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皇后 第93節
書迷正在閱讀:第一萌寶:總裁爹地請自重、棄婦覺醒后(雙重生)、我爸是后媽年代文男主、八零海島戀愛日常、美人惑君、步仙階[修真]、我靠美食在逃生綜藝爆紅、婚妻已定:總裁,別亂來、歲月不敵他、請控制住你的向導素
而這個時候也并沒有目錄索引的概念,不曾出現過如字典一樣的工具書,簡單方便易書寫的阿拉伯文字更是尚未出現在這片土地上。 林阡卻意識到,想要讓更多的人讀書識字,字典的出現就勢在必行。 而字典出現了,百姓只需要學會拼音與一些日常用字,基本就可以靠著字典自學大部分文字了,讀書識字的難度將會大大降低。 事實上,新中國成立后進行的掃盲工作會取得那般大的成效,除了許多自愿放棄更好的生活,前去下鄉教導人民的讀書識字的讀書人外,字典在其中也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 林阡將自己的想法告訴了嬴政。 嬴政幾乎是在聽林阡介紹完拼音后,就對她口中的字典產生了興趣,再聽得目錄索引與阿拉伯數字,他瞬間就明白了字典在培養讀書人這件事上將會產生多好的效果。 他看向林阡:“你所處的時代應該已經存在字典?” 林阡疑惑地點頭:“對,不只是字典,還有許多類似的工具書?!?/br> 嬴政沒有多問其他工具書,而是直接問道:“字典若采用了拼音,是否代表著你所處的時代,所有的讀書人都說著相同的話?寫著相同的文字?學著相同的知識?” 林阡先是一愣,旋即突然意識到了嬴政的意思—— 【你是想說書同文?】 嬴政一頓,認真地看向林阡:“書同文?寡人倒是真有這個想法?!?/br> 而且不只是書同文,還有車同軌,統一度量衡…… 如今山東六國只剩齊國,而齊國雖然富裕卻實力不強,在并無其他幫手的情況下想要拿下并不困難。 也即是說,距離秦國一統天下已經并不遙遠。 所以近段時間,嬴政一直在思考著要如何治理這被各家諸侯王分別治理了幾百年,彼此間不但文化思想完全不同,部分國家百姓之間甚至還有著深仇大恨的天下。 而顯然,讓所有人說同一種話,寫同樣的文字,用同樣的工具等等方式對彼此身份產生認同感,必然可以緩和部分矛盾。 只是他沒想到,林阡竟將自己的想法說了出來。 但轉念一想,林阡能當著自己的面兒說“書同文”三個字,而且言語間只有驚喜并無勸諫之意,那便說明自己的想法是絕對正確且成功實施,并影響到了后世的。 這樣一想,嬴政愈發堅定了要施行“書同文”等政策的想法。 他看向林阡,毫不猶豫地點了頭:“讓天下所有人都寫著同樣的文字,本就更容易將他們擰到一起,減少諸侯分治天下所造成的對彼此的偏見與隔閡?!?/br> 林阡滿眼贊嘆:“對!你主持推行的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等政策在后世看來,是完全是不輸于統一天下的功績。許多人甚至認為,華夏能成為一個歷經千百年,不管中間發生任何意外,最后也總能回歸到大一統國家,而非如歐洲那般的分裂小國,你準備推行的這些政策就占了極大的功勞?!?/br> 【很多人甚至認為,如果沒有你,華夏勢必如歐洲大陸一般四分五裂、各自為政?!?/br> 各自為政?不就是秦國滅亡其他國家后的樣子? 想到這兒,嬴政眼里閃過一絲嫌棄。 倒是書同文等政策被認為是不輸于統一天下的功績的說法,讓他有些在意。 這有些出乎嬴政的預料。 但細想后又覺得理所當然:國土的統一與人心的統一本就同樣重要,若不然,他為何推行這些政策?閑得慌嗎? 不過這樣一來,字典就愈發有必要盡快編撰出來推行全國了—— 這必然有利于他“書同文”政策的推廣。 他迫不及待叫來了王綰與李斯等人。 林阡愣住,沒想到嬴政只聽了個開頭,就明白了字典的重要意義,她還有其他準備沒拿出來呢。 