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秦始皇后 第74節
書迷正在閱讀:第一萌寶:總裁爹地請自重、棄婦覺醒后(雙重生)、我爸是后媽年代文男主、八零海島戀愛日常、美人惑君、步仙階[修真]、我靠美食在逃生綜藝爆紅、婚妻已定:總裁,別亂來、歲月不敵他、請控制住你的向導素
他直接帶人堵住了汴河下游,等到河水上漲到快要滿溢出來的時候,王賁當即命人挖掉了護城河與汴河之間的通道。 于是瞬間河水傾瀉而下,淹沒了護城河與大梁城外的大片土地。 河水不曾漫延進城中,大梁城那高聳的土城墻卻禁不住河水長時間的浸泡與侵蝕。 也就一月有余,大梁城的城墻根便被泡散,再也無法支撐上面厚重的城墻。眾目睽睽之下,只聽轟隆一聲,大梁城的城墻便瞬間坍塌在了河水之中。 第46章 097~100 ==·民心·== 大梁城墻坍塌之前,便已經有不少百姓發現了河水從縫隙慢慢滲進了城中,積少成多之下,大梁城內也有了高度達到成人腳踝的河水。 別說是見多識廣的達官貴人們了,就算是老百姓發現這種狀況后也知道大事不妙。 但秦國的軍隊就在大梁城外的山坡上駐扎死守,根本不給魏國權貴們任何逃跑的機會。隨著河水滲入城內越來越多,意識到距離城破已經不遠的老百姓紛紛收拾好家中糧食財物,全都放到了桌上、榻上,甚至是自家房頂之上,平日除了做飯、睡覺與如廁等不得不下地的時候,大部分時間都不落地。 等到河水褪去大半,王賁帶兵沖進大梁城中之時,便目睹了大半百姓都坐在屋頂的場景。 王賁只看了一眼,命手下士兵仔細看住魏國貴族與官員們,不要讓他們帶著錢財跑了,對老百姓的行為倒是沒有半點兒阻攔與約束。 倒也不是不想攔—— 人口才是一座城市最珍貴的財產,王賁并不希望大梁城的百姓們在城墻坍塌后四散而逃。 可城墻都沒了,他們根本就攔不住零散不成隊伍的百姓,索性干脆不管。 王賁帶兵沖進魏王宮,將站在宮門口的魏王抓了起來。 之后又帶人將其他王室宗親和達官顯貴們抓住,一并關進了魏王宮,王賁這才騰出手來關注城中的百姓。 他原本以為,百姓中就算有人留下,人數也不會太多。 但讓王賁意外的是,等他離開魏王宮,卻發現所有百姓都帶著行李擠擠挨挨地站在魏王宮門口,看起來密密麻麻,魏王宮前的空地根本就站不下,完全不像是少了許多人的樣子。 而他的副將就站在百姓面前維持秩序,吼得聲音都嘶啞了。 王賁:“???” 他有些吃驚地叫來副將:“這是?” 副將也是一臉夢幻:“之前將軍不是說了不要多管百姓的去處,若有人想跑也不要阻攔?但卑職發現百姓們大多坐在房頂,還帶了許多財物,不大好下來,便派了幾隊士兵去幫忙將他們從房頂接下來?!?/br> “本來之后就沒打算多管了,可沒想到,那些百姓帶著財物從房頂下來后不但沒有逃跑,反倒拉著我們的士兵詢問……” “詢問什么?” “詢問秦國接手大梁城后,他們是不是也能種土豆和玉米了?!?/br> 王賁:“……” 他愣了下,一時間竟不知道該說什么話才好了。 這事情走向完全出乎了王賁的預料,即便是打了大半輩子仗的父親王翦,也不曾與他提過這樣的事。 副將茫茫然回頭看向王賁:“將軍,我們該如何處理這些百姓?” 王賁定了定神,沉思良久后開口:“讓不愿離開的百姓先回家好生待著,等我們將這些個貴族的家產與奴隸等信息登記清楚后,會馬上給他們登記造冊?!?