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科院和爺爺一起穿了 第38節
時知選擇低調聽大佬們的講座,這讓王釗很滿意,他其實也不愿意時知太過引人注意,畢竟崔氏大祖房身后的知微書院在江南有那么一絲絲尷尬,尤其這次它的老對家英才書院也會來,只希望大家都消停些吧。 寧江書院這次文會準備很充分,各個大佬講座時間都安排得有間隔,書院有準備慶典的院子,這次場地就選在空曠的翠微居。 時知一行人來的比較早,進了書院就跟著王釗安排的人走小道進了翠微居,倆人的座位有一層竹簾隔著,旁人看到這個情形就知道這是女客不會冒昧上前。 開講第一位是寧江書院的山長,畢竟人家是主人,這次開篇是《大學》的內容,時知雖然對四書五經學的不深,但不妨礙她聽一聽。 只是這講座和她想的有些出入,時知沒上過古代學堂,她沒想到這會兒的老師都這么“開明”了嗎? 這哪里是“講座”明明就是“研討會”,底下聽學的學子各種提問還不算,有好多都能提出相反的觀點,看著山長不緊不慢的回答各種問題,被反駁了也不氣惱而是拋出更多觀點和理論跟人辯駁,時知都想給這種學術氛圍鼓掌了! 這是哪位神仙大佬想出這種文會的點子???她幻想中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辦場文會大概也就如此了!這不就是“文化交流會”嘛! 聽了第一場后時知很是興奮,她好久沒有體會到這種氛圍了,雖然和她專業不同但還是很過癮,要是寧江書院的學術氛圍是這樣那她綁也會把崔氏子弟綁過來上學的。 七娘顯然是不明白時知在興奮什么,但她同樣很高興,今日聽學的確受益良多,王氏家學雖然也不差但到底講東西沒有書院這么深。 第一日三場“授講”都是討論四書五經的“文理”,后面兩場是別的書院大儒開堂,時知這才發現來聽學的學子有大半是庶族出身,從他們的問題就能感覺出來,世家子弟應該都是寧江書院的學生,外來的世家子弟似乎很少。 第二日是英才書院的主場,三場“授講”主講人都是他們的大儒,寧江書院真的是給足了對方面子,五日文會英才就獨占一日。 時知聽了一日感覺英才書院的風格比寧江書院的大儒講課更“務實”,換句話說它是偏“應試風”,這也難怪寒門學子科舉本來就艱難,英才書院能代表寒門庶族跟知微書院打擂臺,不多弄些“干貨”不行啊。 到了第三日畫風卻不一樣了,時知這才發現前兩天的氣氛真的是很“溫和不刺激”了,今天第一場一上來就是三位大儒同時到場,然后就扔出一句“選材之先為何”。 時知:這是要打辯論賽? 看了一眼學子們的氛圍,想來他們是有準備的,時知又看了一眼七娘,這也沒提前說一聲啊。 七娘表示:這大概是臨時變陣,她也不知道??! 這問題一拋不用猜也知道底下學子馬上會自動分出正反方了,沒辦法是世家子弟和寒門學子從出生起立場就劃分好了。 果然,這場“辯論賽”沒多久就聽出立場來了,大多世家學子支持選德為先,庶族學子幾乎都支持選才為先。 能做辯題的問題本身就沒有標準答案,不同角度討論而已,可問題今天這個辯題和選官扯在一起了,那就不是單純的“德才”問題,而是選官問題,這必須得列出個具體一二三的標準。 “德才兼備,德為何在才之前,古之先賢早已給出答案,有才無德是為下品,比之庸才更能危害社稷生民?!?/br> “德為先自是先賢至理然,然君子小人以何為判?