她看了嬴政一眼,到底選擇了放棄:總覺得在他已經想明白了字典的好處與意義后,再將自己的準備拿出來不但多余,還有著小瞧對方的嫌疑。 于是,她便跪坐在一邊等著其他人進來。 …… 等文官們基本到齊之后,嬴政將準備編撰一本專門用以查找學習文字的字典一事告訴了其他人。 其他人面面相覷,一時間沒能明白“字典”到底是什么意思。 嬴政看向林阡。 林阡會意,主動站出來解釋:“字典算是一種工具書,如果可以,里面應該收集了當前所有的文字。文字需要標注讀音,讓所有人可以通過讀音找到某個字,并弄懂該字的意思?!?/br> 所有文字? 大臣們驚愕地看向林阡,而后很快明白過來,這本名叫“字典”的書籍的作用。 在這個時候,所有人幾乎都是激動的。 但很快,他們就意識到了字典的存在對自己而言并不僅僅只有好處而已。 因為林阡又介紹了許多字典的組成部分,比如“拼音”與“目錄索引”,還有并不起眼但同樣占據了重要地位的阿拉伯數字。 拼音對這些讀書識字的文官并不難理解,他們幾乎是在她將聲母韻母介紹完后便立刻與“正切反切”的讀音對應了起來。 但在弄明白了拼音是什么后,這群人便瞬間意識到了拼音不但會讓識字變得更簡單,也更容易沖擊到現如今的文官階層。 所有大臣深吸一口氣,視線落在了嬴政身上。 看著嬴政臉上毫不掩飾的滿意與興奮,所有大臣只得無奈認命—— 不然能怎么辦? 秦國從商鞅變法之后,權力便從貴族們手中分剝,幾乎全部都被聚攏在了君王手上。秦王大權獨攬,又代代都是英明之主,幾乎不曾出現大權旁落的情況,大臣完全無法與之抗衡。 而嬴政又是歷代秦王中能力最強也功勞最高的一個,再加上他很受百姓擁戴,其手中的權力幾乎達到了歷代秦王手中權力的巔峰。 只要嬴政鐵了心想要做某件事,大臣們根本沒辦法阻止。 既然不能阻止,也就只能加入了。 至少加入其中為陛下效力,還能讓陛下記著他們的一點兒好,以后子孫入仕后靠著這一兩分薄面,總比尋常百姓更容易晉升。 只是,不少大臣都將視線落在了林阡身上,眼神格外復雜。 林阡愣了下,不由皺了下眉。 嬴政卻將所有人的反應收入眼底,而后垂眸,也不知是在想什么。 …… 拼音容易理解,當前需要做的只是將所有文字的讀音以“聲母韻母”或“正切反切”分開,總結當前到底有多少不同的“聲母韻母”,再發明設計某種符號表示這些讀音就基本可以了。 這個活兒并不算難,只是比較繁瑣,需要細心而已,花費不了多少時間與精力。 但目錄索引的概念要一直到近現代才會提出,戰國時期的人們在現實生活中并不能找到與之相對應的概念,所以理解起來比較困難。 林阡早有準備,立刻從袖口將經過改造的、王綰李斯二人之前聯合編撰的《韓非子》拿了出來:“所謂目錄索引,就是在正文內容的前面將全文內容列一個提綱,再標注內容所在的書頁?!?/br> “比如《韓非子》這本書因為是由許多篇文章組合起來的書籍,每一篇文章都獨立存在且不完全相干,如果我們并不想看其他文章,而單單只想要看某一篇的時候,就可以從目錄找到那篇文章具體在這本書的什么位置,而不需要從頭到尾慢慢翻過去,很輕易就能找到自己想看的內容?!?/br> “比如我如果現在想要看《孤憤》這篇文章,就可以在目錄上找到其所在書頁……” 林阡打開《韓非子》扉頁,從里面拿出來一張手寫的目錄。 在找《孤憤》這篇文章前,她先將目錄呈交給嬴政并其他朝臣看了一遍,然后才收回了自己手中。 嬴政等人一目十行地掃了一眼,立刻清楚了所謂的目錄由什么組成—— 如《孤憤》這樣的文章標題,標題后長短不一的直線,以及直線后面一個奇怪的符號。 題目好懂,直線的作用大家基本也能理解,但那奇怪的符號…… 林阡伸出手指順著第一篇文章標題下滑,很快就找到《孤憤》這文章標題,而后再順著直線向左滑,看著后面的數字“56”解釋道:“這個便是我之前提及的阿拉伯數字,等同于漢字的五十六。在這里代表的是書籍的第五十六頁?!?/br> 說著,她便捏著書籍一角飛快地翻動,很快就找到了同樣標注著“56”的頁面。 