/br> “今年已經過了春耕,且秦國去年遭了災,許多盼著拿到玉米和土豆的秦地百姓都只能空歡喜一場,所以今年上半年恐怕沒辦法讓他們種植土豆玉米,下半年倒是有機會從咸陽借一些土豆來種?!?/br> 頓了頓,他又道,“魏國地勢平緩,有不少平原。我之前聽谷豐侯提及,棉花最好在地勢開闊與陽光充足之地種植。經過去年與今年的種植,明年僅是潁川郡,恐不能將所有棉花種子種完,到時候魏國應當能有機會種植棉花?!?/br> 副將眼睛一亮:“若如此,那可太好了?!?/br> 王賁失笑:“不只是土豆與玉米,前年種了一茬兒紅薯,去年又種了兩茬兒。紅薯與土豆玉米類似,并未因旱情受到太大影響,今年已經推廣到了好些郡縣。若今年風調雨順,許是今年下半年他們就能種植紅薯了?!?/br> 副將看了眼四周空曠的農田,心情好受了不少:“若下半年能種紅薯,卑職就不用太過愧疚了?!?/br> 打仗的時候自然無所不用其極,可戰爭結束,看著滿目蒼夷的城市與受到牽連的百姓,一般人還真難不受一點兒觸動。 王賁笑著拍了拍副將的肩膀:“你既然掛念百姓,便親自去和他們說清楚吧?!?/br> 說完,自己便轉身回了魏王宮。 副將則走到百姓面前,將王賁之前告知的消息全說了出來。 但可能是紅薯與棉花都還不曾在秦國大范圍種植,其他各國都不曾聽到消息,所以大部分百姓都不太明白紅薯與棉花是什么,仍一直拉著副將問土豆玉米。 副將趕緊解釋紅薯也是一種高產糧種,而棉花則可以紡織布匹。 副將能看出百姓們對這兩種作物并不十分信賴,但意外的是,他們竟然在最后都默契地選擇了相信。 這又一次出乎了副將的預料。 一番打聽后才知道,百姓們會知道土豆玉米的存在,是因為城中貴族在去年就從秦國弄回來了一些,種在地里后獲得了大豐收—— 這也是秦國預料到了的事情,畢竟攤子鋪大了,就不好再如之前一般嚴格把控每一粒種子的去向。 知道了土豆玉米的存在,大梁城的百姓便對秦國多了幾分好奇。 也是巧了,魏國有不少前往秦國做生意的商人。 這些商人一開始是沖著秦國的便宜布匹去的,但秦國賣給外地人的素色棉麻粗布價格幾乎是秦人的十倍,這價格一漲上去,素色棉麻粗布根本就沒了賺頭,反倒是價格只漲了一倍的印花布買下來倒手后仍能賺取不少錢財,所以這些他國商人便只愿意倒賣印花布。 但不買便宜布,他們帶去的錢財就花不完,難免在秦國境內逗留一段時間采購其他有利可圖的商品。 然后,他們便聽到了張良編寫來歸攏人心的小冊子—— 小冊子落在嬴政手上后,以他性格,當然不會束之高閣,反倒第一時間就交給了王綰李斯,讓他們先放下手中字數過多的書籍,先將小冊子的模板做出來。 小冊子上多是一些小故事,內容多,字數卻少,雕刻成模板自然更容易。 于是不久,秦國的第一本紙質樣書便出現在了嬴政的案頭。 嬴政點頭后,小冊子的內容便開始大量印刷,并在極短的時間內送去了秦國各地,同時命人在各地給百姓宣講上面的內容。 大字不識一個的老百姓可不懂這小冊子的真正作用,他們只是覺得—— 這上面的故事真好聽、真有趣??! 這年頭連貴族都沒多少娛樂活動,更何況老百姓?能有人專門給他們講故事,都不用催的,每天幾乎是剛到了各地官吏宣講小冊子的時間,只要有空,老百姓便會提著小馬扎來到府衙門口聽故事。 有那家境寬裕的,甚至還會帶上一些小零嘴兒。 