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科院和爺爺一起穿了 第24節
無論如何跟這些流民解釋清河已經無力接收他們,可這些人仍舊徘徊不肯離去,沒多久就有幾十股流民流浪在清河地界,估計數目達到四五千人。 這是人在對生存希望的本能執著,崔教授最近被清河郡守的“哭喪臉”弄得反胃,他知道這人是心里責怪崔氏多管閑事才把更多流民引來。 可他也不想想,但凡他們這些人不是那么“尸位素餐”,崔氏家主府犯得著多管閑事?旁的郡縣但凡能把崔氏教的方法學個一半,這些流民能像不要命一樣逃亡清河? 可如今多說無益,眼下最要緊的是先平安度過這個難關。 外面的流民卻不能一直放任,否則終究要釀成大禍,于是崔氏家主府很快就發出一則消息,崔氏的采石場和礦山要向招勞力做工,酬勞是一日兩餐外加一身冬衣,如果能好好表現干滿六個月就給半貫錢工錢。 難民安置點里和在外躲藏流竄的流民都可報名,最近清河崔氏“仁善”之名達到鼎盛,這個消息一出,就有□□千人跑來報名。 家主府派了一千護院維持秩序,報名者只要條件合適,把自己籍貫姓名報上去就可以跟著崔氏的人離開。 三日內清河的流民就少了六千青壯年,郡內治安壓力驟減,時知把這些人大多安排去了蒲尊山。 原本她沒打算這么快就開始啟動開采計劃,可如今形勢逼人,她只好把家主府剩余的存糧拿出來安置這些人,煤礦早晚要開工,這也算是廉價勞動力了。 清河郡守好在也不是個真笨的人,他看到崔氏的做法后,有樣學樣把剩下那些流民中有勞動能力的都分批組織出去修筑工事,并且講明這些人能比其他人每日多得一個黑窩頭和一碗雜粥。 不要小看這點食物,難民安置點每日清湯寡水的兩餐只不過是維持讓人餓不死而已,而在外流竄的連這兩餐都沒有著落,所以就這條件還是很多人報名去了,留下的都是些沒什么武力威脅值的。 同時崔氏派了許多人到附近郡縣散布消息,內容大體就是清河因為涌入大量流民導致現在已經無糧可以救濟,已經斷糧云云,忙了幾日總算是把都往清河跑這個勢頭摁住了。 清河的情況穩定下來后,周圍幾個郡縣安置點也陸續開始學著清河這樣,把來年的工事都組織給流民去做,有些家底的人家每年徭役都托關系花錢雇人,今年各地都表示只要出錢出糧都可免今年徭役。 時間又過了半個月,西邊傳來消息,叛軍開始襲擾桐州和燕州附近的鄉鎮,整個桐州的駐軍大部分都在與冀州的邊界上駐扎下來。 駐扎在晉州的朝廷大軍已經發起好幾次進攻,并州已經被打下大半來,游明把隊伍重新整合后死死咬住冀州西邊幾個城池,戰況又重新陷入了膠著。 聽說西邊因為涌入的流民太多已經出現上萬流民凍死、餓死的事情了,如今清河的安置點能挺這么久,全賴有時知和崔教授把大祖房這棵大樹強按著去支撐而已。 時知不懂軍事,可她卻看得明白,只要朝廷把冀州周圍幾方駐軍有效整合起來,這場戰亂只怕早已經平息,甚至出幾套招降的策略分化叛軍內部,也不至于把仗打成這樣。 同時時知明白,她這個門外漢都能看明白的事,朝廷里的文武官員怎么會看不出來? 怕只怕到如今朝堂的黨爭仍舊不斷,如果他們眼里看到的這一場“必勝”的戰爭所帶來的東西,不是生靈涂炭而是“利益分配”,那么這場仗也許還要再進行一段時間…… 如果真是這樣,時知只能送他們一句:短視無恥,自取滅亡! 年關將近,崔玉煙終于到達了清河的,他這次沒帶家眷,冀州內亂崔教授寫信給他父親時就寫明了關系厲害,清河郡都尉這個官職并沒那么好做。 但崔玉煙還是很痛快的接了這個職位,入了軍隊就是每日在刀尖上掙前程的命運,大伯父給了他這個機會他沒有不接著的道理。 第34章 .