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局繼承博物館 第186節
書迷正在閱讀:世界上有一種關系,是妳和我、被病嬌關進小黑屋后(1v1sc)、掮客新娘(1v1)、綠酒朱唇、離婚之后[快穿]、小青梅她sao又多水、退休之后去趕海、鄉村最強小神農、半妖女帝美又颯、相府丑女張無夭
萬一下次自己有機會拿到登陸艙呢? 學,必須學! 今夜我們都是即將擁有套馬桿的漢子! “我是班長”這個帖子很快被管理員發現并加精置頂,方便玩家們能及時觀看游戲里逐漸展露出來的各種傳統技能。 有些不了解《華夏online》的人誤入論壇,一看就出不去了。 瞧玩家們這學手藝活的勁頭,那么多非遺哪里愁后繼無人?! 作為《華夏online》明面上的研發者之一,吳普也結束了混在玩家堆里攪風攪雨的惡趣味,支棱起來準備開個直播。 直播內容是現成的,就是白從露她們弄回來的野牛。 吳普得知村子里弄到了這么一頭大家伙,立刻和系統商量著抽出了庖丁。 庖丁本人名丁,職業是廚工,所以合稱庖丁。他的特殊技能是“庖丁解?!?,出現于莊子寫的書里頭。 這人一刀刀下去,不僅可以輕松把牛拆解了,還能讓自己每一個抬手挪足的動作、每一刀落下的聲音都暗合《桑林》《經首》兩首古曲! 通俗點來說,那就是這人一邊跳著舞一邊宰牛,每一刀都正好落在骨頭的縫隙里頭,不怎么費勁就把牛切分完了! 按照他自己吹的牛逼,有的廚子宰牛時經常拿刀去砍骨頭,刀用上一個月就得換了,而他的刀用了十九年都還像新的那么鋒利! 原因嘛,自然是因為他的刀根本不用碰到骨頭! 這就是把一個普通技能做到極致的典范! 吳普趁著村民和白從露她們還沒對野牛下手,麻溜地上線當起了攝像頭,給直播間關注欣賞真正的“庖丁解?!?。 得知吳普帶來的人是庖丁,又聽吳普介紹完庖丁的本領,不管玩家還是村民都沒去搶庖丁的活干。 尤其是圍過來看野牛的村民們。 他們看向庖丁的眼神簡直充滿了羨慕。 十九年??!一把刀用十九年!一點都不卷刃!那得省多少錢! 這個刀法太實用了,想學! 庖丁卻很慎重,他殺的牛多,什么牛都遇到過,可這種模樣的野牛他還是頭一回見到。 他沒急著動手,而是先上前摸遍了野牛的骨,確定它只是樣子變了,骨頭與骨頭之間還是有骨關節在的,心里才終于有了底。 特殊技能庖丁解牛很快出現在直播間觀眾的眼前! 通過吳普的第一視角,庖丁的每個動作都被清晰地記錄下來。 很多人都驚訝地發現,聽著聽著那一刀刀扎進野牛皮rou時竟真的有種奇妙的韻律感。 居然真的有人能有重現庖丁解牛的傳說?! 雖然大伙既沒有聽過《桑林》,也沒有聽過《經首》,可是音樂這種東西對于聽眾是不怎么設門檻的,它可以跨越時間、跨越空間,跨越民族、跨越國界,讓每一個聽到它的或多或少都能感受到它的韻律之美。 只要有一雙耳朵,就能夠聽出幾分味道來! 可是,庖丁解牛不是莊子編的嗎?! “列子御風也是莊子編的吧?我覺得就算哪天館長把列子召喚出來,表演一個列子御風,我也不會太驚訝!” “好想法,不如讓大蘇和列子同游赤壁,這樣大蘇寫‘浩浩乎如憑虛御風’的時候,列子就可以來表演個御風現場了!” “狗館長:我聽到了經費在燃燒的聲音?!?/br> “你們太小看狗館長了,沒看到元宵晚會里面展示的那么多古畫場景嗎?只要來個《赤壁賦》場景,經費就完全不是問題了!” 彈幕里討論得熱鬧,正在干本職工作的庖丁卻是全神貫注地切分著眼前的野牛,眾人只聽刀起刀落鏘然有聲,他一抬手一頓步,既像是舞蹈又像是奏樂,全程簡直是場精彩絕倫的表演,看得村民們的眼睛越睜越大,根本舍不得眨眼,生怕一個錯眼就錯過了哪個精彩的動作。 等庖丁收起刀,古樸的長木案上已經是一塊塊切分好的牛rou。 應吳普他們的要求,庖丁還把牛肋骨和肩胛骨分離出來,供他們處理處理拿來刻甲骨文! 玩家們看著眼前一堆牛rou牛骨,只有一個感覺—— 什么?這就搞定了?! 可惡,根本學不會! 作者有話要說: 吳館長:上線營業! * 注: 1庖丁解牛:參考《莊子》,庖丁為文惠君解牛,手之所觸,肩之所倚,足之所履,膝之所踦,砉然響然,奏刀騞然,莫不中音。合于桑林之舞,乃中經首之會。 ……良庖歲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今臣之刀十九年矣,所解數千牛矣,而刀刃若新發于硎。 2一鐵鞭,二鐵楇,三匕首:出自《資治通鑒》 第174章 以前博物館的游客只能通過肢體語言和手機翻譯和這些博物館的“員工”們交流,現在到了《華夏online》終于可以盡情交流,自然都熱情地圍著庖丁一頓猛夸。 庖丁以前也是給一國之君表演過的,即便這次的圍觀人士有點多,他也一點沒緊張,甚至連解牛過程都變得更有節奏。 倒是這會兒被玩家們圍著夸,叫他覺得有點不好意思。