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兩百二十六章張纮(2)
曹cao想讓張纮勸引孫權歸降,外任張纮為會稽東部都尉。 陳琳著有《武庫賦》,張纮讀后寫信稱贊陳琳的文才。 陳琳說王朗與張纮及張昭兩人相比,是小巫見大巫。 孫權剛剛統事時,正當盛年,吳夫人以外部多難,深懷憂慮勞苦,多次感謝張紘,囑咐他們的輔助之義。 張紘立即上書答謝,思索的唯有補過誤。 每當有秘密的計謀,與四方結交,經常由張紘和張昭負責起草。 張紘以孫堅擊破董卓,扶持漢室的功勞和孫策平定江東,建立大業寫了一篇銘記頌揚,寫完后呈給孫權,孫權閱讀悲痛傷感,說:“君真了解我家的經歷啊?!?/br> 孫權對群臣大多直接稱呼其字,唯獨稱呼張昭為張公,稱張纮為東部,可見孫權對二人的器重。 建安十三年,孫權任命張纮為長史,隨軍征討合肥。 孫權率領輕騎準備親自前往突擊敵人,張纮勸諫說:“兵器即是兇器,戰爭即是兇險,現如今您依恃旺盛雄壯的氣勢,輕視強大兇暴的敵人,三軍將士,無不寒心?!?/br> “雖說斬敵將奪敵旗,威震敵軍,但這只是偏將的責任,而不是主帥所干的事情。希望您抑制住孟賁、夏育那樣的勇猛魯莽,胸懷成為王霸的大計?!?/br> 孫權接受了他的建議而放棄了行動。 回師后,第二年孫權準備再次出兵,張纮又勸諫說:“自古以來帝王是承受天命的君主,雖有皇靈輔佑在上,文德傳揚于下,也要依靠武功來昭其勛績。然而武功貴在因時而取,然后才建樹威勢?!?/br> “如今您正遭遇漢家四百年未有之厄運,有扶助危難之功業,理當暫且隱伏偃息軍隊,廣泛開墾農耕,任賢使能,務須崇尚寬和仁惠政策,順應天命來施行誅討,這樣就可以不勞師動眾而天下平定?!?/br> 于是孫權便停止了軍事行動。 張纮建議應當離開吳郡移都秣陵,孫權依從其說。孫權讓張纮回吳郡接來家眷,走在半路上張纮病逝。 臨死前,他授意兒子張靖給孫權留下書箋說:“自古以來有國有家之人,都想修治德政來興隆盛世,至于他們的治理,大多沒有理想的結果,并非沒有忠臣良將相輔佐,不是不明白治國的根本,而是由于君主不能克服自己的好惡情感,不善于聽取意見。人之常情是畏難趨易,喜好相同的意見而討厭不同的意見,這與治世法則正好相反?!?/br> “《易傳》有言‘從善如登山,學壞如崩山’,是說學好不容易,君主繼承數代相傳的基業,憑借自然的趨勢,掌握著駕御群臣的八柄權威,樂于做好做的事、聽好聽的話,無須向他人索求什么?!?/br> “而忠臣心懷難于進用的治國之術,說出逆耳的忠言,兩者不能相互合意,不也是理所當然嗎?不合就會產生隔閡,巧言令色之人便乘虛而入,君主就會被假忠迷惑眼睛,貪戀小人的恩愛,于是賢愚混雜,長幼失序?!?/br> “這些情況產生的原因,是人情關系擾亂了正常的統治秩序,故此圣明的君主醒悟到這一點,如饑似渴地尋求賢才,不厭其煩地接受忠諫,克制感情、減抑情欲,為了道義而割舍恩愛,在上者無偏頗錯誤的任命,在下者也就絕了非分之念?!?/br> “您應當加以三思,忍受辱垢、掩藏鋒芒,以成就仁義澤被天下的大業?!?/br> 建安17年,張纮卒,時年六十。 那么這里問題來了,張纮作為東吳齊名于張昭的名臣,為何在后人眼中卻籍籍無名呢?有幾點原因 第一就是三國中的名人,現在人大部分人受演義的影響比較大,而在演義中,孫策的戲份并不多,而張纮主要功績在輔佐孫策,所以這也就影響了張纮的知名度! 第二就是張昭之所以有名,那時因為張昭曾是孫策的托孤大臣,而孫策死時,張纮還在許都做官,所以即使張纮和張昭合稱“二張”,張纮在東吳的地位也遠不如張昭。 第三就是張纮死的比較早。 張纮早在東吳雖然名氣很大,但是官職卻不高,這主要也是受孫權的限制。 因為當時孫權也只是一方太守,給不了張纮高官職位,所以這也嚴重影響了張纮的名氣! 看看張昭活的就久活了八十歲,比張纮還多活了二十年,成就也比張纮高,孫權繼位后張昭是輔吳將軍。 這個職位呢,是孫權特意為張昭設立的,地位尊崇。 而張纮呢,雖然得孫權器重,但是到死也只是一個長史兼正議校尉。 …… 聽了張紘的拍馬,劉協只是僵硬的咧嘴一笑,隨口道:“卿之所言,甚善,只是你表奏孫策為司徒,如今的司徒并無大過與天下,三公之職,如何能輕易改任他人?” 張紘朗聲道:“職之所在,不可不為,司徒雖有雅名,卻無建樹,如今天下多事,許都之北,有袁紹割地稱雄,南有劉表獨坐一方?!?/br> “陛下,多事之秋,當行非常之決,烏程侯孫策,幾年之內,為我大漢收復江東,功勛卓著。司徒一職,實至名歸,愿陛下細思之?!?/br> 劉協聞言苦笑,這司徒一職給不給孫策,哪里又是他能說了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