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0頁
書迷正在閱讀:我全家被拉進逃生項目、人類喂養手冊(1V1H甜文)、漂亮傻瓜(短篇女變態合集)、被退婚后,我和魔道大佬互穿了、campus hunter、當得知我爸是首富后、[重生甜文]親愛的,我把你掰彎了、原配攻略、末世之炮灰抱大腿、回到過去只是考驗愛
“我沒記錯的話,你們家兩個孩子現在都上學了吧!” “嗯嗯,一個一年級,一個二年級,兩皮小子,可淘了?!?/br> 本來她們一直想要個閨女,懷軍以前以為她第二胎是個閨女,還給寫了很多小日記。 只可惜后來還是個小子,然后那幾年忙著生計,就想著反正還年輕,先把事情放一放,等他們再準備努力的時候,已經開始計劃生育了。 她談起兩個孩子的時候,雖然語氣頗為苦惱,但臉上的笑容確實抹都抹不去,一看就是幸福滿足樣。 徐漫又有些退縮了,怕自己罔做小人,明顯目前的事情都只是她前世看多了案例,十年怕井繩的臆測,實在不該不合時宜地,多加干涉別人的生活。 反倒是覃雙雙看她的表情不對,察覺她可能還有話說,連忙問道:“漫姐,您有什么事就直說吧!” “是這樣的,我最近琢磨一個生意,可能需要人手,到時候想請你幫個忙,不知道你有沒有時間,你放心,我會給予你相應報酬的?!?/br> “原來是這事呀!您早說嘛!別的沒有,時間我有呀,現在兩孩子都能自己坐公交車上下學了,我有時都不帶去接他們的。您放心,只要有用得到的地方,盡管找我,說什么錢不錢的?!?/br> 徐漫想說重要的就是錢的問題呀!可想到目前自己這邊要干什么都還沒有確定,還是先不多說了,繼而轉了話題。 “先不說這個了,反正現在也還沒有完全定下來,我這邊到是還有另外一個事情需要你幫忙,這不過幾天我準備開個展覽會嘛,只是我們都沒什么名氣,怕沒幾個人來,所以想到時候借你家大作家一用,幫我們攢攢人氣?!?/br> 這也是她臨時想起來的,資源就在身邊,沒理由放著不用,再說這姑娘一直覺得欠她人情,那讓她幫個忙還了這個人情,之后要合作也能更好交流。 “沒問題,我今天回去就跟我家那口子說,哪天辦呀?” “一個星期后,我準備了邀請函,你等著,我去給你拿?!?/br> 說著徐漫起身回屋拿回來兩份邀請,一張信封里裝著一張巴掌大的綠葉,綠葉上面寫了一些字。 她也算念過幾年書,大概也能看得懂,只是上面精美的雕花和圖案,還是讓她愛不釋手。 倒倒信封,還發現一個葉子形狀的透明薄片,上面還有風干的脈絡清晰鑲在透明色葉片中間,她也說不清是個什么東西,反正就是挺好看的。 “漫姐,這東西真好看??雌饋砭秃芫??!?/br> 徐漫笑了笑:“這東西啊,其實挺常見的,就是擱山上薅的樹葉子,去掉葉rou之后做成的,這是之前我和小麥自己做的,你要感興趣哪天可以過來我們自己做?!?/br> “這這……真的可以嗎?我手很笨的?!彪m然她也看出了這是葉子的形狀,但始終不敢相信,農村出來的樹葉子多常見啊,她也沒覺得有多美,沒想到還能做出這么好看的東西來。 “放心吧,非常簡單的。你哪天想做了,直接過來找我們就行?!?/br> 看徐漫答應得干脆,一點勉強的意思都沒有,覃雙雙也放下心來,約好了下次來的時間,謝絕徐漫留她吃飯,先回家了。 她家現在住的地方離這還挺遠的,坐公交車差不多一個多小時,還不算上中途轉車等車的時間。 還得回家接孩子做飯,因而也不敢再多耽誤。 徐漫難免有些感嘆,覃雙雙以前在她那個一心攀高枝的娘的培養下,在整個公社也算是比較前衛的存在,到了帝師,還是不免顯出沒見過多少世面的局促。 這城鄉差距即便是在發展了幾十多年的后世,依然普遍存在,何況是現實不發達的現在呢? 相比之下,她更覺得她義無反顧地跟著能懷軍來這里,實在是勇氣可嘉。 不過徐漫很快就沒有時間再多想其它的了,展覽馬上就要開辦了,留給她的時間也不多了。 她原本想著自己收集的都是那兩家報紙,兩個都是帝市比較大的報業集團主辦的,自己辦這個展覽也算是給他們揚名,多少能爭取到一點福利,不說什么金錢上的補助吧,但至少能幫著宣傳宣傳。 但顯然她高估了自己的影響力,也低估了人家的門檻。 從對方的態度里看出來就兩個字,不屑。 人家的影響力本來就在那里,不屑你一個小作坊再再多做宣傳。 以往的報紙她們自己也有收集,只是沒有誰有精力來做這個事,當然更多的也是覺得這是吃力不討好,不屑在這上面浪費錢。 對于她說的報道一事,更是興趣不大。 畢竟現在他們的信息源充足,每天能收到的稿件多得是,編輯都挑花了眼,根本不缺這一兩件事情。 徐曼總結一番,得出一個結論,到底還是現在這件事對他們來說沒有吸引力。 這可就難辦了! 第148章 . 五福齊夫妻齊上陣 …… 徐漫仔細一想, 還真有些猶豫了。 單說不給宣傳這事都沒什么,她可以找別的方法,但這一群工作在新聞一線的人都覺得沒有吸引力, 還真能吸引到人們前來嗎? 這些都是具有新聞敏感性的人, 他們的判斷還是有很大的可信度的。 當然也不排除,他們不接是由于做這件事對他們來說只是徒增工作壓力,多少帶點吃力不好討好的意味, 對方只是覺得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