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2頁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十代目社畜打工指南、[綜漫]社恐玩家,被迫成王、[綜漫]養崽后我在異世界作威作福、哥譚夢游記[綜英美]、成了伏羲的二婚對象[洪荒]、[快穿]女種馬之rou欲橫流、快穿之雙xing受的yinluan生活、征服她(百合,純百)、李生與我、[綜漫]屑老板都怕的吃貨嬸嬸
作者有話要說: 祝大家中秋節快樂,國慶節快樂。心想事成,萬事如意! 注1:參考《紅樓夢》原著。 第77章 賈敬之死 甄太妃薨逝后, 忠順親王心中悲痛憤慨。而江南甄家竟然將家中姑娘送到了皇上的后宮中,背叛了自己。忠順親王覺得隨著時間的流逝,自己身邊的人會越來越少, 事不宜遲, 還是早作打算。 之前就是因為母妃一直說, 要說動太上皇再行廢立之事,自己才一直忍耐等待, 等來的結果就是太上皇放權, 母妃去世! 如今, 他不想再等下去了! 甄太妃靈柩發送至孝慈縣,皇上和京都有爵位之家皆去送葬?;噬虾椭爻茧x京,這是千載難逢的好機會,而母妃在天之靈,一定會保佑他的。 皇上身邊守衛森嚴,禁衛軍嚴密布防,沒有下手的地方。 忠順冷笑,老四做了皇上, 還是那么膽小怕事。不過皇上既然將人都帶了出來,那么京都和皇宮自然兵力空虛, 自己可以回京逼宮。 只要自己成了事,太上皇還在宮中,下一道廢帝的旨意, 自己就是名正言順的皇帝。至于老四這里, 等發現自己不在,已經晚了。 忠順親王裝作哭得暈厥過去,身邊的人連忙把他送到馬車上。等到晚上,忠順帶人悄悄潛回京都。 自從甄太妃去世之后, 皇上就防著忠順親王狗急跳墻。所以他自己雖然出了京,京都、宮中和圣駕周圍,皆是嚴密布防。太上皇將京都三大營、禁衛軍和暗衛都交給了自己。 皇上如今對忠順親王很頭疼。他既希望能快點將忠順親王拿下,以消除自己的心腹之患,報了之前的侮辱之仇。另一方面,他又不想讓太上皇傷心,看見自己和忠順手足相殘。 皇上思量了一下,決定還是先放忠順一馬,讓他多蹦跶兩天。 因此皇上布置京都和自己身邊,防衛森嚴。只要忠順腦子沒問題,看見自己準備齊全,如此防備,應該就會先歇手,以備將來。如果忠順腦子有問題,真的要在父皇面前來一出逼宮的戲碼,皇上也不會對他客氣,成全他,送他和他母妃一起上路。 因此,忠順星夜快馬回京都,卻發現京都銅墻鐵壁,單憑自己的人手,是萬萬破不開的。 忠順還就不信了,皇上剛剛掌握實權沒多久,就能將京都三大營完全收服了。 只要自己給出足夠的報酬,策反得當,不愁沒有人效命。 不過這三大營皇上重新整練了一番,之前效忠他的人都被閑置了,自己該去找誰策反?時間緊迫,此人要有足夠的威望才行。 這時,忠順突然想起一個人來,正是王子騰。 王子騰之前就是京營節度使,后來升了九省統制,奉旨查邊,出京去了。 王子騰出京的時候,皇上還沒有掌握實權。王子騰的外甥女,如今在京都大出風頭的賢德妃,還是皇后身邊的女官。因此,王子騰應該不是皇上的人,而是太上皇的人。 而王家和賈家幾代聯姻,王子騰之所以能做到京營節度使的位置,全靠當初賈代善和賈代化的提拔。賈代善是太上皇的伴讀,生前管著太上皇的禁衛軍。而賈代化,生前是京營節度使,世襲一等神威將軍。 他們的繼承人,賈赦和賈敬是太上皇放在太子的身邊的,想成就父父子子的佳話。誰知道,太子竟然犯了事,被兩度廢立呢。 賈赦和賈敬隨著太子被廢,仕途也絕了。一個回家玩小老婆,一個干脆就躲到城外的玄真觀中當了道士,聽說天天煉丹,不理俗世。 賈赦和賈敬廢了,賈政又提不起來。王子騰之妹嫁給了賈政,王家和賈家是老親,王子騰本人也入了賈代善的眼,賈家就將資源往王子騰身上傾斜,將王子騰慢慢的提拔了起來。因此,王子騰的手下嫡系,都是賈家原先的人手。 王子騰雖然從京營節度使升為九省統制,但是京城三大營的人手卻沒有一起跟著調走。因此,三大營的中層還是王子騰當初的手下,被沒有被皇上清理。 王子騰如今不再京都,不過,京都之外,卻有一個關鍵的人選。 此人,就是賈敬。 賈敬的父親賈代化就是京營節度使,誰知道賈代化有沒有給賈敬留下什么東西?這王子騰說到底,其實是賈氏一系的人馬。而賈敬和廢太子的關系更加親近,這其中,有很多可以利用的地方。 說不定,他能通過賈敬,將京都大營策反了! 此外,京都中還有一個人,就是賈赦。不過忠順搖了搖頭,將賈赦排除了。當初賢德妃封妃后,賈赦將欠國庫的五十萬兩白銀當場還了。因此,賈赦這人,忠順懷疑他已經投了皇上,他是不敢信的。 而賈氏封了賢德妃,賈敬卻沒有還俗回京。寧國府也沒有跟著賈赦一起將欠銀還了,因此,賈敬的立場,至少沒有傾向皇上。 至于說賈敬是不是真的潛心修道,忠順嗤笑了一聲,他是不信的。當初賈敬可是兩榜進士,說明賈敬是有意于仕途的。如今在玄真觀中,不過是仕途不順,借機避禍。自己給他一個機會,他又豈能不順著往上爬。 忠順想著,帶著人馬,借著夜色,往玄真觀而去。 到了玄真觀,忠順帶人拿住賈敬,這樣那樣一說,目的就是為了讓賈敬幫自己策反京城三大營。并許諾,如果自己成功,讓賈敬恢復祖上的榮光,封賈敬為寧國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