媚色無雙 第102節
書迷正在閱讀:回到古代當皇子、我修仙者身份被曾孫女直播曝光了、[綜漫同人]我的式神天下第一、六零糙漢寵妻如寶、這個明星在深山種田、分手后我成了元帥夫人(穿越)、重生之嫡女在上、撿來的老攻是大佬、穿書后我救贖了圣父男主、離離窩邊草
是你們讓魏王卸職交兵權的,現在要么是魏王卸職改升樞密使,要么回歸他皇子原位,為了犒賞他為了大梁征戰十年,太子之位當仁不讓。 合則他們爭了半天,就是給人鋪路了? 如果早知道這樣,他們也許不會這么急著讓魏王卸職交兵權。 可千金難買早知道! 一時間,大殿上一片寂靜,鴉雀無聲。 這時,太和帝清了清嗓子出聲了。 “朕覺得趙大人所言甚是有理,有功不封有功不賞,確實寒了人心。就不知諸位大人以為如何?這些年諸位愛卿一直讓朕立太子,也是朕自覺龍體還成,總要多看幾年,可此事確實為難啊,朕也不好寒了兒子的心?!?/br> 吳丞相站了出來:“臣請奏,升魏王為樞密院樞密使?!?/br> “臣附議?!?/br> “臣也附議?!?/br> “臣附議?!?/br> 大殿上附議聲一片,太和帝卻眼中閃過一抹譏誚。 第91章 第89章 89 退朝后, 眾大臣魚貫走出大殿。 不像往日,今日眾人倒是罕見沉默。 吳丞相幾個大步走到趙勤成面前,咬牙低聲道:“趙公, 這么做對你有什么好處?” 此時收斂鋒芒一派老態龍鐘的趙勤成,抬目看了他一眼, 道:“這么做對老夫沒什么好處?!?/br> “那你還——” 趙勤成抖了抖衣袖:“吳大人著相了, 也許吳大人將女兒送進宮時, 便著相了,便已不是當年的吳渭中?!?/br> “你——” 吳丞相怒目而視,須發怒張。 若是旁人被一朝丞相這么看,恐怕早就嚇得半死, 可趙勤成不是一般人,他橫跨兩朝, 屹立朝堂多載,吳丞相還沒入朝時,他就是職掌軍政大務,又怎會怕一個吳渭中。 “吳大人難道不覺得近些年朝堂亂象頻出?到底為何, 諸位心中有數, 看在同朝為官多年的份上, 老夫勸吳大人一句,若吳大人當年輔佐陛下, 還稱得上只為朝廷, 沒有私心,可當你把女兒送進宮,吳賢妃又生了趙王以后, 你就只剩了私心。怎么也不想想, 當年你們是怎么把陛下輔佐上位的, 如今同樣的路數又用在趙王身上,陛下豈能容你?!” 說完這話,趙勤成就施施然走了。 還未走出宮門,就被一個內侍請著往內廷去了,獨剩下吳丞相一人愣在當場,久久回不了神。 一眾下朝的官員,看情況不對,皆避開吳丞相走。 須臾,吳丞相一甩大袖,往宮門外走去。 他步履如飛,走得極快。 他錯了嗎?他沒錯! 當年他們這一派是陛下死忠之臣,陛下登極后,他們自然跟著水漲船高。當年可是陛下,如今趙王是他外孫,他輔佐對方何錯之有? 只是他沒想到,他向來做得隱晦,又讓趙王低調讓與晉王秦王二人,依舊能讓趙勤成這個老匹夫看出來。 這些話到底是趙勤成想對他說,還是陛下通過對方之口敲打他,吳丞相已經不想去深思了。 他只是覺得今日自己太急了,方緒和李瞻這兩個老東西都沒跳出來,偏偏他跳了出來,也是此事為他主導,他籌謀多時,一時勝利在望,忘乎所以。 見吳丞相飛似的走了,走在后面,隔著一丈距離的工部尚書方緒與史部尚書李瞻對了一眼。 只這一眼,二人便若無其事又繼續往前走。 這一眼的內容只有他們自己清楚,看樣子歷經多年,陛下那點心思還是未改,對秦王/漢王還是妨礙。 只是李瞻并不急,因為他知道方緒和吳丞相比他更急。 . 趙勤成被引去紫宸殿,太和帝已在此等他多時。 “今日多虧趙公鼎力相助?!?/br> 趙勤成擺了擺手,道:“陛下無需此言,老臣年事已高,本該早已告老,陛下留老臣這幾年,老臣知曉定然是有用處。老臣此番不為己,不為陛下,只是為朝廷為大梁。近些年來,朝中亂象頻生,老臣曾私下與陛下說過,國不可無儲君,儲君一日不立,一日國不得安寧,如今陛下既已決意,老臣自然甘為牛馬,為陛下盡最后一絲力?!?/br> “朕慚愧……” 太和帝說了一番君臣之誼的話,趙勤成也回了一通場面話。 話說到末尾,臨到趙勤成告退時,他突然問了一句:“陛下已經想好了?” 太和帝知道趙勤成問的何意,這件事他早些年已經想好,只可惜一直為人掣肘,現在重提,不過是時機已到,也是不該再拖下去了。 “晉王心性柔jian,秦王暴戾,德行有虧,眾人各有朋黨,唯朕這第三子,因母族不顯,早年為人所逼,遠走邊塞。事實證明這么多年來,朕沒看錯他,歷來武人只服強者,只服軍功,而文官……如今他所欠缺的,也只是政務以及朝堂上的經驗?!?/br> 所以這次提到立太子是假,讓魏王名正言順入朝才是真。 太和帝這番話,可謂說得推心置腹,只有提到文官時,他措辭含蓄,大概也因為是趙勤成是文官出身。 恰恰是文官出身,趙勤成才知道文人多相輕,讀書好的人必然心眼多,而心眼多的人斗起來自是那群武將比不了的。他所說的朝堂亂象,何嘗不是這群文官們搞出來的。 “罷,老臣年事已高,這些事已不是老臣有余力去cao心的了,還望陛下保重龍體,老臣這一去,大概沒有再相見之時,老臣會在家中日日求得上蒼庇佑陛下,庇佑我大梁?!?/br> 太和帝淚目。 君臣二人執手相看淚目。 這片君臣之情,連馮喜都不免在一旁用衣袖擦了擦眼角。 最后是太和帝親自把趙勤成送出紫宸殿的,一直目送著這位為大梁鞠躬盡瘁多年的老臣,背影慢慢消失在宮門后, . 今日朝堂上發生的事,以極快的速度傳遍整個朝野內外。 有人頓足扼腕,有人摔杯大罵,可謂眾生百態。 不過事已成定局,如今顯然不是該去追究魏王到底該不該升任這個樞密使,而是怎么彌補挽回自己的損失。 今日這一出顯而易見,太和帝并沒有放棄多年前的心思,還想著立魏王為太子,而之所以鬧這么一出,想立太子是假,想讓魏王入朝是真。 皇子不得入朝,因此在朝堂上拉攏朝臣,必然有個‘代理人’。如此一來雖迂回地和朝臣們有了聯系,但也不是沒有弊端,你只能通過側面來向朝臣們證明你具有讓他們投靠的資格。 這個資格就有些復雜了,諸如你受皇帝看重,諸如你母族是何等地位,妻族又是何等人物,你這一系有沒有可當標桿的人物。 大臣們也不傻,皇子那么多,你非嫡非長,也不占優,就紅口白牙讓人投效你。從龍之功人人想,但前提你具備潛龍之相,不然今日投你門下,明日他人得等大寶,這筆買賣就做得太虧了。 畢竟從龍也不是全然沒有危險的,一不小心當了未來新帝的死對頭,一輩子的仕途都玩完。 也因此,這個過程是漫長而艱難的,因為你在拉攏,別人也在拉攏,大家都在角逐。 秦王為何每年都要在冬狩上奪得魁首,不就是想在群臣面前展現自己?! 可若能親身入朝,效果就完全不一樣了,你做的任何事都可算為你的功績,你和朝臣來往,也不算是拉攏朝臣,同朝為官多有情誼,自然而然可聚攏一批人在身邊。 這些年,魏王之所以能待在邊關安穩無恙,一來是經過其多年經營,西北軍早已被經營得鐵桶一片,尤其他在軍中威望之高,常人難以超出,最重要的還是因為不在京城。 