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世權臣 第39節
蘇晏打的就是這面登聞鼓的主意。 他沒有穿官員的補子常服,而是一身素白的緦麻孝服,頭戴白色垂絳小冠,抱匣而行。 在手執榜牌的錦衣衛校尉的注視下,蘇晏拾階而上,單手抽出架子上的鼓槌,用力敲擊鼓面,一下一下,沉穩有力。 他整整敲了十二下,方才住手。 鼓員也是從錦衣衛中抽調而出,是個年近三旬的黑臉漢子,聞聲從廊下休息處趕來,大老遠就不耐煩地催促:“可以了可以了,還要敲多少下,敲破了你賠得起?” 他將手中的登記簿拍在旁邊的木桌上:“什么人,所告何事,有沒有寫好的狀子?會寫字就過來填單子,不會寫字的話,你說我填?!?/br> 蘇晏不與他計較,左手抱匣,右手執筆,在登記簿上的告狀人一行,行云流水地寫下“司經局洗馬兼太子侍讀蘇晏”。 鼓員見了,臉色微變。來這兒敲登聞鼓的,十個有八個都是平民百姓,或者是軍余小吏,或者是犯官家眷,何曾見過五品京官親自來敲鼓!這姓蘇的還是太子侍讀,怎么不走東宮途徑,找小爺去訴冤?非要來這里給他添麻煩。 他心中隱隱有不祥預感,再看登記簿上的被告人,眼前一黑,幾乎當場暈過去。 那一欄赫然寫著:“錦衣衛指揮使、掌印管事馮去惡”。 一個從五品小京官,穿著孝衣闖午門,要狀告天子親軍、正三品錦衣衛掌印首領,還非得用敲登聞鼓這般萬人矚目的方式……怎么看,這里面都有奇情大案,足以攪動朝堂風云變幻的那種,搞不好還要連累他這個微不足道的鼓員掉腦袋…… 黑臉漢子越想越覺得膽戰心驚。 但他又不能聽由這少年官員把這案子捅到御前——無論對方告狀成與不成,自己非被指揮使大人抽筋剝皮不可! 錦衣衛不僅是天子的侍衛和儀仗隊,南、北鎮撫司還手握偵刺緝捕之權,詔獄十八刑更是令人聞風喪膽。掌印指揮使馮去惡得勢多年,根基深厚,哪里是一個年不足弱冠的小文官可以撼動的! 還是趕緊把人轟走,就算要告狀,也去找有司衙門,別來禍害他! “這胡亂寫的是什么?我看你是失心瘋!”黑臉漢子一把扯掉蘇晏正在寫的紙頁,直接撕碎,當即朝兩旁的校尉喝道:“你們,將他叉出午門,扔到街口去。再敢回來撒野,就打斷他的腿!” 兩名錦衣衛校尉二話不說,沖過來叉住蘇晏往外拖。 蘇晏哪里是兩個彪形大漢的對手,真真秀才遇到兵,有理說不清。他左右環視,皺眉想:鼓聲響過許久,這負責受理與呈遞的監察御史如何還不來! 正焦急間,忽然看見一名身穿緋色云雁補子常服的四品官員,正不緊不慢地從掖門走出來。蘇晏眼尖,一下就認出是個相識的——都察院右僉都御史賈公濟。 “賈大人——”他揚聲高呼,“下官有奇冤大案!奇——冤——大——案——” 這一刻,仿佛蔣大為附體、戴玉強傳功,他將最后四個字唱成了響遏行云的男高音,縱然遠隔百米,依然被賈御史聽見。 賈御史眼神不濟,隔著老遠,還沒認出擊鼓人是小南院里一起蹲過的蘇侍讀,但“奇冤大案”四個字仿佛一劑最猛烈的春藥,灌注進他的血管,使他興奮得滿面紅光。 作為言官中出了名的嘴炮,賈大人平生最大的愿望就是名垂青史,取代同行老前輩包拯,成為剛正不阿、不畏強權的代言人。雖說“兩袖清風”是做不到了,但至少還能“鐵面無私”呀! 故而他看誰都不順眼,逮誰都想彈劾,罵太監柔佞弄權,罵國戚狐假虎威,罵藩王空食俸祿,罵文官尸位素餐。就連東宮藏著小黃書,這種與他八竿子打不著邊的破事,他收到告密后,都大膽參過一本。 