娶了假千金后(科舉) 第79節
第九十六章 晉江首發,感謝訂閱…… 顧瑾玉和江季中商量了許久, 最后還是決定以不變應萬變,反正最差也不過是被外放罷了。 可是他們都沒想到,就在新科進士被授官的時候, 顧瑾玉會被突然擺了一道。 “……愛卿未及弱冠便中了狀元, 天下少有,朕有一女,正值妙齡, 與愛卿甚是相配,正是天造地設的一對……” 聽著高臺上威嚴中帶著幾分笑意的聲音,顧瑾玉的臉有些僵硬, 偏偏因為不能暴露出沈心蕊的存在而不知道怎么拒絕。 身后垂首拱立的百官以及站在一旁的新科進士都向顧瑾玉投以羨慕的表情, 在本朝并沒有駙馬不得為官的規定,反而會因為尚了公主而和皇室的關系更加親密,仕途也會更加平坦。 眾人都做好了一下朝就去恭喜的準備。 只有明白顧瑾玉心思的江季中投以擔憂的目光,他就怕自己這傻徒弟當面拒絕皇上, 那時候不管什么退路都是死路了。 江季中能想到的, 顧瑾玉自然也能想到。 既不能暴露出沈心蕊,又要在不引起皇上生氣的情況下拒絕這門親事,在這危急關頭,顧瑾玉的腦子轉的前所未有的快。 看來只能…… “請皇上恕罪?!?/br> 顧瑾玉突兀的開口打斷皇上的話,引來全殿人的注意。在這些目光的注視下, 顧瑾玉只覺得壓力很大, 后背也沁出了密密麻麻的細汗, 可事到如今已經容不得他退縮了。 “公主金枝玉葉,臣惶恐,恐配不上公主?!闭f完這句話,顧瑾玉沒等皇上再開口, 便鏗鏘有力道,“臣有疾!” “咳——” 殿上不少大臣被自己口水嗆到,顧不得御前失儀,紛紛咳嗽起來,大殿上全是咳咳的聲音。江季中差點沒繃住自己臉上的表情,心里笑罵了一句,卻是完全放松了下來。 就連程貴妃派去幫顧瑾玉的人都被震驚的咬了舌頭,正絲絲的吸著氣。 等到一陣咳嗽聲過去,大殿上就開始變得鴉雀無聲起來,就連皇上的表情也有一瞬的凝固。 有、有疾是什么意思? 這……該不會是自己想的那個意思吧?如果真、真的是那方面有問題,那確實不好把公主許配給他,畢竟錦朝不能有個太監駙馬。 不不不,應該不是那個意思,畢竟這種事情可是關乎男人的尊嚴,想象一下自己要是有這方面的疾病,巴不得藏著掩著,怎么可能在大庭廣眾之下說出來。 狀元說自己有疾或許是在說自己身體不好? 可看了看顧瑾玉紅潤的臉龐和結實的身體,皇上沉默了、猶豫了、遲疑了。就算他再怎么不喜愛八公主,也不能當著文武百官的面將他許配給一個有疾的駙馬。 眾人略有些古怪的目光開始在顧瑾玉的下丨身處徘徊,帶著幾分微妙和同情。 除了江季中,沒有人懷疑顧瑾玉在說假話。 畢竟本朝沒有駙馬不得參政的規定。而八公主花容月貌,身后又有世族程家,不管是誰搭上了,都是一條向上爬的捷徑。更何況有疾這件事對男性尊嚴是極大的打擊,有誰會在這上面撒謊? 就連皇上和四皇子都沒懷疑顧瑾玉的話,皇上雖然不悅不能將程家綁在四皇子身上,但也不至于震怒。 最后皇上只能嘆息一聲:“竟有此事,看來是朕的八公主與愛卿沒有緣分了?!?/br> 或許是同為男人的同情心發作,皇上說完又殷殷勸了一句:“愛卿放心,下朝后朕會讓太醫去狀元府上走一趟,卿可千萬不要諱醫?!?/br> “臣叩謝皇上?!?/br> 顧瑾玉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臉不紅心不跳,還一本正經的跪下謝恩,朝中不少大臣眼里的同情更甚。 既然賜婚失敗,皇上也不墨跡,開始走起了流程——授官。 按照本朝慣例,狀元授從六品修撰,榜眼和探花授正七品編修。數十個二甲進士則被授從七品的六部主事或知州。 