在那些常年待在京城的大人們眼里,不在中樞不足為懼,武將安可治國?治國乃文人之事。 恰恰魏王利用這種心態,才打了迂回一仗,告訴他們功高蓋世,蓋得可不光是軍中那一片的世,也能進入中樞與爾等博弈一番。 而魏王出任樞密使,同時也代表著一個訊號。 這個訊號所有人都接受到了,在立儲和未來大位繼承人上,群臣不可能不看太和帝的意思。 如今太和帝的意思有了,魏王當了樞密使,把其他皇子比得一無是處,眾大臣難道不考量一二? 當然要考量! 所以今日來方家‘開會’的人,明顯少了幾位。 便裝來到方家的秦王甚為惱怒,好不容易等方緒與幾位秦王黨的朝臣議完事,剛見方緒走進來,他便先問議的結果,再譴責當時為何不阻止魏王入朝。 方緒一把歲數了,被女婿如此掃面子,臉上也帶了幾分怒色。 “殿下當時不在朝中,自是不知情形,姓趙的那老匹夫臨告老之前鬧得這一出,當時誰敢辯駁,他便能殺雞儆猴扒了誰的官皮,誰敢冒此風險?當時只有兩條路,要么立魏王為太子,要么同意他出任樞密使,若是殿下,你會如此抉擇?” 他什么都不想選! 看似今天魏王未得逞當上太子,只是退而求其次出任了樞密使,但都知道這不過是個開端,他本身就是沖著太子之位去的。 如今他大勢已成,旁人落后得又豈是一步兩步? 秦王也看出方緒惱了,咬牙放低姿態道:“那不知岳父大人與其他朝臣商議的如何?可拿出什么反制的章程?” 方緒道:“反制的章程倒沒有,如今只能聯合其他人,一起請奏讓皇子們入朝觀政?!?/br> 秦王一愣,再是驚喜:“這般做可行?” “可不可行,這也是唯一能扳回一城的辦法,如若坐視魏王入朝不理,你等將大勢已去?!?/br> 方緒不愧是多年老臣,可謂是老謀深算,他并未說‘你’,而是用了‘你等’,自然而然將秦王晉王趙王漢王等人綁在了一處。 敵人的敵人就是朋友,反正多年來這些人也沒少聯手對付魏王,今日聯手也無什么障礙。唯獨就是秦王之前和晉王鬧了不睦,兩人因那弩之事,連表面上的一層皮都撕毀了,如今再求聯手,豈不丟臉? 方緒自然知道女婿在想什么,道:“此事倒不用你出面,你出面也沒什么用,晉王那由老夫出面,他那兩位側妃,一人乃賈家之女,一人乃白家之女,這兩家雖面上不夠顯赫,卻是底蘊深厚,家中在朝中為官的子弟不少,也是一股力量。至于吳渭中和李瞻那,想必他們比你更急?!?/br> “如此倒是謝謝岳父大人了?!?/br> 方緒微微一擺手,翁婿二人又說了幾句話,秦王便匆匆而去。 到底他是皇子,哪怕明面上都知工部尚書方緒是他岳丈,兩人也不能把私下來往擺到明面上,不然朝中御史的口筆不饒人。 等秦王走后,方緒也忙去了。 忙了一日,等晚上回房歇下,方夫人也知丈夫是為了女婿在奔波,不禁嘆道:“也不知當日讓如兒嫁到皇家到底對不對?!?/br> 女兒心性高傲,嫁過去多年不受秦王寵愛,方家人豈能不知,只是雙方聯姻怎可能看重兒女私情,看得都是‘大義’。 僅秦王世子是為秦王妃所生就足夠了,方緒為秦王忙里忙外,也不光是為了秦王,更多是看重外孫。只要有這一層關系在,只要秦王世子一日還是世子,秦王妃受不受寵其實并不重要,方家還會被死死的綁在秦王這條船上。 其實現在方緒也不知當時這么做是不是錯了,不過事已至此,只能一條路走到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