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5頁
書迷正在閱讀:醉夢風月錄、冬風生洛水、海藻妖怪(校園nph)、末日:我有一座超級農莊、飼犬(都市美食,年下1V1)、虛無衍生、她只許祖國情深[快穿]、大長公主不嫁了、我靠靈田打造美食城、八零悍夫是古代穿來的
九月的信來的很快,才九月初,沈辭的私信就和螢州大捷的軍報一起來了。 謝如琢把一塊新的石頭放在桌上,螢州名字的由來就是因為此地盛產螢石,沈辭這塊石頭應當不是撿的,不知是從哪里買的還是當地的官員送他的,這是一塊淺紫色的方形螢石,色澤透亮,不摻雜質,四面切口都被處理得十分平整圓滑,可以隨意拿在手上把玩而不會被割傷,放在陽光下看,整塊螢石會發出更絢麗的光澤,有點像夜明珠,細細一看,淺紫色中原來還藏著一點點藍色,藍紫交織,每旋轉一個角度似乎都有不一樣的發現。 這塊石頭確實最漂亮,但猜想不是沈辭親手撿的,很可能經了他人之手,又有些悻悻。 他還是只想要沈辭從地上隨手撿的石頭,像是在那里被遺忘了幾千年,某一天被一個路過的將軍拾起,隨著一封家書寄給遠方的愛人,那塊石頭似是就在那里等沈辭,也在等他。 那才是只屬于他們的愛意。 再一看沈辭寄來的信,謝如琢更不高興了。 沈辭攻下了螢州當然很開心,又與他夸了一番新的作戰方式,但由于對北狄騎兵還不夠熟悉,想進一步改善,恐怕要親自去與北狄騎兵再打上兩個月,而后同他說,春天北狄再來進犯,想讓朝廷把自己調去滄州兩個月。 去滄州,那不就是要和裴元愷天天碰面,謝如琢不情也不愿,且很生氣,但最后寫信時還是同意了。 沈辭都這么說了,又是為了大虞好,他自然是得答應,而且沈辭這么說了,也肯定考慮過要和裴元愷一起打仗的事,心里比他有數,不會輕易讓裴元愷欺負了去。 嗯,對,就是覺得裴家人都好壞,要欺負他家沈辭。 這封信寄出去后,本以為要到十月的不知道哪天才能再收到沈辭的信,沒想到中旬又收到了一封信。 他在上封信里提了一句以后不要為了找一塊特別的石頭花錢去買,也不要別人送的,路邊撿的他才喜歡,沈辭這封信就是專程解釋那塊石頭不是買的也不是別人送的,也是撿的。 沈辭竟然在攻下螢州后,問了當地官員,親自去了一處產螢石的礦洞,從堅硬的巖石里鑿下的這塊螢石,只是讓工匠稍稍加工了一下,去掉了雜質,磨平了棱角,還說其實找了好幾塊,但選來選去還是這塊最好看,其他的還有藍色的,天青色的,純白色的,黃色的,回來后都可以送給他。 看完這封信,謝如琢一掃多日煩悶,嘴角又忍不住揚了起來,把原本委委屈屈擠在角落里的小螢石推過來放在了正中間,盯著小螢石又看了一個下午。 沈辭也明白每一塊石頭的含義,不會經他人之手,已經這么辛苦了,還要去洞里鑿出一塊石頭來。 他的沈將軍怎么這么好。 不知道這是怎么了的還以為皇帝是魔怔了,目不轉睛地盯著一塊石頭就算了,還要時不時笑一下,怪瘆人的。 作者有話要說: 小螢石:/委屈→/困惑 小沈:其實你想多了,我是不可能會買的,因為我也沒有錢呢。 小裴:我送過的三百兩這就用完了?連塊石頭都買不起了嗎? 小沈:那你要不再送點?老婆?。?!我們又可以有錢了?。?! 小裴:已關機。 感謝在2021-06-19 16:56:39~2021-06-20 17:13:45期間為我投出霸王票或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哦~ 感謝灌溉營養液的小天使:天上浮云如白衣 8瓶;落隰淵、開水、saya 1瓶; 非常感謝大家對我的支持,我會繼續努力的! 第105章 匿名推選 在衡川戰事平穩度過最難熬的時候, 寧崖則一路勢如破竹將衍王從寧崖中部擠到西南去,謝如琢在京中有意識地放出了要重開國子監的消息。 朝臣們聽聞了風聲, 反應不一,京察后從翰林院新調入六部的官員十分贊同此舉,恨不得四處奔走相告,見了面就要拉住人暢想一番來日國子監重開時的盛況。 但以孫秉德為首的這批老人顯然是不太同意的,謝如琢記得當初孫秉德用奏本之事陷害杜若時就是拿重開國子監當幌子,孫秉德大義凜然地說此時重開弊大于利, 其實謝如琢心里明白得很,孫秉德巴不得永遠開不了。 即使孫秉德在朝中一呼百應,身后有大批的文官愿意追隨他,與他成為一派,但這批人也不得不看清一個事實,他們大多已是年過半百的人了, 不再年輕, 雖也有年輕人愿意站在孫秉德身后, 但在京察后的朝堂上數量并不多。 而一個朝廷的欣欣向榮必須要靠年輕的后生們。然而,年輕人總有年輕人的想法,或許他們也會選擇結為黨羽, 但他們會有更多想做的事, 想選能和自己一起從頭走到尾的同道者,年輕的同道者。 因而朝堂上的派系之分有時其實也很簡單,一個地方出來的容易皆為一黨, 一個老師教出來的學生可以拴在一起, 想做同一件事的人會走到一起,而年長與年輕同樣也是十分簡單的派系分隔,有著鮮明的溝塹橫在彼此之間, 年長者自詡走過的橋比年輕人走過的路多,看不上年輕人的一腔熱血,年輕人也看不上年長者的故步自封,墨守成規,想憑著剛入朝時的那一點熱情做成更多的事,在朝堂上也留下他們的名字。 孫秉德必然是不同意的,要握穩手里的權力就要排斥新的力量的加入,讓權力固定在少數一批人手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