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色無雙 第117節
書迷正在閱讀:回到古代當皇子、我修仙者身份被曾孫女直播曝光了、[綜漫同人]我的式神天下第一、六零糙漢寵妻如寶、這個明星在深山種田、分手后我成了元帥夫人(穿越)、重生之嫡女在上、撿來的老攻是大佬、穿書后我救贖了圣父男主、離離窩邊草
“那本王怎么辦?你不管晟恒了?” 他是在撒嬌嗎? 無雙腦子里剛冒出一個問號,就被人堵住了嘴。 一番親吻,羅衫已被人解了開。 在還有精神走神的前一刻,無雙在想,他真的很喜歡在書房這種地方??! . 次日,魏王帶著無雙去了昌河公主府。 對于他們的到來,昌河公主意外又格外高興。 “長得真像昜兒幼時?!?/br> 見昌河公主也這么夸,無雙想難道祚兒真像他小時候? 三人說了一通閑話,無雙心里還在想怎么開口詢問,誰知魏王已經開口了。 “怎么問起這些事來了?” 魏王道:“有些事,需要知道些舊事才能分辨出?!?/br> 昌河公主見他如此說,便知道想來有些事他目前只是推斷,還不足以道與外人知曉,不過她也沒有遮掩,便一邊回憶一邊道:“關于我與皇兄的母妃,因為我當時太小,而母妃去得太早,本宮并不知曉太多的事,只知道母妃還在世時,極為得父皇寵愛,不光封了貴妃,還在有皇后的情況下被封了皇貴妃,可謂三千寵愛在一身,可母妃也是紅顏薄命……” “母妃死后,那時我還沒記事,因為德妃無子,我和皇兄就被父皇給了德妃,也是如今的太后撫養。當時胡太妃并不是妃位,是麗嬪,安王從小就體弱多病,麗嬪為了照顧他,很少在人前露臉,但當時隨著一眾皇子年紀漸長,宮里也斗得厲害,麗嬪能護著安王在宮里不沾染任何是非,不得不說也是個本事人?!?/br> 當時宮里的情形就像現在宮里一樣,甚至比現在爭斗得更為激烈,因為成年皇子要比現在多。而且當時有皇后有太子,只因太子不賢后來被廢,以至于變成了下面的皇子人人都有機會,所以爭得更是激烈。 這般情形下,麗嬪母子就有點突兀了,可安王喜文又多病,即使出宮建府后,也從不與朝臣來往,更不結黨營私,反而跟每個成年皇子的關系都不錯。 一個不參與奪嫡的皇子,自然深受許多皇子的歡迎,畢竟有競爭關系的兄弟不好親近,又想人前顯得自己兄友弟恭,安王就是最好的工具人。 “當時安王被人戲稱為賢王,因為不管哪個皇子被父皇申斥了,他都會去求情,也因此惹得父皇對他極為冷淡?!?/br> 可恰恰也是這樣,當時好幾個皇子都受過安王的人情,這其中甚至包括了如今的太和帝。 “皇兄也十分憐惜這個皇弟,覺得他智勇過人,偏偏被身子拖累。本人心性又閑云野鶴,寄情于山水間,后來皇兄登基后,去行宮別苑,都會叫上安王伴駕?!?/br> 說是伴駕,其實更是想讓安王松快松快。因為大梁的規矩是若無圣諭,親王不準隨意離京。 魏王目光一閃:“那太和三年,安王可在玉泉宮?” 玉泉宮就是晉王滯留了近十二年的行宮。 “太和三年?過去這么多年,誰還記得那時的事,不過我記得安王病死之前,在玉泉宮住過很長一段時間?!?/br> 昌河公主想了想又道:“我倒又想起一樁舊事,也不記得是聽誰說的了,說麗嬪還未成主位前,曾在母妃宮里住過一陣子,懷了安王以后才搬出來?!?/br> 無雙的腦子已經跟不上魏王的節奏的,可哪怕她一時還沒想明白,也感覺到這其中有大內容。 之后是普通敘話,中午魏王和無雙還留在公主府里用了午膳,用罷后才離開。 回去的路上,上了馬車無雙就忍不住問道:“殿下,太和三年和玉泉宮有什么問題?” “晉王就是太和四年在玉泉宮出生的?!?/br> 這句話不禁讓無雙倒吸一口冷氣:“殿下,你是懷疑?” “也只是懷疑,如今從明面上看,晉王和胡太妃及安王并無任何牽扯,兩者甚至沒有任何交際。會讓本王懷疑,也不過是做事的手法?!?/br> 當年席芙之死,一開始魏王是懷疑秦王,所以紀昜出現后,便要去殺秦王??傻仁虑檫^去之后,魏王再細想,總覺得有許多突兀之處,就如同無雙所想,一個做了壞事的人,會說自己做了壞事嗎? 