出仕為官難不成還能量仁心有無二丈?故考評才智為主,測探德性為輔方為選材取官正途?!?/br> “選才為官固然可取,然弊端禍患卻也埋下,以智取私利比無才之人所圖更深,吾以為當德才兼備才是選官正途?!?/br> 聽著學子們激情討論,時知也開始發散起思維,這個問題其實是儒家文化討論的常見問題。 人品和才華哪個是選官最應該看的標準,這問題討論了上千年也沒個標準答案,但儒家正統思想是認為不管什么事都是“道德為先”的。 所以今天這話題不新但很尖銳,舉薦做官的行跡在大良并沒有完全消失,科舉成為主流但舉薦為官的也不少。 科舉制考得是“才”,舉薦用得是“德才兼備”但大多明目上還是用“德”做幌子,這是世家努力留存下來的東西,畢竟并不是家里所有子弟都愛讀書都會讀書。 “呵,諸位也莫要爭了,如今你我寒門德才取一都成難事,哪里來的德才為官?依我看出身才是正途!” 這話一出整個會場靜默了瞬間,好吧,剛才的爭論看樣子只是開胃菜,這會兒才是正菜呢! 時·吃瓜群眾·知眼睛一下子就亮了,她隔著竹簾開始找剛才發言的人,這位“勇士”可真敢說啊,這會兒科舉制也好舉薦制也罷其實還是世家占大頭兒呢。 眾世家子弟原本還挺克制發言的,這會兒卻一個個卻坐不住了,這家伙誰???這話說的誰能忍,出身好又不是我們的錯,要你在這里陰陽怪氣說我們無才無德? “出身也的確是個問題,聞先賢之言久了品行自然端正,畢竟窮人乍富更顯貪婪,且無家族長輩約束為禍起來怕是不小,從引出冀州之亂的賊子游明方可看出,這出身低微者剛學兩天圣賢道理就敢大放厥詞、妖言惑眾行大逆不道之事了?!遍_口的學子穿著寧江書院統一的服飾,不出意外應該是個世家子弟。 時知的位置離得有些遠,隔著竹簾看不太清那人的長相,但聽著聲音溫和可一點兒不像能說出這么毒舌的話的。 這話一出真就是“炸場子”了,時知感覺要不是考慮場合問題,那些寒門學子都能擼起袖子和開口的世家子打起來。 而且寧江書院里可不止世家子弟,寒門學子也是有的,聽了這話如何能忍,場面一時有些混亂,寒門學子攻擊那世家子,其他世家子自然也要幫忙回擊,時知第一次感覺文化人吵架真的也挺“有失斯文”。 七娘的臉色已經很不好了,她擔心今日再發展下去,就要給寧江書院埋下禍事了。 好在幾位大儒顯然也不想眾人真打起來,如今火氣出來了,他就得滅滅火。 “肅靜,爾等都是向學之士,日后朝廷棟梁難保就不出在你們之中,不過是一句辯題就讓你等如此赤白臉色、出言不遜,他日如何擔得起大任?” “先生莫怪?!敝T學子聽了這話一個個起身行禮請罪。 “前日開篇主講為何?爾等怕是一個字都沒聽進去,回去默十遍靜思己身!” “是?!?/br> 時知聽了這話,心里感嘆罰抄寫果然是每個時代老師都不曾放棄的法寶,所以說辯論切忌急眼啊。 這場辯論不會有真正的結果,討論差不多了,最后總結發言的是大儒,不過在場的能冷靜下來聽課的估計沒幾個。 等到第二場時果然新的辯題又來了,只是這次火藥味兒沒那么重了。 聽著學子們激情澎湃的辯論,時知有些感慨,今日今日他們能這樣高談闊論其實有一大部分原因是皇權不穩,可當皇權登上巔峰時這樣的場景怕是再也不會有了。 連聽了三日,時知有些明白這次文會的套路了,“學術討論”加“命題辯論”,第四天大概是想給眾人松松神經,安排的是君子六藝“交流會”,受邀的各地文人今日都露臉了。 時知和七娘一起在一處亭臺看著遠處的活動場,她們并沒有想要過去,活動場所大多是外男,兩個小女郎獨自過去有些突兀。 “明天是要文試吧?” 時知馬上考慮自己要不要提前回去,萬一被抓住一起考試,和古代文科生學霸比文言文研究,這不是公開處刑嗎? “稟兩位女郎,郎君有請?!?/br> 第59章 一更 君子六藝“交流會”是學子們的主場,眾大佬們略微露了露臉就各自聚一起烹茶暢談了。 時知和七娘兩人過來時,正趕上幾位大儒在和王釗暢聊國事,他們身后都跟著自己的得意門生,時知目測了下這閣子里有十幾人,算是個小型聚會了。 王釗看到二人過來,微笑著對眾人介紹:“這是崔氏女郎和小女?!?/br> 時知和七娘旁聽了三天客,雖然過程沒有吱過聲,但眾人都是知道竹簾后的女客是王氏和崔氏的女郎。 時知與七娘恭謹得給幾位大儒行禮:“見過諸位先生?!?/br> 寧江書院山長笑道:“聽簡明說起兩位女公子來聽學,今日才算正式得見了?!?/br> 簡明是王釗的字,他笑著舉起一杯茶回道:“還要多謝諸位這幾日的擔待,釗謝過了?!?/br> 寒暄幾句后,時知與七娘落座,時知原本以為叫她們過來也是禮貌問聲好,但沒想到王釗和大大儒們竟然還在討論國事,她一時間決定閉嘴當鵪鶉。 聽著他們從討論西北戰事到朝廷黨爭而后又轉到西南的叛亂,時知真心覺得自己今天不該過來的,這會兒大良還沒完蛋吧?這么聊天真的好嗎? 然而看著七娘淡定的臉色,時知一時間懷疑是不是她和崔教授一直太過謹慎了,還是江南的風氣就是如此? “暢論國事”的現象普遍出現,要不說明時代思想開放要不就說明皇權衰落,時知這幾年一直在貓耳山宅著,她第一次感覺自己可能是“落伍”了。 或許這短短兩三年,朝廷的威望又下降一個層次了,惠嘉長公主去世后甚至有人傳出熙興帝的皇位來路不正,西南彼此叛亂打出的旗號正是這個,時知想了想局勢大概也明白這些文人雅士為何敢這么大膽了。 “不知崔女郎對這有何見解?” 時知被一句提問喚回了神,剛走神就被抓包就有些尷尬了,時知抬頭看過去,問她話的是個清雅俊秀的后生,看衣著打扮再加上他坐的位置就明白這位是英才書院的學子代表了。 時知剛才在低頭走神,但眾人討論的話題她還是聽了一耳朵的,話題又回到了前日的那個問題,科舉制似乎是繞不開的話題,她算是明白叫她來干嘛的了。 時知看向王釗,眼里有無數控訴,這不是挖坑給她嘛? 王釗接收到了時知眼睛里的“怨念”,但他也是沒辦法,剛才幾位大儒開口說想見一見崔氏女郎,畢竟聽了人家幾天的課不露臉打個招呼的確不好。 英才書院的學子看時知一直沉默,笑著道:“聽聞桐州的知微書院人杰地靈,想必女郎也是很有些見解的?!?/br> 時知有些無語,好想問一句:這位大兄弟,我哪里得罪你了? 英才和知微天生對家,她作為崔氏灶女今天注定是要被殃及了。 時知謙遜道:“小女自幼跟著祖父啟蒙,只略微讀了幾本書,不曾有幸去知微書院讀書,見解倒是沒有,只是諸位的話小女聽了后有些疑惑,煩請先生們和郎君解答一二?!?/br> 寧江書院山長寬和的笑道:“女郎請講?!?/br> 時知脆生問道:“前日那辯題和今日似乎說的是一件事,選官取才,唯德還是才,前日聽諸位郎君所言覺得都有些道理,然小女不解的是這才又為何?” 這話奇怪,科舉考試考的當然是四書五經做詩詞文章的能力,這就算不讀書的人也知道。 “自然是對圣人之言的學習,做文章的能力,看是否有治國安邦之才?!?