太子年幼又是儲君,給點面子輕點罵,而輔導太子讀書的詹事府侍講、侍讀們,尤其是日日隨侍的蘇清河,更是被他在折子中罵個狗血淋頭,這才惹得皇帝發怒,賜了蘇晏一頓廷杖。 雖說皇帝更深層的心思,還是做個責罰的樣子,穩住背后企圖動搖東宮的勢力,放長線釣大魚。但由于奉安侯衛浚授意馮去惡橫插一杠,導致蘇晏險些命喪廷杖。 說來說去,這賈御史也是推手之一。 不過蘇晏如今要用他,自然不會跟他算這筆賬。見賈公濟快步走近,蘇晏叫道:“賈大人,下官敲完鼓,尚未填好狀單,這鼓員二話不說,撕毀單子要將我叉出午門。下官不知壞了那條規矩,莫非如今的登聞鼓不讓人敲了?” 賈公濟這才看清,面前這個被校尉叉住的少年,可不就是他上奏彈劾過、還當面嘲諷過的蘇清河? 這一身緦麻輕孝的,給誰服喪呢? 看這架勢……是要搞大事! 此時的賈公濟,眼里沒有舊過節,只有新戰斗,迫不及待問:“蘇洗馬這是要告誰?” 蘇晏響當當道:“馮去惡!” 如同醍醐灌頂,賈御史打個激靈,全身毛孔都綻開了。 ——想到自己的彈劾史又可以添上濃墨重彩的一筆,賈御史激動得手抖。 錦衣衛指揮使又如何?越是專權擅勢,越顯得他犯言直諫的可貴,哪怕因此觸怒龍顏,也在所不惜。最好再打他一頓廷杖,可不就成其不世之節,美名揚天下了么? 賈公濟一拍大腿:“這鼓狀我接了!” 他轉頭呵斥黑臉漢子:“你身為鼓員,本該按實登記鼓狀,卻因為畏懼權勢,瀆職枉法,乃至毆攘官員,十分可惡!本官必在朝會上,向陛下檢舉你的罪行?!?/br> 那鼓員聽得腿一軟,跌坐在地,連聲叫屈:“我沒毆攘他!只是輕輕叉一下!” 賈公濟沒理他,又興致勃勃問蘇晏:“你手上這個木匣里可是罪證?有點小啊,怕是裝不了多少?!?/br> “還有個大的?!碧K晏答,“我的馬車停在下馬碑前,車上有個暗盒,里面裝的全是鐵板釘釘的罪證。只是我一個人搬不動兩樣?!?/br> “本官來幫你搬?!辟Z公濟兩臂袖子一挽,果真去到馬車內,抱出一個二尺見方的大盒子,對他說,“走,隨我一同進去,先在金水橋邊候著。等我稟報過皇爺,再召你御前訴訟,與那馮去惡當堂對質?!?/br> 蘇晏問:“馮去惡也在奉天門?” 賈公濟道:“皇帝御門聽政時,照例有錦衣衛堂上官一員,侍立于御座西側,負責傳旨。今日正是馮去惡當差。怎么,你不敢與他當面對質?” 蘇晏面不改色:“如何不敢?我手中鐵證如山,樁樁件件都是要命的大罪。我還巴不得他砌詞抵賴呢,說多錯多,真要挑刺,哪句話挑不出來?” 賈公濟深有同感地頷首:“不錯。我看蘇洗馬伶牙俐齒,膽色過人,又深知彈劾人的要義,很有當科道官的潛質,皇爺派你去管理宮中四庫圖籍,屈才了?!?/br> 蘇晏笑道:“賈大人抬愛。下官對諸位御史的高風亮節亦心存敬佩??瓶贾灰献x書,人人能上,言官卻是極重品行,有如孔門四科十哲,未必人人可用?!?/br> 賈公濟被他冠冕堂皇地一陣吹捧,更是自豪身份,道:“御史品秩雖不高,職責卻重大,糾劾百司,辨明冤枉,提督各道,為天子明耳目、正風紀。我等身懷糾彈權、監試權、司法權,更有臨時派遣外地,成為巡撫、提督或總督,整飭撫治地方事務,因事特設?!?/br> 他向蘇晏狠是賣了一通安利,最后提議:“此案若能成事,不如本官向皇爺舉薦,讓蘇洗馬再領一項七品監察御史之職?” 第四十六章 十二條彈死你(中) 登聞鼓的鼓聲沉重激越,能傳五里,整整十二響,綿延不絕,江潮般卷進了奉天門。 