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崢嶸 第473節
書迷正在閱讀:侯門嫡女、你不要兇我呀、獵家小娘子、重生之代罪的大小姐、快穿大佬的導演路、穿越之老板成廚娘、跟渣男的死對頭he了[重生]、風水大佬穿成豪門假少爺后、我總能成為白月光[快穿]、穿越之皇室紈绔
李善微微頷首,轉身看向張文禧,“準備干糧、清水,補充戰馬、軍械?!?/br> 其實在座的人都已經猜到了李善想干什么,隴州本就剛剛經歷了一場慘敗,三千大軍并別駕張世隆都已經戰死,兵力本就不足,還要防御隨時可能南下的梁軍甚至是突厥,實在沒有余力南下援助仁壽宮了。 為今之計,只可能是邯鄲王李懷仁率數百親衛急行南下。 看著兄長急匆匆的走出去安排諸事,張文瓘不禁感慨,懷仁兄可真忙啊。 兩刻鐘后,李善率六百余親衛并近千戰馬,一路狂飆,向著仁壽宮方向而去。 南城門外,眾人目送數百騎兵的背影漸漸消逝,常達嘆道:“些許年,如此英杰,唯當年秦王相仿?!?/br> 諸人紛紛點頭贊同,在很多人看來,邯鄲王李懷仁與秦王李世民有著很多的共同點,最明顯的共同點就是雙十之齡,以戰功稱雄天下。 長史楊則輕聲道:“陛下立國,數年內秦王南征北戰,澄清宇內,高束京中,這數年內,邯鄲王異軍突起,數破突厥,揚威塞外,以戰功論,不弱秦王?!?/br> “懷仁兄每每遇難,但每每在關鍵時刻力挽狂瀾,山東、馬邑、朔州無不如此?!睆埼沫徖事暤溃骸皵蛋倬J迅捷南下,仁壽宮必無恙!” 其他幾人都沒吭聲,常達在心里祈禱李善能及時趕到仁壽宮,能再一次上演力挽狂瀾的好戲,否則自己可能難逃此劫。 的確如此,此時此刻的周二郎正驅馬向北疾馳,他從天臺山的后山艱難攀爬而下,好不容易回到汧源縣……當時李淵已然領親衛北上了。 如果李善沒能及時趕到仁壽宮救駕,這個鍋很可能會砸在隴州總管常達頭上……誰讓你貿然出兵導致大敗,若非如此,李善也不會北上了。 第七百九十三章 亡羊補牢 差不多就在李善啟程南下的時候,長安皇城的東宮內,留守長安的三位宰輔裴寂、陳叔達、封倫默然無語,但投向端坐上首的太子李建成的視線中都帶著復雜的情緒。 裴寂是最早發現異樣的,昨日急報入京,梁軍長途奔襲仁壽宮,陛下在返回長安的途中遇襲,敗回天臺山,依山而守。 毫無疑問,這是要長安這邊立即遣派大軍去解圍……陛下、秦王、大量朝臣以及嬪妃、皇子都被困在了仁壽宮。 第一個看到戰報的裴寂第一時間去了東宮,這位宰輔說句實話,無論是才干還是名望都是平平無奇,無非是因為當年與李淵的關系才得以身居高位,與堂兄裴世鉅完全沒法比。 換句話說,裴寂就算是想做壞事都壞不到哪兒去,當年弄死了劉武周,主因也不在于他,而在于李淵本人。 但裴寂沒有在東宮找到太子,等了好久都已經入夜了,李建成才被找回來,還一臉的不悅……這件事讓裴寂非常奇怪,太子不在東宮,甚至可能不在太極殿,到底去了哪兒呢? 在看到軍報之后,李建成先是大驚失色,嚷嚷著要親自率兵去援,但在短暫的慌亂后,李建成突然沉默下來,并且以已經入夜為理由,選擇第二日召集宰輔、幕僚共議……顯然,這位大唐的皇太子并不像李淵認為的那樣的仁厚。 其實這也正常,歷朝歷代,奪嫡之爭,為了那張皇位,父殺子,子弒父,兄弟手足舉刀而向,都是便飯家常。 這難道不是個上天賜予的好機會嗎? 岐州臨近京兆,涇州已然兵敗,隴州又遭梁軍來襲,而其他幾個州府要援救岐州都是需要繞道的,這也是李淵將希望寄托在長安援軍的主要原因……京兆出兵,最為快捷。 如果京兆不迅速出兵,而梁軍全力猛攻,有不小的希望能攻破仁壽宮。 這對李建成來說,難道不是個千載難逢的良機? 如果秦王戰死,李建成東宮的位置就穩如泰山,如果李淵也死了,李建成那簡直就是……一勞永逸,至少提前十年登基稱帝。 陳叔達窺見太子臉上不由自主,控制不住的喜色,想了想垂下頭去,雖然他持身公正,向來不偏不倚,但在關鍵時刻也保持了沉默……這種皇權之爭,自己又沒有依附東宮,何苦摻和進去? 