種子高產作物背后的危機 清河郡是崔氏大祖房的根基,崔玉煙回這里比在越州更有意義,三老爺的意思也是讓他回來,他的身份在所有世家里都是尷尬的,但清河都尉這個職位卻能讓他在族里挺直一些腰板兒。 崔玉煙到清河后辦完上任手續后, 第一時間到了家主府拜訪,他是家主的親侄子回來拜見理所應當。 見到崔教授后崔玉煙第一時間行禮磕頭,“侄兒見過伯父?!?/br> 崔教授記憶里崔家主只在十幾年前見過崔玉煙,這也是他和時知第一次見到原身真正意義上血緣關系近的親戚。 崔教授親自把人扶起來入座: “一家人不用這么多虛禮?!?/br> 接著是時知給堂叔父行禮,崔玉煙性子很直爽,關心問候了幾句接著給了時知一匣子珍珠做見面禮,越州產好珠,這應該是他夫人準備的表禮。 這樣的場合是不用時知多說話的,她一邊安靜聽崔教授與崔玉煙說話,一邊悄悄觀察他這個人 崔玉煙的相貌大概隨了母親,鼻梁高挺、眼窩深邃,是個漂亮的青年,依稀間可以看出有胡人血統。 大概是因為從小就入了軍隊,所以言行舉止都透著一股英武直爽氣,但又因為出身世家,他的舉止并不粗獷,禮儀都是很到位的,說話爽利卻不讓人覺得輕浮,讓人很有好感。 時知見過的所有崔家的族人,論好感度這個堂叔要排前三,想來也是,從崔三老爺處理事情的風格和態度上就可以看出他很靠譜,不靠譜的是原家主崔清。 以前三老爺就倆兒子,崔玉煙是庶長子不可能不被重視,要不是他讀書沒有天分,又加上上不了族譜,不然也不會送去軍營拼前程。 崔玉煙拜訪結束后就直接回都尉府了,原本按照規矩禮節他應該住在家主府,崔清與崔靜海雖然分了家,但回清河后他們代表的是一家,崔靜海是家主的親弟弟自然要住在東武城家主府的,這是家族關系問題。 家主府之所以修這么多院子也是為了給子孫居住,可惜如今子嗣稀薄,偌大的宅院只住了兩個主子。 都尉職位特殊,崔玉煙還是適合住在府衙,不過時知還是讓人收拾出了院子,并安排好了仆人,過年的時候崔玉煙還是要住回來幾天,畢竟他家眷沒跟過來,也不能讓他一個人過年。 崔玉煙走馬上任第一時間就把清河這兩千人馬調動起來日日cao練,這里是大祖房的根基他明白自己回來是為了什么。 今年又是國喪且遇到了戰事,過年和祭祀都從簡了,崔玉煙并沒有來家主府過年,臘月二十六他接到了桐州防御使的命令,帶著東武城城外剩下那一千駐軍前往濟陽城聽命。 桐州駐軍接到了朝廷軍令,要與燕州、湖州一起配合晉州的大軍合力圍剿冀州叛軍,朝廷與地方終于結束了扯皮,火燒完了眉毛后下定決心要保住眼眶和鼻子了。 時知估摸了一下,各地的糧食應該快見底了,如果這場仗再拖下去反的就不是一個冀州了,那真就不用打了,大良可以提前下課了。 這場仗打到了開春前,叛軍死的死跑的跑,十幾萬叛軍最后被俘八千人,平叛大將軍薛民親自將幾個叛軍首領斬在馬下,游明卻帶著幾個親信逃竄不知所蹤,冀州之亂落下帷幕。 上百萬的流民被朝廷強制召回原籍,并承諾取消冀州與并州賦稅一年,讓百姓休養生息,主戰場冀州在這場近半年的戰亂里已經千里凋敝,百廢待興。 歷時半年之久的冀州之亂看似短暫卻造成了驚人的傷害,這場禍事至少有五十幾萬軍民喪生,幾百萬人顛沛流離,財產損失更是不計其數,它讓原本就腐朽的王朝更加搖搖欲墜。 崔教授把空間里存的春小麥和蜀黍種子只留了兩袋做樣本,其余全都派人送去了冀州和并州,雖然不能完全解決問題,總算是能多給百姓們一點活路,一時間“清河崔氏”仁善的名聲傳遍冀州與并州。 同時崔教授決定把南瓜種子在民間推行,之前他還有些顧慮,但今年北方大多州郡已經“彈盡糧絕”,如果遇上天災幾乎要“團滅”,普通百姓一年口糧中有小半年是各種瓜菜相雜。 