/br> 時知點頭:“小女自幼跟著祖父讀書,祖父常說不求我這孫女有詠絮之才,只要稍微從先賢那里學些做人的道理就夠了?!?/br> 王釗笑道:“崔公不愧名士,咱們讀書說到底不也是為了明理嘛?!?/br> 時知淺笑:“所以小女不明的是,諸位學四書五經是為了向圣賢學習還是為了做官出仕?” 這話一出,在場的人都頓住了,這可怎么回答?讀書學做人和做官也不沖突吧? 剛才問話的學子臉色有些不好看了:“女郎這話何意?” 時知正色道:“郎君莫急,小女并非挑釁諸位,而是實在想不通諸位到底爭論什么,學先賢之言,做圣達文章說到底不還是在傳達做人做事的道理?” 那不還是在“德”上打轉?你們這會兒也沒什么八股和策論文章,科舉考試內容大多就是文章注釋理解和詩詞歌賦能力,時知實在想不通靠這個能看出有“治國理政”的才華。 簡單來說會讀書不一定會當官兒,你不去基層磨練幾年哪里會知道自己有沒有三板斧解決各種民生問題? 英才書院的大儒聽到這話有些詫異,他還是第一次聽到這種言論:“那女郎是認為科舉考的還是德?” 時知點頭又搖頭:“是才是德小女其實并無答案,但小女覺得為官取才也好取德也罷,選官的出發點應是為民?!?/br> 時知站起身來行了一禮:“小女讀書淺薄,先賢道理也說不出什么,但只明白一點,科舉考試只為選賢任能,才高八斗卻不能讓百姓多吃一粒米在百姓那里便是庸才,菩薩心腸卻不能讓百姓多積一寸麻在百姓這里亦是無用?!?/br> 看著眾人露出若有所思的神情,時知繼續道:“我大良地域遼闊,物產豐饒,東南西北山川河流各有特色,一方水土養一方百姓,四季風雨各不相同,諸位若是為官可有把握用自己的才華和道德讓百姓不忍饑、不受凍?只要能做到管他是才是德選出的官,在百姓那里已是德才兼備的好官?!?/br> 時知的話其實沒有正面回答她對科舉考試的看法,但這個本來就是無解的,她來自千年之后的時代,那個時代做任何事都要考試,各行各業都有自己的專業標準。 然而現在還只是冒出個考試的雛形,這已經是人類歷史的大進步,時知不能跟這一群剛學會走的人說,科舉考試內容太過片面,除了抑制世家和鞏固皇權起到很大作用,用它挑選治國人才有很大缺陷吧。 這是認知不對等的,時知沒辦法違心對此時用詩詞歌賦能力選官的科舉考試去推崇備至,她只能這樣轉移話題,把做官的標準和百姓需求放到一起。 老百姓很實在的,只要你能讓他們吃飽穿暖那你就是有能力又有品德的棟梁好官,扯一堆沒用的干什么,四書五經教你做人的道理可教不了你怎么給老百姓謀福祉。 就時知個人看來科舉制是個很偉大的想法,但它弊端同樣巨大,因為它太過重“文”,讓所有優秀的人才全部都去學四書五經了,這嚴重阻礙了科學文化的發展和文明的進步。 以前九品中正制用得是品德,現在科舉制用得是才華,目前來看九品中正制輸了,但問題是科舉制就贏了嗎? 這倆后期發展的一個是為世家服務一個是為皇權服務,都脫離了它本身應該起到的作用。 聽了時知一番話,在坐的都有些觸動,而尤以王釗最甚,他之前就感覺時知和旁人不同,這會兒他更懷疑崔家是不是真要出個圣賢了? “女郎是以為科舉考試要改革?”開口的是寧江書院的學子,時知聽這聲音耳熟,這不會是那天毒舌回懟寒門學子的那位仁兄吧?長的倒是眉清目秀看著溫溫和和。 一下子把中心思想點出來,這位看來平日閱讀理解滿分,但時知卻不能承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