中書令封倫兼任天策府司馬,雖然緊鎖眉頭但也沒吭聲,目前的局勢,這位前隋著名的諂臣選擇明哲保身……只是在心中暗暗焦急,要知道齊王李元吉也在仁壽宮呢。 這時候,太子最心腹的幾位幕僚都到了,魏征第一個站了出來,“梁軍數日前擊破靈州,殿下已于京兆召集府兵成軍,當遣良將領軍北上?!?/br> 對魏征這種人來說,這幾句話算委婉的了,沒有將事情說的明明白白,而是在給太子一個階梯下……沒有第一時間發兵,那是因為沒有選定良將領兵。 太子中允王珪打量著李建成的神情,悄然走到封倫、陳叔達身邊小聲說了幾句話,兩人對視了眼,都退出了顯德殿。 殿內沒有外人了,王珪才走到李建成身邊,“殿下此舉不妥?!?/br> 李建成臉上浮現出掙扎的神色,做出這種選擇,他其實還有其他不可告人的原因,只是不能說出口。 魏征壓低聲音,“秦王軍功蓋世,但殿下穩坐東宮,為何?” “大義在手!” 說白了,李建成之所以成為太子,就是因為他是李淵的嫡長子,縱然嫡次子李世民再如何了得,打下了大半個天下,在李建成沒有犯錯的前提下,李世民就無法入主東宮。 王珪向魏征投去贊賞的眼神,低聲繼續道:“不言陛下尚能騎射,更需知秦王陣中勇武之名天下皆知?!?/br> 魏征適時的補充道:“洛陽城外,虎牢關前,洛水河畔?!?/br> 李建成臉色大變,拍案而起,“不錯!” 選擇不發兵相援,很可能會一勞永逸,但李世民有天策府眾多猛將護佑,未必不能殺出重圍。 洛陽大戰,李世民率幾十騎被鄭軍圍困,坐騎中箭倒斃,丘行恭牽馬持刀,殺出重圍。 虎牢關一戰,李世民與尉遲恭率三四個騎兵挑釁數千夏軍,最終全身而退。 洛水大捷,劉黑闥夜襲李世績,李世民率數十騎來援,亂戰中幾乎喪命,但秦瓊、尉遲恭兩位勇將硬生生的將李世民搶了出來。 梁軍能比鄭軍、夏軍更強悍嗎? 此次李世民生怕李建成監國期間下黑手,將天策府眾多謀士、大將都帶去了仁壽宮,萬一殺出重圍……到那時候事情傳開,朝中上下皆知,陛下被困仁壽宮,太子坐視不理。 如果出現那種局面……李淵身死,李世民一旦能殺出重圍,得以生還,李建成即使立即登上帝位,但也失了大義名分。 沒了大義名分,李建成是李世民的對手嗎? 反過來說,如果李建成發兵相援,即使李淵身死,李世民殺出重圍,李建成也有大義在手。 兩刻鐘后,李建成在三位宰輔、眾多幕僚的陪伴下,驅馬出了皇城,徑直去了平陽公主府。 “嗣昌,非你不可!” 李建成誠懇而親近的緊緊握住柴紹的雙手,“如今父親被困仁壽宮,宗室、朝臣皆有死難,還請嗣昌立即率軍北上解圍?!?/br> 一旁的裴寂補充了幾句戰況,另兩位宰輔陳叔達、封倫都垂下頭去……也不知道王珪、魏征如何勸誡,太子的態度突然大變,而且還找到了柴紹。 沒有被卷入奪嫡之爭中的宗室外戚里,戰功卓著同時又得陛下信重的不多,排在前兩位的,一位是駙馬都尉柴紹,另一位是遠在隴州的李懷仁。 已經略有顯懷的平陽公主揚聲道:“分內之事?!?/br> 柴紹也不推辭,即刻讓親衛牽馬披甲就要啟程。 李建成盤算了下覺得還是有點不放心,咬咬牙道:“嗣昌率兩千騎兵先行,為兄領軍押后?!?/br> 眾人都有點詫異,王珪、魏征、裴寂卻是心知肚明,太子親身上陣,這是在亡羊補牢呢。 第七百九十四章 最后時刻 天臺山上,疲憊的李世民毫無儀態的癱在一塊大石上,但依舊專注的盯著山下再次聚集準備強攻的敵軍,嘴里不停的發號施令。 都說秦王勇武善攻,但其實亦善守,這已經是第三日了,梁軍想盡了一切辦法,攻占了大半個仁壽宮,但始終無法攻上天臺山。 天臺山共大小四條道路,李世民分別遣派程咬金、尉遲敬德、鄭仁泰把守三條小道,自己率秦瓊、尉遲恭把守最重要的中路大道。 李世民將山頭上的大殿拆除,或以巨木堵塞道路,或以礌石克敵,或以門板抵御弓箭,但即使傷亡頗重,梁軍依舊強攻不退,這條山路上布滿了雙方將士的血rou。 “一夜未眠,先去歇息會兒吧?!?/br> “父親,孩兒適才睡了會兒?!?/br> 李世民勉強支撐著起身,李淵示意一旁的中書令楊恭仁上前扶了一把。 