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軍她穿到了七十年代 第31節
倉庫大開,一袋袋新糧混著陳糧被搬出來,村支書姜興邦剛去公社交完公家的糧食回來,親自監督著分糧。 記分員小張站在會計的邊上,拿著紙筆嚴陣以待。 村民們拿著扁擔和籮筐,站在曬谷場上,翹首以盼,心里把自家的工分翻來覆去算了好幾回,盤算著待會萬一村里給少了,一定要說道說道。 18. 第十八章 滿載而歸 夏收后只分糧,秋收后才會分錢、棉花這類東西。 盡管如此,村民們的熱情依舊不減,好半天才安靜下來。 姜志業清了清嗓子,聲音傳出去老遠:“今年咱們村里收成不錯,水田每畝四百五十斤以上的稻谷,旱地紅薯也有四五千斤,苞米少了點,九百多斤?!?/br> “咱村五百多畝水田,一百多畝旱地。曬干之后,除去公糧和集體糧,還剩下細糧將近十六萬斤,粗糧將近十九萬斤?!?/br> 還沒說完,底下的村民們就喧鬧起來,他們大多不懂算數,但光聽結果,就知道比去年強。 “行啊,我家今年準備娶媳婦呢,糧食多,留足口糧,還能剩點。等種第二茬再努把力,也能過個肥年了?!?/br> “誰說不是呢,今年年景好,多虧大隊長費勁巴拉弄來了什么化肥,沒想到還挺管用?!?/br> “說什么科學種植嘛,咱們也不懂,以后聽上面的安排,村長是有見識的人,總不會叫咱們吃虧?!?/br> 說著說著,有人突然喊:“大隊長,我家新添了個孫子,還沒上報呢!” “你放心,村里有規定,落地就分糧?!?/br> “那就好?!?/br> 說了幾句,村里人便主動停了下來,等著更關鍵的消息。 姜志業被幾百雙眼睛巴巴地看著,也沒賣關子,繼續說:“咱村的口糧是人頭三成,工分七成,咱生產隊一共有五百六十二號人口。加上新來的知青,就是五百六十四號,算下來,每個人能分到八十五斤細糧,一百零一斤粗糧,工分糧另算?!?/br> 有人一聽,不樂意了,“喲,這知青還跟我們分糧???” 姜志業看了他一眼,“行了,別叫屈,知青辦給我們村是有補貼的,有了兩個知青,咱叫的公糧能少一點,不會虧了你的?!?/br> 眾人一想也是,沒虧就行。 立馬改了口風:“其實就算知青和咱們分糧,幾十斤糧食攤在全村人身上,一人不知道分不分得到一口?!?/br> “是啊,人城里娃幫咱搞建設,也不容易,總不能叫他們餓肚子不是?” 再說,分糧的大頭還在工分上,兩個知青沒拿工分,是分不到多少的。 “行了,繼續??!除掉小孩,按工分算糧,我們算過了。一工分可以換一兩四分粗糧加一兩二分細糧,要是想全換細糧,是一工分可得二兩四,粗糧是一工分換二兩八?!?/br> “記住了,換的細糧不得超過七成,你們自己打算?!?/br> 姜志業從臨時搭建的木頭臺子上走了下來,代表他的工作已經結束,之后就是正式分糧。 會計坐在長桌后面,面前放著好幾個本子,扯起嗓子喊:“現在開始分糧,聽到的過來,李宗華!” “來咯!” 隨著一聲應答,有個小老頭從隊伍后面鉆出來,身后還跟著兩個小伙子。老人家精神頭好,滿臉紅光,提著兩個籮筐擠到了會計邊上。 會記左手按著本子,右手撥動算盤,抬頭看了他一眼,算是確認身份。 “李宗華,你們家七口人,除掉小孩沒干活,工分加起來是六千五百六十,你要換粗糧還是細糧?” “四千工分換粗的,剩下的都換成細糧?!?/br> 算珠碰撞算盤的聲音啪嗒啪嗒響了起來。 “我看看……那就是一千一百二十斤的粗糧,加上六百一十五斤的細糧,再算上你們的人頭糧……粗糧是一千八百二十七斤,細糧是一千二百一十斤,沒錯吧?” 李宗華還沒反應過來,他念過書的兒子心算了一下,在他耳邊說,“沒錯,隊上還多給了咱六兩細糧呢?!?/br> 一聽說不僅沒錯,還賺了點,老李頭便高興了。 喜笑顏開道:“沒錯,沒算錯?!?/br> “行,去后面分糧吧,小張啊,你幫我看著點!” “誒!知道了!” 李宗華拎起一個籮筐,大手一揮,“走,裝糧食去!” 金燦燦的糧食落在了籮筐和口袋里,李家人臉上全漾開了發自內心的笑。 村人在后面議論紛紛:“這老李家今年怎么大方了,愿意換這么多細糧?” “沒辦法,他大兒媳婦剛生,不得給孩子補補?” “他們家也是可憐,兩老身體不好,賺不了多少工分。全靠下面兒子兒媳婦撐著,加起來比不上人家五口人的?!?/br> “再不好,今年也好了,一人加起來有四百多斤糧食,就吃半年,也是足夠了?!?/br> “也是,趕上了好時候,就算要養雞,也不缺苞米和谷糠了?!?/br> …… 分糧活動弄得曬谷場沸反盈天,所有人都在說話,一片聒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