官吏們對百姓們這種“找樂子”的心態相當無奈,卻又高興于百姓們的積極態度,最后大多選擇了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但這樣的景象落在商人眼里,就變成一個想法—— 官吏們講述的故事,有利可圖! 就連官吏們手中那薄薄的奇怪小冊子,落在商人們眼里,似乎也變成了錢幣的模樣。 商人中有人見識好,聽得多了自然窺見了小冊子上故事背后的真意;有些只看到了小冊子可以帶來的利潤,而根本看不到這背后的危險。 但無論是前者還是后者,他們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了找秦國的府衙購買小冊子。 嬴政得知此事后:“……” 有人愿意主動幫他在秦國之外的地方做宣傳,嬴政怎可能拒絕? 他甚至特意給商人們降了價。 若不是想要小冊子的商人太多,直接免費贈送他們也不是不行。 然后這些商人們拿到小冊子回國后,便如秦國官吏般,專門找了個固定的地方宣講小冊子上的內容。 當然,他們是要收費的。 可故事這種東西但凡有人聽過就能轉述給其他人聽,價格本就不可能定太高,所以買到小冊子的商人給故事的定價,多半是一錢就可以聽一個月。 這價格怎么也算不上貴,只要不是家中窮得揭不開鍋的人家都拿得出這錢。 于是魏國也出現了與秦國相似的場景。 而因為百姓花了錢,為了“不吃虧”,每天只要有人講故事,他們都會風雨無阻跑去聽。 大梁城的百姓同樣如此。 據當地百姓說,他們聽那些故事都聽了快一個月了,好多故事都能倒背如流。 所以…… 大梁城的百姓,對秦國的好感度那是相當的高。 王賁:“……” 他趕緊將這消息傳回了咸陽。 ==·求情·== 嬴政真沒想到,這小冊子的效果竟然這般好。 雖然其中土豆與玉米起到的作用更大,但小冊子中故事的作用同樣不容小覷。 嬴政叫來王綰李斯,命他們參照張良的小冊子,再編撰一些有著相同效果的小冊子出來。 鑒于百姓更愛聽故事,他還特意叮囑王綰李斯:“你們挑選案例之時記得選一些事態發展更曲折離奇的,老百姓的經歷也記得挑前后相差更大的。若有不懂之處,將潁川郡的張良調到咸陽幫忙也行?!?/br> 王綰李斯再沒有不愿意的,從宮中離開后便找來小冊子的內容進行了更深的研究。 但可能他們常年生活在秦國,對許多事情早已習以為常,反倒不如張良嗅覺敏銳,是以在編撰出一個同等體量的小冊子后給人看完,卻發現效果不如張良親自寫的那個好后,王綰便直接下令將剛當上郡丞不久,還沒來得及升任郡守的張良給調到了咸陽,擔任自己的屬官。 張良完全沒想過只是一個小冊子,就讓自己從地方直接進入了咸陽中樞。 畢竟,他如今不過二十幾歲而已。 張良感念嬴政與王綰的信重,干起活兒來愈發賣力,很快就與王綰李斯等人編纂出了十來個小冊子。其在這過程中展現出的能力成功吸引了王綰的注意,進而經過一番考察,選擇了將其帶在身邊主動培養。 - 與魏國的這場仗不但比想象中更容易,接收魏國的百姓與土地也遠比接手其他國家的時候容易。 是以將將到了六月份,秦國就得以騰出大半人手忙活土豆與玉米的收獲了。 之后還有紅薯藤的扦插種植,以及棉花的收獲,忙完之后還有五谷的收割,就這么不停歇地忙到了七月,秦國上下才終于騰出手來。 …… 收獲棉花后,林阡便從潁川郡回到了咸陽。 不過休息了兩日,林阡便到了治粟內史的府衙報道,而后便陷入了秋收賦稅的賬冊整理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