于是他又懷疑到和秦王一向‘很好’的晉王身上。 及至他回京,公主別莊那次,再是香山受襲。尤其是香山受襲,因為秦王擺了晉王一道,徹底讓晉王暴露出來了,再來就是慈寧宮血燕被動了手腳。 看似對方深謀遠慮,還找了明惠郡主做替死鬼??杉词故沁@等手段,也遮掩不了一個問題,對方下手下得太肆無忌憚,似乎在告訴眾人,你們猜吧找吧查吧,反正把天翻過來,也找不到我身上。 下手之人的作風與當年席芙之死如同一轍,瘋狂、無忌。魏王和這些兄弟斗了多年,還算了解他們的作風,絕沒有如此瘋狂的,會這么瘋狂且肆無忌憚,反而更像個局外人。 因為是局外人,所以猜不到他頭上,因為是局外人,他根本不在乎你們怎么查,因為你們絕對查不到。人但凡做事必有原因,若是沒有任何牽扯,誰又會想到一個無關緊要的人身上? 晉王絕稱不上是局外人,相反他比任何人都要在乎齒序,他不厭其煩地人前人后以兄長自居,哪怕下面這些弟弟們從沒有將他放在眼里過。 所以魏王對晉王一直是懷疑,但懷疑得并不確定。 但若下手之人不是晉王,而是胡太妃就很好理解了。一個在宮里待了悠長歲月、歷經兩朝的宮妃,一個看似不起眼,卻和太后交情深厚的宮妃,她能在里面做多少? 想想魏王就有種不寒而栗之感,也因此他回去后就命手下的人動了起來,主要是查當年安王之事,查當年生下晉王的那個宮女。 第104章 第102章 102 魏王讓人去查, 還真讓他查出了些東西。 遠的安王不提,但若是細究晉王,就能發現他身上有好幾處疑點。 晉王回宮時已經快十二歲了, 他明明受太和帝冷對,被視如敝屣地遺留在行宮, 偏偏他竟然識字還讀過書。 當時這事誰都不知道,晉王突然歸來, 由于他年紀的緣故,因此招來很多妃嬪的敵視,于是這些人就故意給晉王設了個陷阱,不提他可能不識字的事, 直接讓他去上書房讀書, 還讓太和帝當場考校一眾皇子們。 本是想讓晉王丟臉,誰知晉王竟然識字還讀書不差,事后眾人才知原來晉王會讀書,是行宮里有個老太監看他可憐,才教他的。 還有當時晉王回宮,是太后提出的。 太后如何能在事情過去如此之久, 想起這個遺留在外的皇子?太后非太和帝親娘,素來處事謹慎, 不該管的一律不管,她明知太和帝厭棄此子,為何冒著得罪太和帝的風險提了此事? 因為人是太后弄回宮的, 回來沒多久,晉王就遇上這樣的事, 雖表面上無人說起, 但太后何等老辣眼光, 自然看出是故意針對晉王,因此還十分憐憫晉王,因為有太后的憐愛,讓晉王迅速在宮里站穩了腳跟。 這里面值得琢磨的事實在太多,魏王就盯著這幾處查。 不光查當年那個老太監,還查當年在行宮照顧晉王的人,以及與他來往頻繁之人。還別說,真讓魏王查出了些東西。 那個老太監雖如今已經死了,但行宮對其中服侍的宮人都有記檔,這太監曾在胡太妃的宮里服侍過,后來因為犯錯,被從宮里貶斥到了行宮。 除此之外,魏王還找了行宮里的老人,問晉王當年在行宮之事。 據說,當年那個宮女在生下晉王后,就難產死了。當時晉王尚在襁褓,又惹了陛下厭棄,可到底是個皇子,行宮的管事太監也不敢輕忽,就找了個奶娘和一個老嬤嬤照顧他。 這個奶娘就是晉王的乳母,后來還隨晉王回了宮,如今在晉王府。至于那個老嬤嬤,如今人也死了,但通過她的記檔來查,對方竟和胡太妃安王也有千絲萬縷的關系,雖然這關系十分隱晦且錯綜復雜,但若是提前有了目標,那縷關系就十分清晰了。 一個可能是巧合,難道兩個也是巧合? 而且安王在晉王出生前后,確實在玉泉宮養病養了一年多,據說是因為玉泉宮的湯泉對養病有奇效,太和帝特意恩準安王在此養病。 除過這些,并沒有查到其他有用的消息。 大概對方早已安排,除了這個老嬤嬤和老太監,晉王早年在行宮,一切行為舉止都十分符合被遺棄在行宮的皇子,人十分孤僻,和其他人接觸的并不多。 如果只是這兩點,其實并不足以拿來當做證據。而如果沒有證據證明晉王是安王之子,就牽不出背后的胡太妃。 “能不能滴血驗親?晉王的乳母,她會不會知道一些事?