廷撥三萬石糧食運往鎮南,還有一萬石糧食從當地的官倉拿。 顧瑾玉在心里算了一下,錦朝的一石糧食換算成現代的單位是三十斤。一個成年男子勒緊褲腰帶的話,大概一個月能消耗一石半的糧食。 這十萬石糧食勉強夠十萬人吃一個月,畢竟十萬人里還有不少老弱病殘,吃的并沒有成年男子多。 顧瑾玉算明白這筆賬后松了口氣,老百姓其實是最容易滿足的。不管在什么朝代,只要能讓他們吃飽就可以了。 這樣想得顧錦玉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九萬石的糧食都是從各地調來的,各地的官員雖然不能違抗圣旨,但若是想往這批糧食里摻點沙石增重什么的,卻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說是九萬石的糧食,能有五萬就不錯了。 第九十七章 晉江首發,感謝訂閱…… 半個月過去了, 鎮南那邊便傳來了好消息。洪水已經褪去,災民們也被劉學政妥善安置好。 消息傳到京城,皇上龍顏大悅, 下旨要親自為劉學政設宴獎賞, 京城上下一片歡欣雀躍。 可還不待宴會的場地布置好,鎮南那便卻傳來消息:受災最嚴重的固縣爆發了瘟疫。 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瘟疫可比洪水要可怕得多。后者只是沖毀良田和家園, 死亡的人在各種天災面前簡直不夠看。而前者卻不一樣,不僅致死率高,傳染性還非常強。 前朝的時候便經歷過一次瘟疫, 最開始先是家畜大量死去, 最后傳染到人身上,傳染了近十萬的人。最后還是當時的皇上當機立斷,下令將所有染病的人通通趕進一座城池,然后下令屠城, 這才制止了瘟疫的蔓延。 當時那個年間, 家家戶戶都有人死去。在最嚴重的州縣里,用十室九空來形容都不為過。 也正是因為經歷過,百姓們簡直是聞疫色變。很多縣并沒有瘟疫,只是因為距離鎮南比較近,都有不少百姓都選擇離開家鄉, 去往認為更安全的地方。 長此以往, 絕不利于發展, 必須盡快想出一個解決的辦法。 朝堂上,百官分為兩派。一派保守,多是年輕人,主張盡快救災。另一派則較為激進, 主張效仿前朝,將所有患病百姓困在一個城中封殺。還圍繞著該不該讓劉學政回京、要不要去鎮南救災、如果救要怎么救、如果不救要怎么給天下人交代、這幾個問題爭得是臉紅脖子粗,差點沒打起來。 到最后,還是主張效仿前朝的一派占了上風,只因為激進派的李丞相說了一句:“既然你們這么想救災,不如即刻向皇上申請前去協助劉學政,本官絕不阻攔?!?/br> 這話一出,九成九的保守派官員都退縮了。 他們可以在朝堂上為百姓據理力爭,哪怕丟掉官職也不會退縮。但是到了危及自己生命的時候,沒有幾個人愿意將生死度之身外。 作為保守派頂梁柱的江季中氣了個仰倒,不顧同僚手下的勸阻,執意上書請求皇上讓他去救災。 可江季中在文人的心中地位極高,這么一份擺明去送死的活計,皇上怎么敢讓他去? 可要是沒人去救災的話,天下人又該怎么看待他這個皇帝? 皇上心中煩悶,脾氣也差了不少,伺候的宮女太監都變得戰戰兢兢。 在這種沉悶的氣氛下,四皇子又進宮了。 這次的談話并沒有外人在場,所以也無從知道他們說了什么。 只是在四皇子出宮后,一道圣旨降臨到狀元府。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朕之狀元顧瑾玉,天慧聰穎……今特冊封卿為鎮南知府,享正五品俸祿。其必忠順國家,扶植社稷,俾海宇寧靜,以副朕命①。欽此!” 宣旨的太監見顧瑾玉遲遲不接圣旨,皮笑rou不笑地說道:“狀元郎,怎么還不接旨,難道你想抗旨嗎?!?/br> “有勞公公了?!鳖欒翊_實不能也不敢抗旨,盡管他知道這時候去鎮南做知府九死一生,但圣旨已下,斷無再更改的余地。 宣紙的太監見顧瑾玉接了圣旨,臉色也好了不少,最后看在塞過來的荷包不算輕的份上,還勸了一句:“其實去鎮南當知府也沒有那么壞,起碼狀元郎你一開始就是正五品的知府,要知道歷朝歷代都沒有這樣的例子?!?/br> 顧瑾玉聽到這聲安慰只有苦笑,命都要沒了,就算當了丞相又有什么用? 不過這話確是不好說出口的,要知道在官場上六品是一個檻,熬過去了就是平步青云。熬不過去,多的是在修撰這個職位上熬到死的狀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