文武百官面面相覷,心想這鼓多久沒響了,如今一響還恰逢早朝,不知有何要案發生? 景隆帝在御座上也聽見了鼓聲,心底登時浮起個人影,暗想:怕不正是那個小機靈鬼兒,在龍德殿里聽到一句“自食惡果”便上了心,這是瞅著朕瞌睡要來送枕頭。 右僉都御史賈公濟縱穿廣場,在御階下引奏:“啟稟皇爺,擊鼓者為一京官,所告之人亦牽涉朝中大員,臣不敢擅專,報請圣上定奪?!?/br> 皇帝聞言心中更是有數,不動聲色道:“既然雙方都牽扯到官員,那就把人領過來,當面直訴,也好叫在場眾卿也一同分斷分斷?!?/br> 賈御史領旨,意氣風發地去了。 不多時,便見一個穿緦麻孝服的少年,手中抱個黑匣子迤邐而來。在兩側文武官員的注目禮下,他行至御階前,放下匣子,恭謹地一跪三叩。 都說若要俏,一身孝,皇帝居高臨下地望去,恍惚是一尊玉人在向他行禮,比冰雪溫潤,比瓊樹窈窕,比云岫凝定,一時竟不知用什么修辭更恰當。他的手指在龍袖中懸虛地握了握,只抓住一團日不我與的空氣,心頭悸動與黯然方生,便被壓制在雍容莊嚴的寶相之下。 “蘇晏,你可知登聞鼓非大冤及機密重情不得擊?” 皇帝的聲音從高高的御階上方傳來,帶著縹緲的混響,仿佛遠在天邊的神佛,令人敬畏而疏離。 蘇晏有一瞬間的忡悵,隨即穩定心神,沉靜地答:“臣知道。臣還聽聞朝廷慮刑獄有冤,下情不能上達,故設登聞鼓。既如此,這面鼓臣今日就非敲不可?!?/br> “起身吧。你有何冤情?只管道來?!被实壅f。 蘇晏依然跪著:“有冤的不是臣,而是這匣中之物的主人。臣并非替自己,而是替人鳴冤!”他說完,開啟黑漆木匣,從中又拈出個更小的鐵匣打開,捧在雙掌,呈上頭頂。 皇帝原以為他要為小南院遇刺一事告狀,卻不想只是替人出頭,便示意藍喜下去看。 藍喜下了御階走到蘇晏面前,往鐵匣里定睛看去,認出是一截糊著血污的斷舌,嚇了一跳,低聲責備:“如此血腥之物,怎能呈在御前?!” 蘇晏揚聲說:“物雖血腥,卻是出自忠良之軀,若不宜示君,請示諸位大人?!?/br> 他也不等皇帝恩允,徑直起身走向兩側官員隊伍,將鐵匣戳到諸位公侯、尚書、內閣大學士的眼皮子底下,這下不少人變色掩鼻,甚至皺眉斥責。蘇晏卻不管不顧,一個一個戳過去,只把這些養尊處優的大人們逼得連連后退。 藍喜回到皇帝身邊,稟道:“皇爺,是一截嚼爛的斷舌?!?/br> 皇帝斂眉,卻是等蘇晏把鐵匣向眾臣一一出(膈)示(應)完畢,方才問:“你所說的這位忠良是誰?” “臣手中還有份狀紙,皇爺一看便知。不過,紙上也沾染了血腥,恐污圣目,不若臣讀給皇爺聽?” 皇帝這下確定他要唱出大戲,心想不妨配合著演一演,看他能玩出什么花樣,便說:“你讀,大聲點,讓諸卿也聽一聽?!?/br> 蘇晏從懷中掏出疊好的紙頁展開,只見血跡斑斑,幾乎蓋住大半文字,墨跡僅勉強能辨。 他開始字正腔圓地誦讀這篇認罪狀,但沒有讀抬頭,而是直接從正文開始。 認罪狀短短數百字,不僅將收受賄賂、結黨營私的所有指控全部認下,還為了將功折罪,檢舉揭發內閣首輔、吏部尚書李乘風,說都是受他指使,還說他仗著兩朝元老的身份,藐視天子,獨斷專權,將曾經查抄的信王家產中飽私囊,樁樁件件都是大罪。 兩側大臣們聽得臉色作變。脾氣火爆的李閣老更是勃然大怒,喝道:“一派胡言!誰人如此信口雌黃污蔑老夫,竟還有臉稱之為忠良?!” 