雖然受了箭傷,但李淵并沒有只躺在那兒,這幾日他似乎又回到了當年的戰場,雖然讓李世民總領全局,但李淵時常巡視各處,一方面以撫慰軍心,一方面也是顯示自己無礙以激勵士氣。 “二郎辛苦了?!崩顪Y感慨的看著次子臉上的箭痕。 昨夜梁軍夜襲,李世民率親衛死戰不退,終于等到了援軍,但臉上也留下了這道箭痕。 “分內之事?!崩钍烂衿届o的說:“只是尉遲恭、李孟嘗都中箭傷重,難以再戰了?!?/br> 一旁的楊恭仁嘆了口氣,低聲道:“適才斥候來報,凌晨時分,梁軍偷襲,西邊的程咬金率親衛應敵,摔落山崖,雖不致死,但左腿骨折?!?/br> 李世民的臉頰顫了顫,三日內,天策府的損失讓他心頭啼血。 李淵神色極為陰郁,他明白次子話里的言外之意,雖然是依山而守,但唐軍本就幾百士卒,而梁軍是抱著不成功便成仁的思路長途奔襲,自然是不惜傷亡全力猛攻。 如果援軍再不來,只怕要守不住了。 當日亂戰,消息早就散開了,貴為天子的李淵被困仁壽宮,自然不可能沒有援軍,其實就在昨日,駐守雍縣本已經北上援隴州的三千唐軍就抵達了仁壽宮。 當時梁軍大亂,山頂處觀望戰局的李淵大喜,命李世民率殘卒下山,前后夾擊……但李世民顯示出一位戰場統帥的敏銳眼光,拒絕了李淵的命令。 李世民發現山下的梁軍動態非常的奇怪,越靠近天臺山的梁軍,越顯得嚴整,距離天臺山略為遠一些,靠近來援唐軍的梁軍,越顯得混亂。 而事實是李世民猜對了,梁洛仁一邊猛攻仁壽宮,一邊也廣派斥候,早就發現了來援的三千唐軍。 面對疾奔而來的三千唐軍,梁洛仁張望以待,誘敵深入,就在仁壽宮外,以左右兩支騎兵夾擊,輕而易舉的將援軍擊潰。 梁洛仁甚至都準備好了應對下山夾擊的唐軍,準備順勢攻上天臺山,可惜沒能等到李世民。 仁壽宮周邊的幾個州府,涇州兵敗、岐州兵敗,如今只能指望隴州或者京兆了。 李淵咬了咬牙,“算算日程,京兆援軍今日應該能到了?!?/br> 李世民沒吭聲,從仁壽宮快馬疾馳,一日夜內就能抵達長安,雖然當日沒有遣派使者,但那一戰梁軍急攻仁壽宮,并沒有追殺潰逃的唐軍士卒,消息應該在很短時間內就傳入長安了。 按道理來說,如果太子李建成第一時間出兵,昨日黃昏前就應該抵達仁壽宮了。 一旁的楊恭仁低聲道:“若是不出意外,邯鄲王今日也應該到了?!?/br> 仁壽宮與汧源縣之間的距離,與長安的距離差不多,李淵在心里琢磨了下,搖頭道:“隴州尚有戰事,難以分兵,而且懷仁親衛翻山越嶺,很可能是步行,速度不會很快?!?/br> 李世民還是沒吭聲,他知道李淵說的有道理,但他還是希望李善能夠趕來……不管為了什么。 一方面,李世民覺得自己對李建成的了解,要遠遠超出父親對其的了解……長兄看似仁厚,但絕不缺乏陰損的手段。 若是自己和父親都身死仁壽宮,這對李建成來說,估摸著奔喪時候都哭不出來,還得拼命忍笑呢。 另一方面,說的難聽一點,如果這次是京兆來兵解圍,甚至是太子李建成親自率軍,不說父親對其的支持肯定會更上一層樓,關鍵是被其救了一命的李世民以后如何自處呢? 父子倆各有心事,沒有再開口,只盯著山腳下正在整軍進發的梁軍,粗略打制的盾牌頂在最前面,士卒們一手持刀,一手舉起木板……如今守軍的羽箭早就用完了,幾座大殿都被拆干凈了,只能從山上搜集石頭作為礌石。 站在不遠處的裴世鉅打了個哈欠,這兩天他沒怎么睡好……準備工作做的差不多了,不能在最后時刻功虧一簣??! 裴世鉅早就盤算過了,長安那邊應該會有援軍的,但太子很有可能拖延時間,而隴州那邊的邯鄲王……如果得報,必然來援,但無奈梁軍攻打隴州,這廝手上應該沒什么兵力。 更何況本應該北上的岐州府兵昨日已然敗北,隴州那邊估摸著自顧不暇呢。 裴世鉅都想好了,等梁軍攻破天臺山,自己得第一時間報出名號……不然在亂軍中被殺,那就慘了。 梁師都遣派精銳長途奔襲仁壽宮,一方面是為了擾亂關中,使得自身能在靈州、會州、原州站穩腳跟,也有拖延時間等待突厥發兵的企圖,但另一方面,也希望能一戰功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