還有安王府就沒有其他人了,胡太妃可還有家人?”無雙問道。 “胡太妃乃胡家旁枝所出,胡家當年牽扯進英王謀逆案,被削官流放。安王當年自詡身體孱弱,不想害人,一直未曾娶妻,也未曾生子。他死了后,安王府就被收回了。至于那個乳母,本王已經讓人查去了,暫時還沒查出對方的來歷?!?/br> 不過無雙說的滴血驗親,也給了魏王一些思路。 他去找了宋游,問滴血驗親的有效之法。 其實滴血驗親不準,尋常百姓不知,但皇家和一些富貴人家卻是知道的,魏王來就是想尋求更準確的方法。 “古書有記載滴骨驗親之法,這種方法少為人知,但我曾試過,這種方法也不準。尸骸長埋于地下,經過多年的腐化,骸骨早已腐朽,任何人的血液都能滲入?!?/br> 宋游看著漫不經心,說的卻是曾拿過死人骨頭做試驗的嚇人話,不過他平時就有許多異于常人之舉,就不難理解他為何能搞出這種試驗。 “殿下為何會問這些?難道殿下懷疑王妃所生之子不是殿下的……” 剩下的話沒說完,因為魏王淡淡的說了句,替無雙接生的是褚云珍。宋游當即不吱聲了,還問魏王還沒有事,沒有事他要去忙去了之類。 魏王冷笑一聲,走了。 臨走之前對宋游說,讓他不要跑,褚云珍并不知他在此處,但他若是跑出京城,那就不能保證了。 正收拾著背簍的宋游,當即嚇得把東西往地上一扔,也不跑了。 . 此時遠在千里之外的晉王秦王等人,在收到京城送來的信后,都在想法子把手中的差事結束,也好趕回京城。 只可惜他們都低估了事情難纏的程度。 秦王和漢王一個在河南,一個在徐州,兩人都忙著防汛之事,秦王多了個賑災,想著這事并不復雜,為了立功,秦王和漢王還不約而同地發作了當地河道衙門,斥責他們瀆職,又大包大攬將巡視河道之事攬下。 殊不知恰恰是這樣,讓二人身陷麻煩之中。歷來河道、鹽政、漕運被稱之為三個油水最大的衙門,河工廢弛糜爛也不是一日兩日的事了,這些河工小吏多為世傳,俗話說鐵打的吏,流水的官,監管河道的總督是一茬換過一茬,下面的河工河吏卻不曾換過。 二人本是立功心切,故意抓了錯處來發作,未曾想捅了馬蜂窩,總之是大事沒有,小事不斷,下面那些小官小吏利用二人不懂河道防汛之事,將二人弄得灰頭土臉。 若只是完成任務就回,其實也就罷,偏偏二人不甘心就這么回去了,至今還陷身在泥沼中。人家扔個餌下去,就讓他們覺得這次總算抓到把柄了,定要一掃河道不正之風氣,此事若拿回京中不是大功一件? 查到一半收到京中來信,回也不是,不回也不是,回了辛苦幾個月白瞎,不回京中又實在催得急,于是自然要尋得兩全之法,這邊催那邊脫,只想趕緊拿下功勞再歸。 至于趙王,那就是更不用說,邊疆之事歷來復雜,其中關系牽一發而動全身,再加上離京城又遠,等收到信已是一個多月以后,而收到信后一時半會也走不了,局勢實在危機,這一走就不是有沒有功勞了,而是會不會被追責。 唯獨來去自由還屬晉王。 之前也說了,他這個差事十分簡單,就算辦成了也沒什么大功勞,屬于聊勝于無。因此,晉王一直關注著京中動向,所以現今京中局勢如何還屬他最清楚。 可恰恰正是清楚,晉王也知曉就算自己回去了,沒有其他人在,他也發揮不了什么作用。 于是他也沒趕回去,而是給離他近的秦王、漢王都去了信,問他們什么時候歸。 其實秦王和漢王沒急著歸,不就是想到晉王會先回去,不管他回去做什么,只要能給魏王增添點麻煩,拖著他們回去就行。萬萬沒想到晉王因為一貫處事都喜用‘藏’字訣,此時也陷入這個慣性思維中,根本就沒急著回去,反而給他們來了信。 也因此當太和帝在朝堂上正式提出立魏王為太子,并用雷霆手段采取了少數服從多數之法,當朝定下此事,又迅速發下圣旨,收到消息后晉王秦王等人直接懵了。 這一切簡直發生得太快,根本讓人目不暇接。 收到消息的他們哪還敢拖延,都拼了命的往回趕。 可就在他們還在半路上,又收到一個可以稱之為晴天霹靂的消息——太和帝要禪位給太子。 第105章 第103章 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