他年逾古稀,身子猶雄健,能與奉安侯在朝堂上比拼拳頭,此番三兩步沖到蘇晏面前,一把扯過認罪狀,看向畫押處。 但見一個血染的手印,凄惻地蓋在上面,卻沒有親筆簽字。 李乘風微怔,再看抬頭,赫然寫著“罪人卓岐供認如下”,不禁失聲道:“卓安行?如何會是他?!” 卓岐是他多年的門生,為人如何他自然心底有數,雖然性子優柔寡斷些,但卻不至于欺師滅道,莫非那條斷舌…… 蘇晏看李乘風臉色驚愴,似已猜到幾分,于是萬般悲痛地說:“老師若是屈服酷刑,同意在這認罪狀上簽字畫押,又何至于在公堂之上被逼受辱,咬舌自盡!” 眾臣嘩然,交頭接耳。 皇帝沉著臉,眼中怒意蘊藏,將目光投向御座西側的錦衣衛指揮使馮去惡:“卓岐一案,是你們錦衣衛與大理寺共同審理,緣何會致官員命喪公堂?” 馮去惡自見到匣中斷舌,心知不妙,臉色郁晦地在思考對策,因他平日里就一副陰沉模樣,旁人也看不出什么端倪。被皇帝點名問罪,立即躬身抱拳:“回皇爺,那卓岐是自愿認罪之后,羞愧難當,才畏罪自盡的。事發之時,大理寺卿余大人也在公堂上,皇爺不妨垂問?!?/br> 皇帝的目光瞥過來,大理寺卿余守庸只得出列,拱手道:“馮大人所言屬實?!?/br> 這案子他和馮去惡是主審官,當初他沒能阻止馮去惡,兩人便成了一條繩上的螞蚱,如今再怎么硬著頭皮,也得統一口徑,咬死卓岐是畏罪自盡,否則他也難逃其咎。 “此事為何不報?”皇帝問。 馮去惡搶在余守庸之前回答:“因為那天是五月初四。次日便是端午節,臣等怕壞了皇爺過節的心情,故而想延后一日,等節后再報。結果次日東苑出了血案,錦衣衛要御前守衛,又要搜查兇手,臣一時忙亂便忘記了此事。眼下葉郎中的案子已結,臣方才想起這事,正想向皇爺稟報來著,這姓蘇的就來闖早朝興師問罪了。臣自知忙中出錯,愿領責罰,但逼死大臣這等莫須有的罪名,卻是萬萬不敢領受!” 他這么解釋,倒也能自圓其說,皇帝沉吟不語。 馮去惡瞪視蘇晏,目露兇光:“蘇侍讀如何妄言卓祭酒是被逼而死,莫非你這個不在場的人,倒比我們這些在場的人更了解事情真相?” 蘇晏渾然無懼,針鋒相對道:“在場的人,無論是大理寺的,還是錦衣衛,于此事上都是利益共同體,彼此作證,能說明什么真相?只怕把你們那些在場的手下全喊來,也統統都是這一句,‘馮大人所言屬實’。馮大人積威已久,又睚眥必報,他們唯恐得罪你,不實也得說實?!?/br> 余守庸聞言惱怒,對蘇晏橫眉道:“你這是在指訐本官替馮大人作偽證?區區從五品,也敢信口開河,若不嚴懲,以后人人都肆意以下犯上,冒瀆早朝,敢問天子威儀何在?朝廷綱紀何在?諸位大人的臉面又何在?”他轉頭對皇帝跪稟:“臣請陛下懲治這個一簧兩舌、妄言謬語的小人!” 皇帝尚未開口,蘇晏朝他逼近一步,微微冷笑:“既然我這個不在場的人沒有話語權,那就再請一位在場的證人來,如何?” “你隨便請!”余守庸自忖當時在場的不是錦衣衛就是大理寺官員,沒人敢亂說話,被他拽來作證又如何? 蘇晏朝皇帝拱手:“臣請陛下傳召國子監祭酒卓大人前來?!?/br> 眾臣不禁面面相覷——這卓祭酒不是咬舌自盡了么,如何傳召?他究竟是死是活? 皇帝也凝目看他。蘇晏揚聲道:“諸位大人不必揣度,老師確已含冤遇害,但他的遺體還在,就被凍在北鎮撫司私挖的一處冰窖里!” 此言一出,馮去惡神情頓時僵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