林阡伸手翻開,一篇開頭寫著《孤憤》二字的文章便出現在了所有人面前,而整個尋找文章的過程加上她的解說,也不過幾個瞬息的時間,速度快得驚人。 所有人回想自己尋找某篇文章的艱難過程,再看林阡輕松寫意的動作,瞬間明白了在每本書正文內容的前面加上目錄索引到底有多方便與必要。 李斯好奇:“谷豐侯這本書的書頁是自己寫的嗎?” 林阡無奈:“大家之前到底不曾接觸過這些東西,要想讓大家知道目錄索引到底是怎么回事,自然要拿出實例才行?!?/br> “那谷豐侯提及的阿拉伯數字,與我們漢字數字又有什么差別?” “在字典當中采用阿拉伯數字表示頁碼的好處是更簡單易書寫,也不容易占位置吧?!绷众湫α诵?,“若是用漢字數字來標注書頁的序號,百以內的數字還好,占不了太大的位置;可一旦數字過百,頁腳就必須印五個數字;更不要說字典這種工具書的書頁往往會高達好幾千了,若不用阿拉伯數字,頁腳位置可能就要印上好長一串兒的文字,既不美觀,也占位置?!?/br> 有朝臣好奇:“縮小文字的大小不就行了?” 林阡不答,直接看向負責書籍印刷的王綰李斯二人。 王綰察覺到林阡視線,無奈開口:“文字越小越不容易雕刻,一旦出錯整塊模板都廢了;字數越多,出錯的幾率也會越大,出錯后也是同樣的結果。若每一頁都需要標注數字的話,這種……阿拉伯數字確實比漢字數字更適合?!?/br> 林阡笑了笑,將昨日整理了一天的《韓非子》拿出來:“諸位若好奇,不妨親自看看效果?” 李斯正要接過,就聽嬴政開口:“先將書籍呈給寡人瞧瞧?!?/br> 林阡狐疑地看了嬴政一眼,轉手將其交給了內侍。 嬴政將《韓非子》拿到手中后,結合林阡的手抄目錄,翻閱片刻后才道:“這種目錄索引若是用在你說的字典上面,倒是相得益彰?!?/br> 林阡點頭:“字典算是工具書,其本來目的就是供人查閱,所以目錄索引必不可少?!?/br> “不單單是拼音的總結歸納,在用拼音當做索引的時候,其實還應該加入偏旁部首的檢索,因為有時候會出現看到某個不認識的字,周圍無人知道文字讀音,或者認識文字卻不知道讀音的情況?!?/br> 她將自己印象中與字典相關的所有內容都說了出來,臨了補充一句:“我個人覺得在最開始編撰字典的時候不需要太多的拓展內容。整本書只有文字、拼音、偏旁與基本字義,以及一兩個相關詞組就差不多了,主要目的還是讓更多老百姓認識字?!?/br> “至于其他內容,不管是等字典編撰出來后再后續慢慢增加,還是再出幾本配套的詞典、典故等相關工具書都可以?!?/br> 林阡認真解釋:“因為字典這種工具書最重要的就是內容要全,還要完全正確,所以想要編撰一本字典動輒三五年起步?!?/br> 新中國建國之初,國家便下令主持編撰一本實用性夠強的字典出來。 最開始由葉圣陶先生負責編撰,從1950年開始,愣是花了足足三年時間才在1953年將初版字典編撰出來并發行。 然而這本1953年發行的字典雖然剛上架售賣就引起了轟動與人民群眾的追捧,但這套字典僅僅只在市面上流通了兩年,就因為全國推廣簡體字而被廢棄,之后又耗費多年時間,才終于在1957年,問世了第一版廣受好評的新華字典。 而這并不是結束。 之后這本字典又經過了十幾次的修訂,且未來顯然還會繼續修訂下去。 就算葉圣陶先生帶領其他人編撰出第一本字典時,負責編撰的員工人數最多也不過才十幾個人,而王綰李斯等人手下的門客、屬官等人就直接破了百,林阡也絕不會篤定地認為王綰李斯編撰一本字典的時間會比葉圣陶先生少。 因為文字的收集與編撰等并不是人數足夠多,就能讓效率正比翻倍的工作。 何況,現代交通遠比戰國時期發達,書籍、資料的收集工作也容易得多。 若想編撰出一本合格的字典,即便嬴政愿意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沒有個一兩年的時間也絕對不可能。 但這也正是林阡在秦國大一統之前提出此事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