這南瓜生長期不長,儲存好了保質期能有兩三個月,關鍵時刻可以救命。 就算這時候崔教授和時知還是沒動過要拿出紅薯、玉米、土豆的念頭,如果南瓜不是因為不適合大規模種植他們也不會這么輕易拿出來。 原因很復雜,一部分現實原因是這些作物突然出現會引起懷疑,帶來危險,時知和崔教授不愿意多生事端,但這其實只是他們剛來時的狀態,如果有心,運作幾年還是可以順利把這些作物平安推廣出去。 可他們絕對不會這么做,或許一般人覺得這些高產糧食是“開掛”般的存在,但崔教授作為專業農科人員卻很清楚這些作物本身就存在巨大的“危機”。 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并不高,對比時知他們那個時空,也就明清時期一半的生產力,要知道他們那個時空,在引進玉米、紅薯并且度過本土馴化期后,玉米和紅薯幾乎迅速就改變了北方的食物結構。 傳統本土農作物變成了金貴“細糧”,大部分土地都開始只栽種這兩種糧食作物,也因此產生了一波“人口爆炸”,這某些方面是好事是進步。 可是這個時代的生產力和明清隔著五六百年的距離,現在這時候拿出來這些高產作物,崔教授幾乎可以確定沒有幾年大良不分南北都只會大規模種植這兩三種農作物,哪怕是江南最上等水田也會放干水去種植,畢竟這里差了幾百斤的糧食產量。 明清時期本土糧食作物的種子其實已經馴化非常成熟穩定,再加上耕作方式的進步,“精耕細作”已經到了一個高峰,所以小麥、小米、稻米這些作物最好的田畝產四五百斤也不是問題。 所以“細糧”作物占得比重下降但不會直接“消失”,可現在不同! 如果突然出現“神種”,那現在已經馴化的糧食作物就可能“退化”甚至“絕跡”!但凡有些生物學常識的,都知道作物物種豐富人類才能抵抗大自然的威脅。 而且現代的高產作物種子在培育條件達不到時,多次耕種留種的種子會出現“減產”退化現象,這也是現代農業耕種幾乎每年都要買新種子的原因。 空間里這些高產作物對于這個時空來說都是外來的物種,除了崔教授哪怕時知也不怎么了解具體培育和種植,以后萬一出現病變或者退化,種植的作物又單一,那幾乎就是滅頂之災。 這些年崔教授一直努力推廣先進的耕作方式,和培育適合本土高產的小麥、蜀黍就是為了先把大多數作物平均畝產量提高上去。 只有這樣,某一天那些高產農作物問世時,才不會讓所有人陷入高產作物瘋狂的耕種模式,導致人類努力馴化萬年的多種糧食作物消失在人類食物結構中。 如果真出現這樣的事,崔教授認為自己真就在某種程度上成為了這個時空文明發展進程的“罪人”。 以上這還是“百年危機”,往更遠處看,千年后如果這個文明也能進化成他們那個時空一樣,那么現代的“種子危機”只怕也會降臨,這顆雷也許會把千年后“種子危機”炸得更加嚴峻。 南瓜雖然也高產,但它只是可以充饑的蔬菜,有儲存和運輸這個兩個“短板”,農人就算想大規模種植也無法長久保存,它代替不了糧食的地位。 而且這種作物犄角旮旯都可以栽種,農人不會舍得浪費上好農田去大規模種植它,目前來看這個作物“危害性”不大。 送完種子后崔教授馬不停蹄開始投入到今年的育種工作中,而時知原本的計劃是今年開春前把基地的“學?!遍_起來。 可因為戰亂和流民涌入,白雀他們大部分都派出去探聽消息了,直到戰爭結束他們才陸續回清河,計劃只能改變。 “先把選出的人帶去適應一下,讓人先教他們武學和簡單的藥理吧?!睍r知如今脫不開身,只好先改變計劃。 冀州之亂雖然沒大規模擴散到桐州,可為了安置難民,家主府的存糧幾乎全部掏空了,要想恢復元氣,今年必須更快推廣更多的良種和先進的耕作方式。 