三甲進士也就是同進士通常都在百名以上,先通過一年的查看期,然后再外放到各地做知縣。 也正是因為這樣的慣例,此時來殿中面圣的新科進士不過數十人而已。 “……封狀元顧瑾玉為正……” 太監尖利刺耳的聲音在大殿上回響著,可就在念到一半的時候,大殿的門被猛地推開。 “急報——錦河發大水,水壩被沖塌,數十萬百姓流離失所?!?/br> 一個小兵連爬帶滾的撲入大殿,不等皇上發怒,就聲嘶力竭的喊了一句。旋即頭一歪,昏了過去,不省人事。 可這話的意思,卻讓滿殿的大臣嘩然,就連皇上也忍不住站了起來,大聲喊道:“傳太醫!傳太醫!” 宮人們都明白利害,飛快地跑了起來,沒多一時就把太醫拽到了殿里。 這時候已經沒人注意要為新科進士授官的事了,他們滿腦子都是小兵說的話。若錦河真的發了大水,那不僅是毀了無數良田,還有數十萬的災民有待安置。 小兵只是脫力昏了過去,等太醫扎了兩針后便幽幽醒了過來。 不等皇上詢問,小兵便翻身跪在地上,使勁磕了個頭:“皇上,您要為鎮南的百姓做主??!” “到底發生了什么?為何錦河會突然發大水?好端端的錦河水壩為什么會炸裂?鎮南的知府是干什么吃的?為什么不上報?” 皇上說到最后已經開始震怒了。數十萬的災民,這已經不是小打小鬧,稍有不慎,整個錦朝都會動搖。 要知道,洪水之后瘟疫出現的幾率高達九成。 皇上越想心里的怒火越高,身子都開始搖晃起來。 “陛下,知府大人他、他已經自殺謝罪了!”小兵顫聲道。 皇上怒及反笑:“自殺謝罪?自殺有用嗎?自殺能讓大水退去嗎?朕要是沒記錯的話,去歲暑夏時,朕剛剛撥了二十萬白銀用以修固水壩,怎么可能莫名其妙炸裂?” “說!把你知道的從頭到尾原原本本的給朕說出來?!被噬吓叵饋?。 “鎮南這段日子一直下著暴雨,連著下了兩個月。好不容易有一天放晴了,知府大人就說帶些人去看看水壩,順便加固一下?!?/br> “結果、結果不知道為何,水壩突然炸裂,蓄了半年的大水全部沖了出來,將第二道大壩直接沖斷,距離錦河最近的固縣百姓死了八成……” 小兵說到最后已經泣不成聲,大殿上一片安靜。 偌大的一個縣竟然只有兩成的人活下來,如此慘烈,足以讓最冷血的政客動容。 百官不吭聲,大殿上只能聽到皇上喘著粗氣的“嗬嗬”聲。 “廢物!”皇上直接將手邊的印章摔到金鑾殿上,引得百官跪了一地,齊齊叩首,“皇上息怒?!?/br> “那現在情況如何?” 摔了東西后,皇上的心情平復了很多,開始追問這個小兵更多的細節。 “鎮南還有七八萬的災民沒有安置,臣代表鎮南數十萬百姓懇請皇上允許開官倉賑災?!毙”榕榈目闹^,沒大一會兒額頭便滲出了血。 “……” 聽到小兵這么說,原本十分憤怒的皇上卻突然不吭聲了。 “鎮南位置特殊,與百越之地銜接。而百越雖然以我錦朝為尊,但也會時不時的sao擾邊境。官倉中的糧草是為軍隊準備的。若是用來賑災,萬一百越人趁機該怎么辦?要知道鎮南下暴雨,百越自然不會免俗,他們今年地里也沒有收成,必定會來我朝打劫。到時候打起仗來,軍隊的糧草供不上,釀成大禍誰來負責?” 皇上不說話,自有明白他意思的人站出來。 說這話的是朝廷的兵部侍郎,掌管全國的兵馬糧草等調動,向來是皇上的心腹,他說的話不無道理,也正是皇上所擔憂的。 可小兵不懂這些彎彎繞繞的關系,他只知道自己肩負著整個鎮南的希望,要是不能勸得皇上松口,那鎮南的百姓就真的沒有活路了。 “皇上,臣帶來了鎮南百姓的萬民書以及固縣縣令的信函,他們只是想讓皇上將官倉里的糧食暫時借給他們,等他們度過這一劫后,會如數還給皇上?!