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書迷正在閱讀:知更鳥、死對頭老公出軌觀察日記、707公交游客守則[無限]、我們不熟(一見鐘情 1v1 h)、百慕(1V2 h)、何所欲也、乖乖女(SM)、未來前夫失憶了(1v1)、背德專題(短篇合集)、養成日記gl (簡體版)
“不。圖老師懇求你,盡快上報你相信正確的結論,成都指揮部認為最接近真相的結論?!?/br> “盡快是多快?” “總指明天早上10點開會,一邊倒就要倒下了。在那之前上報才有意義。信鴿還要花不少時間?!?/br> “不可能!這邊的意見還沒有成熟,很多證據沖突或者來不及分析,我們能確認的事實不夠?!?/br> “圖老師知道。他說:這次必須搶在事實的前面?!?/br> “你自己聽聽,這像科學家說出來的話嗎?” “其實他算工程師……工程師看見橋要垮了,不會坐下來計算。他會目測判斷,立即說出來!這是奇點事件,發生的速度太快,越來越快!如果還按部就班跟在事實后面,我們永遠追不上!” 張翰都能看見周克淵飛揚的鼻毛了,怕他又噴血,趕緊把他推回去一點。 周克淵整理衣衫,馬上變回翩翩公子。不過張翰明白,這三個人都在絕望的邊緣掙扎,就差跪下乞求了。 “我怎么知道圖老師就不是被愿望引導呢?他的結論恰好保住自己的屁股?!?/br> “你要相信他的胸懷。如果順便保住了他的屁股,肯定就能挪到成都來,任大帥差遣?!?/br> “別rou麻!有一點我很不明白。你說別人是愿望引導,總指怎么會希望全是萬國寶的鍋呢?跟我的估計完全相反?!?/br> “這個,就是為什么一定要盡快。聽說過‘雙暗困境’嗎?” “好像聽過。一種核戰略?你盡管賜教?!闭f到“核”字張翰的心就往下沉。同一個食堂,同樣的北京來人。 “我哪懂這些?都是圖老師在那邊和人討論出來的。如果你寫到報告里,那不管結論如何,我們三個都完蛋了?!?/br> “完蛋就完蛋。是你們找的我,愛說不說?!?/br> 周克淵笑笑繼續: “這是十年前才有的理論,號稱‘核戰略博弈論的奇點’,今天倒是應景。核大國對峙,雙方強弱很清楚。強者通常打明牌,力量和應對策略都擺在外面,意在威懾。弱者通常打暗牌,力量和應對策略都秘而不宣,意在讓對方猜測顧忌。雙方都明牌的情況互相威懾,很難打起來,就像以前的美蘇對峙。明暗對峙的情況也互相適應,不容易開戰。例子很明顯。暗對暗的情況,從沒出現過——總有一邊覺得自己夠強嘛!所以‘雙暗困境’只是理論:雙方如果都自認弱勢,都打暗牌,同時又都有先手重創對手的能力,博弈論的猜疑和恐懼無限反饋,無限升級,核戰反而一觸即發?!?/br> 張翰眼看著小屁孩侃侃而談,給自己普及核戰理論,那種強烈的不真實感又冒出來。為什么這幫孩子一個比一個年輕,卻都俯下臉說話? “跟我們有什么關系?不是這種情況啊?!?/br> “問題在于,核武器大家造了一大堆,核戰略才發展起來。開始挺危險,越發展越成熟、越安全。而信息戰、網絡總體戰,才搞出幾把手槍,戰略理論就跑到前面去了!‘雙暗困境’十年前突然火起來,就是美國方面開的頭。我們只能跟上,國防大學的非正式叫法是‘吳宇森悖論’。十年前大家也不算太怕,因為還沒有看到誰造出核彈?!?/br> 張翰突然明白了:“超級ai就是網絡戰的核彈!” 周克淵點頭:“而且核戰的反應時間是以分鐘計算,網絡戰以秒計算。而且雙方都真的是自認弱勢!真他媽見鬼了?!?/br> “我們已經套牢了?” “不完全是。對面的暗牌,我們知道一部分。怎么知道的別問我?!?/br> “知道什么?” “美國的應對策略。簡單總結:如果中國用超級ai攻擊美國,而他們沒有對等力量,那么美國第一時間全面核反擊,打光為止。如果雙方超級ai對戰,那么無條件升級為全面核打擊,毀滅中國一切武裝和信息基礎設施為止。非戰爭行為的超級ai失控也是一種場景,對面的策略沒有簡單應對原則,只強調全面戒備,搞清楚是不是欺騙,再決定反應。美國制定這些戰略時,連‘超級ai’的定義都沒搞清楚。但這就是雙暗困境:你不知道。你害怕。只能采取最激烈的反應。吳宇森那些鏡頭在真實槍戰中挺不過一秒鐘!” 吳宇森悖論 周克淵垂下眼睛:“北京的愿望有多強烈,現在你明白了吧?” 食堂在張翰周圍旋轉。 “但……指揮部的結論不是提交給美國啊。我們自己的戰略是什么?” “不知道。那是暗牌,最高保密級別?!?/br> “你們知道美國的,卻不知道中國的???” 周克淵自己也覺得太荒唐,雙手扶著額頭。 “我終于懂了。你要我下結論,這結論要么直接引向核戰;要么看美國怎么理解,看不懂的話還是核戰,而且他們成了先手。對嗎?” “對。而且必須今晚。不管總指的結論是什么,過了明天早上國際宣言、外交口徑、戰略動員、人防動員,國家機器的鐵輪子全部啟動。那么大的慣性,那么多連鎖反應,開弓沒有回頭箭!總指對成指的意見非常重視,畢竟你們是前線,都認為你們出產的信息質量很高。但是,上面的時間壓力太大了。如果你后天再補一個正確結論,等于廢紙?!?/br> “圖海川他寧可大家去死,也要正確?” “倒過來說還差不多。張總你剛才總結得不錯,沒有什么好的選擇。不管哪邊是真相,大概都要死。以我對美國人的理解,現在我們兩個坐在這兒還沒有蒸發,倒是有點奇怪。與其錯誤而死,不如正確而死?!?/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