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唐崢嶸 第359節
書迷正在閱讀:侯門嫡女、你不要兇我呀、獵家小娘子、重生之代罪的大小姐、快穿大佬的導演路、穿越之老板成廚娘、跟渣男的死對頭he了[重生]、風水大佬穿成豪門假少爺后、我總能成為白月光[快穿]、穿越之皇室紈绔
突利可汗那邊已經很順利的將溫邦的妻兒送了過來,溫彥博對李善的態度也有了很大的變化。 “彥博公,謀事者,費于心?!崩钌浦匦绿上?,悠然道:“雖代州總管轄代州、朔州、蔚州、忻州四地,但除卻代州,各有都督刺史?!?/br> “如今代州,所重者無非在四,其一霞市,其二軍屯,其三顧集鎮,其四為軍?!?/br> “李德謀、張弘慎、張武安、蘇定方各承其職,平日公務又有錄事參軍事薛萬徹統管,在下只需核查、調和陰陽即可,難道還要埋頭公案,或日日巡視嗎?” “回代州后,在下最先巡視霞市,顧集鎮建寨,依仗霞市所儲紅磚、泥漿、糧草,其次巡視代州總管府,薛萬徹雖為東宮屬官,卻未有作梗,調集民夫,恪盡職守?!?/br> “在下還有什么必要插手其中呢?” “調和陰陽?”溫彥博不理睬李善的辯解,只抓住這個詞,輕聲道:“如今京中……” 李善微微睜開眼看見溫彥博臉上的神色,笑道:“陛下春秋正盛,不急,不急?!?/br> “的確如此?!睖貜┎﹪@道:“只是長久以往,只怕朝中風波不斷?!?/br> 在很多人看來,如今尚能騎馬射獵的李淵至少還能在皇位上坐上十多年,二十年都說不定……看起來如今奪嫡日烈,但還不到最后時候。 李善不再吭聲,這個理由自己之前拿出來忽悠過溫彥博和張士貴……不過也不能說忽悠,原始空中李世民登基之后,李淵還做了十多年的太上皇呢,不過唯一的任務是耕耘了。 實際上這個理由是不存在的,李淵能做多久的皇帝,和太子、秦王奪嫡之爭是沒有直接聯系的,反而和突厥有著很大的關系。 雖然突厥也陷入內亂,但論整體武力,還是超過征戰多年的唐朝的,原始空中渭水之盟就是證明。 如果不能盡早解決奪嫡之爭,很難說唐朝能不能在突厥的威逼下守住國土,甚至很可能出現長安失守的慘狀。 這是客觀存在的,李善也給了李世民充足的理由成為對方的主觀動力。 當然了,還有一個原因……李善仰起頭望著碧藍如洗的天空,幾朵白云依稀可見,裴世矩最終投入東宮門下,考慮到裴世矩的年齡,決定了這老貨不會將后人乃至宗族的命運交于后人,他一定會在某個時刻爆發出來。 正想著這些,溫彥博突然問道:“懷仁,為突利可汗出謀劃策之事……” “放心,已然去信平陽公主?!?/br> “那就好?!睖貜┎c頭道:“看似未有挑動突厥內亂,實則暗藏深意,他日陛下或再有封賞?!?/br> 那日簽訂盟約,溫彥博很快就察覺到了李善的企圖,看似為突利可汗剖析局勢,出謀劃策,但實際上李善在試圖不停削弱頡利可汗的威望、勢力,但同時并不會導致突利可汗勢力的大幅度上漲。 說到底,是對突厥整體勢力,或者說是針對阿史那一族整體勢力的削弱……李善是在挑動其他部落和阿史那一族的關系。 對此,溫彥博也不知道效果如何,但李善很確定一定有效果,dtz覆滅的主因是因為自身的衰弱、突利可汗的投唐以及唐軍的迅猛攻擊,但此外其他部落的反叛也是個關鍵。 比如已經傳入李善耳中的鐵勒諸族中的薛延陀部落。 第五百六十七章 朝中議事(上) 拉的長長的隊伍由東而來,溫彥博掀開車簾,遠遠眺望,灞橋邊垂柳依舊,原本以為只是去簽訂盟約,卻沒想到卻拖了這么久。 半個多月前,溫彥博就準備動身了,李善也沒有挽留的意思,但顧集鎮那邊雖然人手勉強夠用,但張士貴身為天策府大將,卻有點壓不住那些世家子弟。 雖然張士貴本人也不是寒門出身,曾祖、祖父、父親陸續出仕北魏、北齊、前隋,但這在世家門閥最為聚集的河東卻算不了什么。 關鍵還是張士貴心有傲氣,又是以軍法管束民夫……那些剛剛從草原歸來的難民倒是無所謂,但世家子弟卻大都不爽利,而難民中在溫邦之后又冒出了幾個世家子弟,導致局勢出現了變化。 關于這一切,李善很利索的不管不顧,直截了當的將問題全都丟給了還沒來得及離開的溫彥博……人都是你召來的,那就要負責到底啊。 