毙”f完,從兜里掏出一沓厚厚的紙。 自有太監下來將萬民書呈給皇上,萬民書上密密麻麻的手印讓人看著就覺得心酸。 “錦河發大水,萬畝良田被淹,就算日后大水退去,良田也不可能恢復到以往的產量,你們拿什么還?”兵部侍郎不為所動。 “難道大人要眼睜睜的看著鎮南的萬千百姓送死嗎?”小兵也急了,顧不得尊卑質問道。 “臣萬萬沒有這樣的想法,鎮南的百姓固然可憐,但外族不可不防,還請皇上三思??!”兵部侍郎義正詞嚴地說道。 “皇上!” 小兵還想再說些什么,卻被皇上打斷了,“此事茲關重大,朕一時半會兒也做不了決定。愛卿奔波數日,想必也累壞了,不如暫且休息一晚。放心,朕會給鎮南百姓一個交代的?!?/br> 小兵能被寄予厚望的派到京城來,自然不是什么蠢人。之前那般樣子,也不過是擔心鎮南的百姓。見皇上如此作態,哪還不會懂意思,雖然心中著急,卻也只能聽令。 發生了這樣的事,朝會自然也開不下去了,顧瑾玉的官職授到一半也沒有授下去,不能算是正式入了翰林。 在這賑災的檔口,顧瑾玉也不好去尋禮部的人問明白,只能暫時賦閑在家。 很快的,鎮南的事情就解決了。派去賑災的官員顧瑾玉也認識,正是他在府城考試時因為紙鍋燒水而結識的劉學政,不過現在應該喊欽差大人了。 不過想想也正常,劉學政工部出身,本就擅長水利之事。而且因為名聲不好,沒有親近的人,不會有結黨營私的事情發生,最是適合賑災,也更能讓皇上放心。 顧瑾玉對劉學政的印象很好,聽說是他賑災,還專門打聽了一番。 鎮南的受災面積實在太大,皇上終究不能置之不理。但是讓他完全的開放官倉賑災也是不可能的,最后商討之下皇上下旨讓離鎮南最近的六個縣分別運送一萬石糧食,再由朝廷撥三萬石糧食運往鎮南,還有一萬石糧食從當地的官倉拿。 顧瑾玉在心里算了一下,錦朝的一石糧食換算成現代的單位是三十斤。一個成年男子勒緊褲腰帶的話,大概一個月能消耗一石半的糧食。 這十萬石糧食勉強夠十萬人吃一個月,畢竟十萬人里還有不少老弱病殘,吃的并沒有成年男子多。 顧瑾玉算明白這筆賬后松了口氣,老百姓其實是最容易滿足的。不管在什么朝代,只要能讓他們吃飽就可以了。 這樣想得顧錦玉卻忽略了一個最大的問題。 九萬石的糧食都是從各地調來的,各地的官員雖然不能違抗圣旨,但若是想往這批糧食里摻點沙石增重什么的,卻是十分容易的。 因此說是九萬石的糧食,能有五萬就不錯了。 第九十七章 晉江首發,感謝訂閱…… 半個月過去了, 鎮南那邊便傳來了好消息。洪水已經褪去,災民們也被劉學政妥善安置好。 消息傳到京城,皇上龍顏大悅, 下旨要親自為劉學政設宴獎賞, 京城上下一片歡欣雀躍。 可還不待宴會的場地布置好,鎮南那便卻傳來消息:受災最嚴重的固縣爆發了瘟疫。 消息傳開,天下震動。 瘟疫可比洪水要可怕得多。后者只是沖毀良田和家園, 死亡的人在各種天災面前簡直不夠看。而前者卻不一樣,不僅致死率高,傳染性還非常強。 前朝的時候便經歷過一次瘟疫, 最開始先是家畜大量死去, 最后傳染到人身上,傳染了近十萬的人。最后還是當時的皇上當機立斷,下令將所有染病的人通通趕進一座城池,然后下令屠城, 這才制止了瘟疫的蔓延。 當時那個年間, 家家戶戶都有人死去。在最嚴重的州縣里,用十室九空來形容都不為過。 也正是因為經歷過,百姓們簡直是聞疫色變。很多縣并沒有瘟疫,只是因為距離鎮南比較近,都有不少百姓都選擇離開家鄉, 去往認為更安全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