他笑著回答玩家和村民們的問題,可惜沒有牛了,要不然他還可以再給大伙表演幾次慢動作。 不過雖然沒有牛,豬還是有的,村民們眼看就要入冬了,正是做臘rou的好季節,當即請求庖丁留下來給村民們展示展示解豬技巧。 庖丁受到這樣熱情的款待,當即欣然留下。 村民們歡喜不已,各自歸家搜集建房材料,要動手給庖丁建造一處宅院。 有手藝的人在哪都受歡迎! 玩家們看到村民們歡天喜地地接納庖丁當新居民,頓時有些傻眼。這算是技術落戶嗎? 沒想到一兩千年前的老祖宗就講究這個了! 接著玩家們開始狂喜:剛才的庖丁解牛技巧他們沒學會,造房子總能學了吧? 由于李白他們回去歇著了,大伙沒機會再出去,所以自告奮勇要給村民們打下手,學搗漿的學搗漿,學糊墻的學糊墻,務必學會茅草屋建造技巧! 當然,即便是茅草屋,最開始也是從打地基開始的,所以學打地基的最先動起手來,哼哧哼哧干活干得挺歡。其他人擠不進去,就開始去別的地方摸索學習或者開錄像記錄打地基過程。 村民們必須用腦子記憶,她們可以依靠登陸艙記憶??!登陸艙就跟她們的隨身電腦差不多,即使她們在游戲里也能調取相關視頻或者資料來研究,儲存點造房子視頻根本不算事! 不過也有人提出不同意見,覺得都玩開放**了,光是造茅草屋有點不太得勁,不如搞點樹屋啊懸崖屋啊石頭屋啊之類的特色民居。 其他玩家雖然覺得這種想法很好,但是他們沒有工具也沒有技巧,現在連個堆放東西的地方都沒有,還是準備選攢點貢獻值搞個宅基地建個房子再說。 至于房子怎么樣,目前還沒有多高的要求。 能放東西就好! 背包裝不下,是收集癖玩家永遠的痛! 現在她們每次采集到新植物新礦物,都得馬上吃掉或者送去博物館分館那邊攢貢獻值,自己根本沒機會留下點什么。這樣簡直失去了收集的快樂! 所以大多數人還是決定學習現成的茅草屋建造技術。 畢竟對于這個村子目前的生產力水平來說,村子里這種房屋應該是就地取材能建出來的最優解了。換成別的屋子,可能要么找不到建筑材料,要么生產技術達不到要求。 要相信勞動人民的智慧! 等把周圍的資源開發出來,他們大可以再推了房子重造,完全沒有問題。 群眾頓時干得熱火朝天。 吳普倒是帶著一群對甲骨文很感興趣的人與李清照她們一起復原甲骨文做法。 首先當然是要把骨頭處理好。 接著是讓文豪隊諸位代表撰文紀念這次《華夏online》順利開服。 吳普本人啥都不干,光在旁邊敲起了邊鼓:“字別太多,我們刻不來,尤其是老杜,你要克制一點,千萬別寫那種一百句的長詩。我們稍微意思意思就行了,你看看這些骨頭,要往上面刻字很不容易的!” 杜甫:“…………” 杜甫想回吳普一句“你行你上”,可惜苦于自己不精通現代網絡術語,沒法精準而簡潔地表達心中感受。 好在幾個人還是迅速把詩文寫好。 接著由書畫隊的人負責撰寫。 古代搞碑刻的時候都是這么分工的,有文采的人負責寫文章,書法好的人負責題寫,沒機會透露姓名的鑿工負責把它們刻到石頭上! 不過對于甲骨文來說,業界也是有爭議的。 有的專家認為毛筆很早就有了,只是形制可能和后世不太一樣。當時的人會用毛筆先把文章寫上去,再用鑿子和刻刀把它刻出來。 也有專家認為有些甲骨文一看就是沒打草稿隨便刻上去的,古時候應該還沒有毛筆。 兩種類型的甲骨文都有出土物當證據,那會兒的情況到底如何已經沒有人能知道了,可能是前者也可能是后者,又或者兩者兼有! 吳普既然左手有詩文大佬,右手又書法大佬,那當然是人盡其才物盡其用,把他們全部動員起來,留下珍貴的《華夏online》甲骨文祖纂刻作品! 被吳普挑選出來參與這個活動的玩家也非常興奮,一個兩個全湊在自己崇拜的大佬周圍探頭探腦,想要從第一視角見證名家名作的誕生。 擁有了這種第一視角錄像,她們可以回去吹一整年牛逼! 蘇軾他們被吳普安排得明明白白,卻也不惱。這種仿古的雅事他們過去便挺愛參與,如今還有這么多人一起玩,他們自然都挺開心,各自干完自己負責的部分也沒有散去,還和玩家們一起湊在工作臺周圍圍觀。 管道昇夫妻倆聽李清照說王孫貴族還喜歡往甲骨文上裝飾綠松石,二話不說掏出自己出去一趟挖回來的綠寶石作為替代品,照著甲骨文的紋理開始切分研磨,爭取能夠做出有紀念意義的嵌綠松石甲骨文! 這種大佬們齊聚一堂玩手工的直播內容看得云玩家們心癢癢。 恨不得自己是大佬身邊時而打下手時而瞎圍觀的玩家! 吳普看著直播間人數非常穩定,也就沒再多管,弄了塊牛肋骨負責當沒機會透露姓名的雕工。 大佬們都出力了,他當然也得動動手! 吳普兢兢業業地把蘇軾的詞、唐寅的字刻到牛肋骨上,結果換成蘇軾和唐寅在旁邊搞事情,時不時來一句:“你這刀是不是刻歪了?你行不行啊你?” 吳普:“………………” 這都什么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