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頁
今天一個小鬼頭要為了逃避喝牛奶和指導老師繞著大別墅跑大半圈; 明天幾個孩子為了綠色的糖果和紅色的糖果哪個好吃能吵一架; 大后天那個很榮幸擁有兩袋開學文具禮包的孩子把多出來的那袋文具羞答答地送給了梁老師家的小孫女米米; 大大后天,一個孩子被課外習題集難哭了, 真·哭了,導致三十二個孩子跟傳染似的全都哭了,以至于當天的音樂課都停課了,變成了所有老師手忙腳亂安慰孩子。 贊助商樂瘋了好嘛! 合唱團的同款都賣出了同月同類型的最高銷量! 尤其是米米的同款文具大禮包! 《可愛合唱團》第三期的節目話題,又是一個社會性的話題,或者說是一個心理話題,探討的是一種人格,叫討好型人格。 這一次的話題主人公是鬧鬧,一個二年級的小學生,個子不大但喉嚨聲音很響,發起者則是一直常駐在節目組的心理咨詢兼主持人的沈姐。 鬧鬧是個很鬧騰的孩子,當然三十二個問題孩子里,大部分都挺鬧騰的,在這種群眾基礎下,王導還給這孩子起了個小名叫鬧鬧,足以見得這個孩子在這件事情上是有多么的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鬧鬧的鬧,是很大膽、很直接的鬧。 “我組織孩子們搞衛生,班里的孩子們其實都不喜歡大掃除這件事,但鬧鬧一定是全班第一個站出來大聲說自己不干還給我搗亂的,他一鬧,全班男孩子都跟著鬧起來了……” “舉個最近的例子吧,原先帶我們班一年級的數學老師因為懷孕,沒有再帶二年級了,班里換了個數學老師,新的老師人看上去比較嚴肅,班里的同學其實更喜歡之前那個老師,但只有鬧鬧,旗幟鮮明地對新老師表示不喜歡?!?/br> “他在新老師的課上不聽講,叫他回答問題他就皮皮賴賴說不會,還一直在那里用三角尺假裝是槍,對著新老師biubiu!” “把我們這位新老師都氣得躲在辦公室里哭!” 這么不乖的孩子,不受老師喜歡,也不是很受同學的喜歡,這才被推選來參加了《可愛合唱團》。 然而在經過了近半個月的觀察之后,作為心理咨詢師的沈姐卻給出了一個讓王導覺得匪夷所思的答案—— “你說鬧鬧其實有潛在的討好型人格?!”你在開玩笑嘛? 心理咨詢師表示,真的就是這樣。 “如果你認真去觀察和了解鬧鬧的性格,你會發現他其實根本不是因為自己討厭或者自己想要做這些事情而去做的……他是為了討好他周圍其他的小伙伴才這么做的?!?/br> 因為身邊的小伙伴抱怨不想要大掃除,于是為了討好身邊的小伙伴,他就站出來“挺身而出”搞破壞,拒絕大掃除。 因為大家都表示不喜歡新老師,于是為了討好班里的同學們,他站出來表達同學們的心聲。 這么一分析,王導頓時覺得……好像是那么回事。 包括在大別墅里也一樣,別看鬧鬧永遠是寢室里第一個搗蛋的,但每次他會搗蛋都是因為寢室里的其他孩子有一股沖動,于是他就順應了這個沖動。 ……但是他這么做,也沒見他有往來的好朋友啊。 “因為身為成年人的我們都知道,一味的付出,一味的看別人的眼色行事,并不會讓其他人平等的對待你,反而會讓那些人輕視你,無視你?!?/br> “比起付出,這孩子更需要學習的,是怎么向別人獲取?!?/br> 鏡頭在這個時候回放了關于鬧鬧在大別墅里的所有細節片段—— 他做題目遇到了不會做的題,他左看看右看看,欲言又止,卻最后還是指導老師發現他有問題主動過來幫他的。 他早上喝酸奶,吸管被隔壁的孩子不小心打到桌子的另一邊,他沒有讓對面更近的孩子幫他拿,而是自己繞著這張長桌子到對面去自己拿。 等等一系列小片段。 看得觀眾明明上一秒還在為這孩子在老師口中那個霸王樣子生氣,下一秒就被這可憐巴巴的一幕幕給鬧得心酸不已。 這也只是個不懂事的、想要交朋友的五頭身小孩子而已。 于是第三期,孩子們頭一次在周末的時候沒有留在大別墅里做作業、看兒童電影,而是像郊游一樣,排成兩列隊伍,頭上戴著小黃帽,走路一擺一擺的,跟小企鵝似的,被大巴車拉到了一個叫心理夢工場的地方。 這是心理咨詢師沈姐之前的一項課題成果,被一家公司用了,設計出了這么一個游戲場所。 這里面所有的游戲都是帶著一些心理矯正功能的,其中不少游戲都是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的, 比如兩個孩子要站在兩根只有一端相觸碰的桿子上,從端點手拉著手出發,然后越走越遠,為了按照游戲規則保證兩人的手相觸,他們不得不嘗試手掌相抵,把重量交給對方,小心翼翼往更遠的地方走。 鏡頭在這個游戲里記錄下了孩子說出的第一句釋放心靈的話—— “我,我害怕!” 對面他的搭檔說:“別害怕!” “我,你,你要頂著我點,別讓我摔下去!” 對面他的搭檔說:“要摔咱倆一起摔!” 然后他倆就一起摔在海綿墊上了。 但鬧鬧沒有哭,他的搭檔在摔下去的那一刻也沒有松開他的手,兩個小孩子在海綿墊上抱成一團滾來滾去,大嗓門的笑聲傳得整個場館都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