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3頁
墩子說著將奶奶留給他的一件物什當作信物給了白露,并留下部分錢財給她,然后與白露對好口令,便消失在夜色茫茫的雨霧中。 利用三個月的時間,墩子重新造好自己的新身份,按照原定計劃,前往西郊茶肆與白露接頭。白露則按照他的交代,把墩子留給他的財物留在家里,并給家中留下一封書信,說明事情原委。信中表示他們在外安頓之后,就接父母前去共享天倫之樂,并讓父母將她與人私奔的消息散播出去。 白露在家是長女,下面還有個不足十歲的弟弟,爺爺奶奶年邁,娘是個沒有見識的鄉野婦人,爹爹讀了幾年私塾,連個秀才也沒考中,卻得了些清高的毛病。不能文也不能武,早就指著靠白露嫁個好人家,好把兒子拉扯大。如今白露留書而去,他一時慌了神,復見白露給他留了些錢財心才稍稍安穩一些。 白母沒有主見,白父也想不出什么好辦法,還想著女兒供養他們,于是白父照著女兒的留書意思,將自己女兒與人私奔的信息散了出去。 過了兩年,白露與墩子在防川縣憑著墩子的能力開了一家藥鋪,站穩腳跟,就找了個時機將白家一家人遷出了白水村。為了防止別人一下子查到他們,墩子先是將他們遷到和靜縣城,然后才搬去防川縣。 在防川縣,墩子憑著他的采藥技能和藥物調制的技能,藥鋪越做越大,日子過得越發紅火。一家人漸漸忘了十七年前那樁案子,只有墩子在夜深人靜時,常常會以為昔日組織的人找了來,一家人倒在胡人的彎刀之下。但他看著笑逐顏開的一家人,也舍不得如今富足的生活,更沒有勇氣向大成朝廷投降,日子就一直這么賴著過了。直到今日楚霄云找上門來。 聽了墩子的敘述,楚霄云道:“如此說來,白水村后山上那具枯骨,是你毒殺的線人,而以你的名義下葬的那具尸骨,是與線人同來之人?那他們是如何交換身份的?” 墩子搖了搖頭:“這個犯民就不得而知了,那時犯民已經逃了。我也不知道事情怎么會變成那樣?!?/br> 楚霄云想起此案干系重大,雖然大家都是同僚,那也是知道的人越少越好。于是他不準備繼續追問下去,而是說:“墩子,你涉嫌十七年前白水村殺人一案,如今所有你的證詞,其中也還有諸多細節需待查證,你且隨我會和靜縣衙接受調查?!?/br> 隨后對與他同來的防川縣捕頭抱拳道:“嫌犯我先帶走了,今日多謝張捕頭和各位兄弟?!?/br> 防川縣捕頭不干了:“這人在我防川縣被捕,怎么能你們帶走呢?” 楚霄云道:“人是在防川縣被抓不假,但這案子發生在和靜縣。犯人留給你們,你們也審理不了啊?!?/br> 說著從懷中掏出二兩銀子放在張捕頭手中:“因韋大人還等著我帶案犯回縣衙,麻煩張捕頭幫我招待一下兄弟們?!?/br> 張捕頭將銀子推了回來:“兄弟我不是這個意思?!?/br> 楚霄云道:“這個自然,這只是我個人的心意。如果張兄不放心,能否麻煩你與貴縣縣令知會一聲?當然,我也會與韋大人聯系?!?/br> 張捕頭遲疑了一下:“你們還是在驛館等著,等我稟告大人?!?/br> 張捕頭帶人離開后,楚霄云帶著人閑居在驛館,并將防川縣的事情通傳給和靜縣。做好兩手準備。 第127章 誤食案(23) 楚霄云原本以為要與防川縣在墩子的審判歸屬權上拉鋸很久, 但第二天一早就等來了防川縣令對此事的回復。 同意他們將墩子押往和靜縣受審,包括墩子一家都由和靜縣捕房帶走。 這事在意料之外,又在意料之中。畢竟與外敵牽涉的案子, 既是仕途高升的捷徑,也可能招來無妄之災。沒有手段和魄力的人, 自然是不想沾邊, 按部就班也不失一種方式。 楚霄云帶走了墩子一家, 留了一個下屬在驛館等韋京翰的答復,將其封存帶回。 楚霄云帶回了墩子, 十七年前那樁誤食案可以說真相大白了一大半。當日在墩子家中,的確死了兩人,一人被毒殺, 一人食物相克而死, 與如今白水村墩子家中擺放的兩具尸骨死因相同。 回到和靜縣,楚霄云安排了行程的嚴密防守之后,帶著墩子去他曾經的家里辨認那具從半山坡上沖下來, 被村民發現, 通體變黑的尸骨。 尸骨的周圍還殘存著一些布料物什,經過墩子對尸骨穿著的辨認,那具半山坡上沖下來的尸骨,穿著的確是當初死在他家中的兩人之一,那個隨線人而來的同黨。 墩子交代, 當日慌亂中他想偽造自己誤食而死的現場, 給隨線人而來的人換上自己的衣裳,卻由于內心緊張,將自己的衣服給被毒死的線人穿上了。穿完又才發現多了一個人。事后他也想過,線人是被毒死的, 并非食物相克而亡,一旦有人發現報了官,仵作一驗,事情立馬就會敗露。但他逃出之后,也沒了勇氣再回去調換衣裳。 誰知回去會碰上什么,怎敢保證不會是自投羅網。再說,多死了一個人,即便他把人藏得隱秘,即使官府一時搜查沒有發現尸體,死人的味道早晚還是會傳出來的。家里的尸體不是自己這個現實,官府早晚都會發現。 拖得了一時,拖不了一世,自己既然已經逃了出來,就好好享受現有的自由。特別是后來他聽說藥房掌柜被官府傳話,更是明白自己的偽造的現場被官府識破,所以那段時日,他一直不敢輕易輕易出門。直到后來聽說藥房掌柜墜崖而死,和靜縣的流民還鬧出不小的動靜,他才敢小心出門,與白露相會。但也因此詫異不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