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頁
書迷正在閱讀:[綜漫]我在哥譚當房東的日子、[綜漫]馬甲攻略屑男人的可能性、[綜漫]身為普通人的我如何在橫濱直播、[綜漫]白月光皆是我馬甲、這片海我承包了[直播]、[綜漫]關于我開局就是火影這件事、[綜漫]審神者加班拯救世界、[綜漫]宿儺是我亡夫、[綜漫]被男人包圍的硝子小姐、[綜漫]從零開始的馬甲人生
李紈看了一眼天色,笑道:“用不著擔心,那烏云已經已經開始散了,想來不會下雨?!?/br> 果然不過片刻,太陽便從云中重新露了出來。 牟尼院離長安城路程極近,不過半個時辰便到了。 到了山門口,眾車夫小廝等都遠遠退下,周瑞家的亦帶著丫鬟婆子下了車,上前撩起車簾,道:“大奶奶,已經到了?!?/br> 李紈踩著矮凳,扶著茯苓的手下了馬車,抬頭望去,見這牟尼院處于山坳之中,四面皆是竹林,極為清幽。 山門氣象莊嚴,隱隱可以聞見幽遠的檀香香氣。 牟尼院的住持慧明師太已得了消息,帶著一眾女尼迎將出來。 李紈連忙欠身告罪,道:“信女無端打攪,怎敢勞煩師父親迎?!?/br> 慧明師太不過四十來歲年紀,中等身材,相貌雖平凡,卻甚是白凈,眉眼間透著一團和氣,聞言雙手合十,念了一句佛號:“不敢當,檀越里面請?!?/br> 李紈亦回了一禮,“多謝師父?!?/br> 慧明師太請了李紈入內,一面走,一面道:“院落已經收拾出來了,今日天色已晚,檀越不妨先梳洗歇息,超度之事明日再議 ?!?/br> 牟尼院時常接待達官顯貴之家的香客,自有專門給女眷預備的幾處院落,因賈府已先打發人前來下了帖子,慧明師太早已命人收拾了一處干凈寬敞的院落出來。 李紈先隨慧明師太入了大殿參拜,殿內觀音神像手持凈瓶,寶相莊嚴,眉目慈悲。 李紈虔誠下拜,祈禱另一個世界的親人們身體安康,以前她不信鬼神,但如今經歷了穿越一事,對這些卻不得不信。 其余各殿亦一一拜過,送上香火錢,便回了安排好的客院歇息。 雖然牟尼院中有諸多女尼,但廟里廟外都打掃得干干凈凈,沒有一絲脂粉氣息,唯有檀香裊裊。 這所院落位于正殿西面,小小巧巧,約有十來間,前廳后舍俱全,正房三間,東西廂房各三間,還有廚房,茶水房,屋內陳設皆一應俱全。 院中還種著歲寒三友,松柏、修竹、紅梅,點著幾塊嶙峋山石,清幽雅致。 慧明師太早已打發人將房間早已打掃的十分干凈,倒不必她們再收拾。 茯苓便帶著淡菊修竹安插用具,整理鋪蓋妝奩等。 周瑞家的命人將帶來的米面柴炭并蔬菜瓜果等物都搬進了小廚房里,對李紈道:“這里頭一共是一口袋碧粳米,三十斤常米,五十斤木炭,瓜果菜蔬放久了不新鮮,故而每樣只一斤,日后每天早上打發人采買了新鮮的再送來?!?/br> 李紈此次來乃是齋戒,需得茹素,因此沒有預備雞鴨魚rou等葷腥。 李紈點了點頭,沉吟片刻,對周瑞家的道:“依我的主意倒不用每日送菜蔬來,太麻煩了些,橫豎這附近有許多莊戶人家,我們想吃什么就打發人去他們那里買現成的,豈不便宜?!?/br> 能省事當然更好,周瑞家的忙笑道:“奶奶說的是,奶奶既如此說,那我們便偷個兒懶了?!?/br> 李紈笑道:“哪里的話,今日才是勞煩周jiejie了,回去替我問老太太太□□,茯苓——” 茯苓會意,取了個荷包裝了個小銀錁子,出來遞給周瑞家的,笑道:“mama拿去打酒吃,驅驅寒氣?!?/br> 周瑞家的臉上笑容更深,她是王夫人的陪房,男人又管著府里春秋兩季租子,油水豐足,自然不在意這點銀子,讓她高興的是李紈的這份心意,道謝后接了荷包,小道:“謝謝奶奶破費賞酒吃?!?/br> 又說了幾句閑話,周瑞家的與淡菊一一交割清楚,又留下幾個仆婦聽候使喚,便帶人回去了。 勞累了一天,李紈只覺渾身酸疼,便命人燒了熱水,預備梳洗更衣,忽見夏竹進來回話,“奶奶,壽山伯家的三奶奶來庵里進香,聽說奶奶也在,打發了人來請安?!?/br> 第24章 第二十四回 李紈聞言一怔,回憶了一下腦海中京城世家的譜系,壽山伯府江家雖不在四王八公之列,但也是京城中數一數二的上等人家。 江家人口簡單,一共只兩房,長房只有一子一女,二房倒是生了兩個兒子,這位三奶奶便是二房次子媳婦。 不同于賈家,壽山伯府的幾位爺們都在朝中任職,長房長子為戶部侍郎,長女今年四月嫁于七皇子為妃,二房兩子職位雖算不高,但也都是實打實的實權。 記憶中這壽山伯家與賈家并不親近,不過面上交情罷了,兩家平日除了一些必要的應酬外并不怎么來往,怎的今日忽然打發人來請安? 李紈一時也想不明白,只得暫且擱下,命人將來人請進來。 不多時便見夏竹領了兩個婆子進來,年紀在四十上下,穿戴打扮十分不俗。 兩個婆子請了安,李紈忙叫起,又命人端了凳子來,淡菊又捧了兩蓋碗茶上來。 兩人謝過后斜簽著身子坐了,吃了口茶,方笑道:“我們奶奶今日帶了大姑娘來進香,不妨聽聞表姑奶奶也在這里做好事,親戚們多年不見,原說要親自來問好的,只是天色晚了,不好貿然打攪,便先打發奴才們來請安問好,并送幾樣鮮果點心給表姑奶奶嘗嘗?!?/br> 李紈越聽心下越疑惑,聽對方的語氣竟是原主的親戚,腦中快速回憶了一番,終于想起一事來,原主曾聽母親說過娘家有一堂姐,對方雖比李母大了五六歲,但自幼一起長大,在閨閣中時情分卻極好,只是后來各自出閣,對方嫁去山東,李母亦嫁去了金陵,路途遙遠,不通音信,才漸漸疏遠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