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1頁
書迷正在閱讀:天上掉下個林叔叔[紅樓+清穿]、[綜漫]首領宰風評被害、[綜漫]你的便當歸我了、[韓娛同人]原來你是這樣的女愛豆[娛樂圈]、[綜漫]摯友,拿來吧你、[綜漫]攻略狗卷后我翻車了、不負嫣[天龍]、[綜漫]純愛DK天下第一、[主咒回]隔壁鄰居姓夏油、[紅樓]咸魚女史升職記
水無月眠:“這倒也不必拿她的代號吧,順便,我恐怕是這輩子都忘不掉這個《一番星》了?!?/br> 秦千燈饒有興致:“唔……這就是漫畫家的傳承嗎?聽起來很有儀式感的樣子,所以雖然不符合規矩,但我允許了?!?/br> 她將一直拿在手里的書遞給岸邊露伴:“那么,從這一刻開始,這本書就是你的東西了,好好珍惜它并且續書寫它吧,希望未來某一日等它重新回到我手里的時候,會是一個完整而幸福的故事?!?/br> 岸邊露伴站到辦公桌前接過書本,純白的封面上是淺紫色的書名:《一番星》。 翻開扉頁,上面原本寫著的乙間輕響被一道青色的橫線劃去,用同色的筆在下面寫著岸邊露伴的名字。 這本書上已經有近半數的書頁被寫上了內容,用各種各樣奇奇怪怪的文體,或雜亂或詩意地記錄著乙間輕響從加入舊日圖書館之后的一切行動。 他將其翻到了過去邀請乙間輕響去海邊但未能成功的那一頁。 那里只有寥寥數語組成的短句。 《剎那真實》 就讓過去隱沒于記憶之中吧。 就將笑顏封存于合蓋的相框之內吧。 那只是自甘墮落,又無路可進退的惡徒,剎那間顯露的真實。 他想起了最后的對話。 “……過去你的那些話都是虛假的嗎?” “……是的哦。對不起?!?/br> 如果真的是假的,那你這家伙又為什么要說對不起。 “趁現在將乙間輕響的計劃都記下來吧,應該能省下不少的事情?!彼疅o月眠提醒他道,“等你這次離開圖書館之后,這本書就會消失不見。只有你未能通過實習考核,或者是在通過了考核之后的某天死去,這本書才會重新出現在館長手中?!?/br> “乙間輕響已死,讓我前來杜王町的案件也結束了,我會在今天之內離開杜王町,接下來的后續處理,就拜托你們了?!?/br> 岸邊露伴鄭重地點了點頭。 吉良吉影的事情。乙間輕響的事情。炸彈的事情。 無法逃避的對外界的解釋。對乙間輕響所做的一切行為需做的報告。 接下來……他們要處理的事情還有很多很多。 但是。 總有一天,這座小鎮會從這些事情之中走出來。 ——靠著自己的力量。 “謝謝你,眠小姐?!彼粗詮乃麄兲岬揭议g輕響就有些情緒低落的水無月眠,努力地擠出了一句不算安慰的安慰,“……乙間的事情,不是你的錯?!?/br> “我知道?!彼疅o月眠說,“但是,讓我在愧疚感中再稍微待一會吧?!?/br> 讓我在愧疚感中再稍微待一會吧。 讓我為這個被迫成為了我試驗品的小鎮,獻上我最后的告罪。 明天,又將是新的一天。 作者有話要說: 秦千燈:雖然舊日圖書館宗旨取材于迦勒底,但我們真的也是群反派。 阿眠:(目移) 艾格西:……(明明可以召喚我了,我什么時候才能出場?) 我:這不是,還沒到你們荊棘議會的主場嗎(? 第60章 杜王町·終 在杜王町的客人中, 空條承太郎、喬瑟夫·喬斯達,當然還有伊奇是最后離開的。 西撒早在水無月眠之前離開杜王町的那十幾天就回了那不勒斯,水無月眠帶著岸邊露伴從圖書館回來之后就和他們道別獨自回了米花町,花京院典明和阿布德爾則是在幫忙用各種方法拆除炸彈后, 才一個回京都籌備自己的新畫展, 一個回埃及繼續自己的占卜師生活。 他們都有著自己的私人生活, 但只要兼永遠的同伴兼摯友遇到麻煩和危險, 他們也愿意放下自己的一切趕到他們身邊并肩作戰。 乙間輕響死后的第二天, 警方終于順著線索摸到了杜王町,揭發了乙間輕響的所作所為。 從橫濱火/藥庫中失竊的大量炸/藥, 在杜王町百來戶家庭與許多關鍵地點被發現, 而埋下它們的人就是知名漫畫家虎鯨SUKI, 真名乙間輕響,為東京米花町知名企業家乙間先生與其妻子淺神女士的小女兒。 她在罪行被偵探水無月眠揭露之后決然自殺。 之后時間里連續被挖出并且拆除的、數量多到能威脅杜王町百分之八十人口的炸/藥,讓所有得知自己與死神擦肩而過的人們心驚rou跳。即便之后被公開的乙間輕響那張美麗到極致的臉,都沒法抹平杜王町民眾心中升起的那種憤怒。 當然,在杜王町外還是有著三觀跟著五官跑的人存在。 隨后被媒體公開的是乙間輕響的過去,出生就患有罕見精神疾病, 從小被父母關在房間接受精英教育, 在有著最基本的生活自理能力之后就被扔到了遙遠的杜王町, 每年能見到父母的次數都是零。 之后雖然在父母安排下接受了心理治療, 卻被心生賊膽的心理醫生綁架,被當時正在杜王町旅游的警校生虎鯨小姐(化名)救下,從此狂熱地迷戀上了虎鯨小姐,在得知虎鯨小姐成為偵探之后,為她畫出了熱銷漫畫《虎鯨小姐》。 目前為止,乙間輕響偷竊火/藥庫的手法仍未查明, 但案件無疑已經落下帷幕。 此案影響波及全世界,被各種社會學與犯罪心理學的學者反復研究,專家學者們開始向社會呼吁一定要重視親子關系,重視孩子的心理問題,以防止罪惡在孩子們身上滋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