最終,溫彥博在顧集鎮待了大半個月,管束、調換人手,人都累的瘦了一圈,直到四月分才啟程,路上又接到李善的來信,為代州籌集木材、鹽茶等貨物,抵達長安已經是四月下旬了。 可以這么說,溫彥博不得不承認,李善在用人方面很有一套,但更確認一點,這個青年是個撿到一塊石頭都想榨出油的貨。 其實還真不是,不管是怎么用人,還是用誰……李善都是遵循一個穿越者的觀點,能在歷史上留下名號的都是有點能耐的。 張公瑾、蘇定方、馬周、薛萬徹、張仲堅、張士貴、溫彥博都是如此……既然有名義,那就不要留手,使勁兒壓榨吧。 車隊過了灞橋,一路向西,不多時車隊一分為二,溫彥博徑直向長安進發,另一隊在數十親衛的護佑下向北行去。 如今的日月潭在長安周邊已經是小有名氣了,除了幾樣細水長流的產業之外,東山寺已經成為長安一景,就連蜿蜒從各家門口流過的水渠也因為獨特的設計引人矚目……呃,這個時代,其實嶺南、江南的村落還沒有這種構造。 那當然了,李善還是跟著老師飛刀時候在江南古鎮見過幾次……不過所謂的古鎮,也就是明清時期建造的。 車隊入了莊子,在村西頭李宅外停下,得到通稟的朱氏一聽就眉頭大皺,不禁瞥了眼坐在對面的長孫氏。 早在李善還未名聲鵲起的時候,李客師一家就和李善相熟,后者被召入軍中征戰山東,李客師還特地遣派親衛護佑。 之后李善一躍而起為天下知,長孫氏為其做媒,李善也投桃報李,讓初出仕的李楷在代州承擔重任……如今在代州總管府之下,李楷的分量相當的重。 原本李善只是微末之身,都是朱氏登門拜會,但如今冊封郡王,長孫氏也經常來日月潭與朱氏敘談。 長孫氏知道朱氏擔心什么,低聲道:“懷仁不至于此?!?/br> “還未離京就囑咐了,都兩個月才送回來?!敝焓嫌悬c心神不寧,疾步走出屋子。 長孫氏想了想沒跟出去,的確啊,兩個月才送回來……別是發現有了身孕才送回來吧? 之前覺得無望與清河崔氏聯姻,而李善又幾次斷言暫時不定親,所以朱氏才會將周氏、小蠻送去代州,指望能誕下子嗣。 但如今……弄瓦還好說,如果弄出個庶長子,崔信只怕要大怒。 朱氏曾經聽兒子私下提及,崔信極為寵溺女兒。 不多時,朱氏就回來了,笑著搖搖頭,“還算他知理,大郎遣派親衛護送西河郡公回朝,順道一并送來?!?/br> “西河郡公回朝了?”長孫氏笑道:“此去代州兩月,據說朝中議論紛紛?!?/br> 嗯,的確議論紛紛,但并不是因為溫彥博,而是因為顧集鎮……凌敬私下就和朱氏提及,無論在哪兒,懷仁都能平地卷起三層浪。 雁門關大捷,是李唐在改旗易幟后,在塞外與突厥的第一戰。 籌建顧集鎮,也是在改旗易幟后第一次在塞外建立據點。 顯然,才冊封郡王不久的李善展示了銳利的鋒芒,但這符不附和如今朝中的主流……不太好說,有御史在早朝彈劾李善試圖挑釁突厥,引起大戰,但也有朝臣維護……如今朔州歸屬大唐,李善擇地建寨,難道也有錯? 圣人李淵對此不置可否,顯然,至少要等溫彥博回朝才能知曉虛實……雖然李淵早就從密信中得知李善的全盤打算。 如今的李淵和原時空的李淵是不同的,歷史上武德六年、武德七年,苑君璋依舊依附突厥,頡利可汗肆意攻打河東,甚至在武德七年主力攻陷雁門關,盤桓于忻州不走了,不停的襲擊太原府甚至晉州,鬧的李淵不得不讓李世民出手。 但人家頡利可汗在盤桓忻州的同時,遣派偏師從靈州南下,一路攻破原州、隴州,連營南下,關中大震,李世民在河東那邊打了幾場,又匆匆忙忙跑到關內來……換句話說,在洛水大捷之后被閑置的李世民,在武德七年的時候是掌控了關內兵權的。 可能就是這個原因,再加上突厥勢大,李淵在裴寂、太子李建成的慫恿下準備遷都。 但這一世已經不同了,李善提前挑起了突厥的內亂,整頓兵備,堅守雁門關,最重要的是逼降了苑君璋……使突厥失去了攻城拔寨最有經驗、能力的一支偏師。 武德六年、武德七年,馬邑得而復失,失而復得,幾場大戰都在塞外發生,除了江夏郡公李高遷的敗北之外,數場大捷讓李淵大喜,也讓李淵有了信心。 所以,當李淵在兩儀殿召見溫彥博的時候,第一句話問的不是簽訂盟約,而是朔州局勢。 “二月末,邯鄲王清洗馬邑駐軍,芮國公舊部散于代州、忻州,或屯田,或遣散,或與唐軍混編,只留下千余騎兵輔佐宜陽縣公?!?/br> 溫彥博口齒清晰的將馬邑的局勢介紹的清清楚楚,“突厥大舉來犯,不敢言馬邑不失,但如今上下一心,必能久守?!?/br> 頓了頓,溫彥博補充道:“再有顧集鎮、雁門關成掎角之勢,除非突厥舉國來犯,否則難以破之?!?/br> 看了一眼旁邊的起居郎,李淵微微頷首,他自然聽得懂溫彥博這句話的意思,已經和突利可汗簽訂盟約,那突厥就不可能舉國來犯。 沉吟片刻后,李淵側頭吩咐,“召宰輔、大郎、二郎、三郎?!?/br> 關于朔州新建寨堡,李淵是需要表達一個態度的……至少是支持,還是反對,是默許,還是排斥,這決定著李唐對突厥的態度,以及李唐和突厥開戰的急緩。 第五百六十八章 朝中議事(下) 兩儀殿內,氣氛有些許古怪。 唐初按制,只有三省六部的長官才有資格被稱為宰輔,中書省的兩位中書令楊恭仁、封倫,門下省的兩位侍中裴世矩、陳叔達。 尚書省只有一位長官,但尚書令是秦王李世民兼任,所以左右仆射裴寂、蕭瑀也被視為宰輔……嗯,終唐一朝,尚書令也就李世民一個人。 六位宰輔坐在那兒一言不發,豎著耳朵聽著太子、秦王的爭辯……但人人臉色古怪,時不時還交換個詭異的眼神。 在對待突厥的態度,雖然太子李建成也曾經在關內道、河東率兵對陣突厥,但總得來說,是主張懷柔的。 這一點也是朝野上下公認的,畢竟幾年前李建成棄榆林,割地千里的事還歷歷在目,這也是為什么去年關于太子欲遷都洛陽的流言蜚語滿天飛,李建成想辯解都沒人理會的主要原因。 但今天,李建成卻言行激動,口口聲聲贊譽邯鄲王塞外建寨,以抗突厥…… 秦王李世民對突厥的態度向來也很直接,武德五年,突厥寇河東,李淵無奈之下讓李世民率兵入河東抵御。 秦王一脈,以能征善戰立足朝中,即使面對突厥亦不懼,甚至有借此一躍的念頭,這也符合李世民的秉性特點。 但今天的秦王全無昔日鋒銳,口口聲聲邯鄲王此舉太過輕佻,如此挑釁,只怕突厥舉國來攻。 實話實說,李世民的說法是立不住腳的,明面上,李善兩度生擒欲谷設,逼降苑君璋,兩國之間臉皮早就撕破了,難道不在朔州建寨,突厥就不會來攻了? 不說別的,突厥每年五月到八月,都要來河東轉一圈的。 即使暗地里也說不過去,溫彥博和突利可汗的盟約已經簽訂,突厥不太可能舉國來攻……但這件事如今還是隱秘,除了李淵父子三人之外,只有首相裴寂知曉內情。 一個主戰,一個主和,但今天卻不約而同的來了個一百八十度大轉彎,顯然,這不是雙方約好的。 六位不吭聲的宰輔不傻,端坐在上首位的李淵更不傻,揉著眉心在心里唉聲嘆氣……又來了,真是兩個逆子! 兩個兒子什么心思,李淵能看不清楚嗎? 老大為什么態度大變一力贊同? 無非是一方面顧集鎮直面突厥,而駐守此地的乃是天策府大將張士貴。 雖然說天策府內名將如云,但不管是程咬金、尉遲恭、秦瓊這些降將還是鄭仁泰、劉弘基、公孫武達這些老人,大都只在李世民麾下聽令,真正獨當一面而且屢立戰功的只有張士貴一人。 劉弘基、李世績倒是曾有這樣的機會,結果一個被薛舉擊潰俘虜,一個被劉黑闥擊敗,僅以身免。 而且張士貴早年非常得李淵的信重,李建成曾經竭力拉攏……結果這廝一頭就扎進了李世民的懷中,為此李建成忿恨不已。 當然這只是次因,最關鍵的還是在于兵權。 如果他日突厥大舉南犯,誰都不知道代州總管李靖能不能守得住代州……畢竟李善這大半年來屢立戰功,很大程度上是因為突厥并沒有全力來攻,欲谷設只是率兵來報私仇的。 一旦代州失守,代州總管李靖、并州總管李道宗……誰來主持大局呢? 按照慣例,李淵很可能會遣派皇子出鎮河東擔任行軍總管。 直面突厥主力,李建成有這個信心嗎? 李元吉有這個能力嗎? 十有八九,李淵很可能會迫不得已的讓秦王李世民再度統兵上陣……而李世民再度手握兵權,這是李建成絕對不想看到的。 如果能將戰場推到朔州一線,保住代州,堅守雁門關……關鍵時刻不惜舍棄劉世讓、秦武通、張士貴,那就能保證秦王李世民不能再度上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