這個時代的人抗風險能力太低了,時知和崔教授都感受了前所未有的緊迫感。 今年棉花也要擴大試驗田的規模,因為朝廷強制送流民回原籍的政策,家主府也沒辦法留下太多勞動力,蒲尊山的勞工也已經陸續返回原籍。 但還是有些人聽到崔氏的名聲特意過來投靠賣身,想在這亂世中有個可以得到活命和庇護的地方,家主府挑了一些合適的,經過一番cao作,收留了五百多流民打算安排他們開荒去種棉花。 第35章 .驚雷工作狂瘋狂輸出 時知讓人在劃出的荒地蓋了個莊子,為這些人提供臨時住處,今年上半年的口糧也提供給他們就當是開荒的酬勞。 這些人的戶籍也讓官府幫著辦好了,都落在了崔氏名下,戰時崔氏鼎力相助刺史府與郡守府都很愿意給這個面子與方便。 三月末時家主府名下三百畝荒地被開墾出來,時知讓人送來十頭耕牛幫著加快耕種速度,一百畝種上了空間的棉花種子,另外開墾的二百畝地種上了高產蜀黍,等到了秋天這些蜀黍應該夠這五百人的大半年口糧。 計劃里等秋天這三百畝全種上冬小麥,然后還要再繼續開荒,來年春天新開的地再種棉花,這塊荒地大概有兩千多畝,崔教授計劃三年內讓人開墾完。 崔教授如今已經不用再經常盯在小麥地里,莊子上農人對“神農六號”的習性已經非常熟悉了,他只要傳授留種問題和技術就好了。 今年棉花培育是崔教授工作的重心,他隔三差五就要過來記錄數據,同時也要傳授種植棉花的技術和注意問題。 如果今年一切順利的話,棉花也能慢慢推廣,不過這應該是個漫長的過程,就算是他們那個時代棉花普遍種植也是經歷了漫長的時間,畢竟經濟作物和糧食的重要性在百姓心中不一樣。 時知暫時不去貓耳山的最主要原因,是因為研究了幾年的水車終于做出來了了,她要做測試,看看效果有沒有符合標準。 自從時知把圖拿給匠人們看了之后,時知幾乎每個月都能收到匠人們層出不窮的問題,比如輪軸與齒輪問題。 這個時代做輪軸的技術和這個水車需要輪軸的技術差了大概之前二百年的距離。 時知雖然不是機械專業的,可在現代她也是見過各種輪軸的,憑借記憶和原理知識總算是幫著匠人解決了這個問題。 而齒輪的制作和組裝也讓匠人們頭禿了不少,一些制作工具都是時知想辦法給重新設計的。 水車輪輻直徑16米,提水最高達到15米左右,驅動力可以切換的成水力和畜力兩種模式,水力小的地方可以換成畜力。 等測試通過后,時知立刻安排所有木匠全部投入制作水車零件制作中,而最核心的零件只有幾個參與研制的匠人會制作。 零件做好一批后,木匠們帶著五百助手,在各處莊子歷時兩個月后,組裝起了近四十架大型水車。 看著僅僅靠水力或者幾頭?;蛘邘最^驢就把源源不斷的水源灌溉入農田,完全不想過去的水車那樣需要人蹬著使力。 聽說一輛水車可以灌溉四百畝農田時所有人都驚呆了,一時間“崔氏翻車”被傳得神乎其神,很快整個清河都轟動了。 一些當地的名門望族與達官顯貴都派人到安裝水車的田地旁觀看,確認這個東西好用后很多人都心動了。 時知把水車的事安排下去后就馬不停蹄組織人去種甜菜了,一場戰亂讓她計劃都打亂不少,年前只把精油作坊和玻璃作坊遷入莊園外堡,但白糖的事兒還沒安排。 甜菜地原本是安排在清河郡以外的種植,但因為這次猝不及防的戰亂,時知最后思慮再三還是打算把甜菜基地安排了清河郡。 這個時代的甜菜是種來吃的,本土甜菜含糖量不高,幾乎沒人知道這東西還能用來做糖,時知讓崔教授給她寫了種植指南后,才把空間里的甜菜種子拿出來安排人種植。 甜菜的事兒還沒弄完,族里許多人就跑到崔教授面前,吞吞吐吐打聽可不可以幫著做些水車,時知和崔教授才反應過來這水車出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