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2章
書迷正在閱讀:穿成建筑以后[基建]、聞言神偏愛你、穿越后種田養夫郎、囂張郡主成基建狂魔、綠茶女配的前男友們……、被世子爺cao練日常、青山在(1V1,骨科)、雪色如何,但問取、庭前柳(養父女 古言)、薔薇事件簿(未定同人)、女扮男裝上學堂(NPH)
相對于陸寒塵的身無掛礙,謝令月對謝家的徹底掌控,江越無論何時都需要將江家的安穩放在首位;這也是他明明心悅崔硯,卻也做不到徹底舍棄江越這個身份陪崔硯生活在雍朝,只能是想法子留在征西軍中,再趁閑暇時悄悄來雍朝。 江越是對楊崇武動了殺心,卻絕不會被帝王與群臣察覺,更不會因此事牽扯他身后的兩府,因而,這兩日江越必然還留在京都,并且會高調出現在人前;至于他之后追來,殺完人之后再快速回京,自然也會想好法子讓人以為他一直都在京都。 宣帝既然敢與楊崇武設計伏擊,那么楊崇武死在這場伏擊中,宣帝也不好大張旗鼓追究;畢竟,雍帝陛下對大宣許出重禮,宣帝敢承認他在鎮北關設下伏擊么。 便是吃了大虧,他也只能認下。 “可是,阿月是如何發現江越想要刺殺楊崇武?”陸寒塵疑惑,其實那日宮宴出來后他就想問了;雖則楊崇武急于弄權,卻也未曾針對江家與江越,且楊崇武確實也有領兵作戰的一些能耐,江越為何非要置這人與死地,這并不像是他一貫的行事。 指尖纏繞愛人的發絲,謝令月的姿態極為慵懶:“哥哥難道沒有察覺楊崇武有取代李氏皇族之心?” 陸寒塵驟然坐直,因此扯動謝令月指尖的發絲,忍不住輕嘶一聲,卻也顧不得疼痛,鳳眸睜大:“楊崇武是陛下的親舅父,便是不說這層關系,太后可是一手扶持他崛起的親jiejie?!” 這是陸寒塵怎么也想不到的理由,若沒有當初的貴妃,便沒有楊家的富貴榮華,更沒有楊崇武如今的身份地位;再則,隨著陸寒塵這個九千歲離開朝堂,還有楊崇武與陛下的血緣關系,難有人能掣肘這人;楊崇武超越江越的地位,甚至成為新的攝政九千歲也不無可能,又何必冒險取而代之,被天下人唾罵。 將人再次摟在懷中,謝令月才淡淡道:“哥哥忘了,我說過楊崇武乃是屠戶出身?” 正是因為如此出身,即使隨著貴妃得勢楊家雞犬升天,楊崇武的致命短板依舊存在;那就是他不曾有機會跟著大儒學習,也未曾學到真正的學識,注定了他沒有遠見卓識;也正是如此經歷,升遷之路來得太過容易,這人更加自大狂妄。 視倫理道德于無物,才會理所當然覺得他亦可取而代之;恰好帝王少年,最信任依賴的便是母族,恰好楊崇武如今手握鎮北軍;已經嘗過了權勢的好處,又是最接近權勢頂峰的時機,為何不試一試自己登上那至高之位。 至高之位的誘惑,又有幾個人能經得住。 楊崇武難道想不到他取代李氏皇族之后會被文武百官圍攻,會被天下人唾罵么,謝令月相信這人能想到這一節;然而還是他的短板決定他只以為武力便可擺平一切,更何況還有謝令月這個雍帝的現成例子··· 想要取而代之的心思,楊崇武只會更迫切。 陸寒塵乍舌,原來竟是如此么;只是···鳳眸上下打量自己依靠之人,便是有三年征戰漠北,又建立雍朝治國的經歷,可狼崽子未免將人心看的太過清楚,也···太過真實可怕。 “哥哥莫要這樣看我,不只我想到了,江越不也是想到了此節,才會對楊崇武動了殺心?” 即便江越看的沒有謝令月看的透徹,可那人是誰;大宣真正的皇親國戚,一腔報國心···便是只有懷疑,也會將可能產生的危險提前扼殺;更何況那日太和殿之亂中,江越已確認帝王就是個白眼狼,他難道能坐視帝王扶持楊家,徹底打壓江家么。 權力更迭之間,多少家族遭遇的都是滅門之禍,江越也有私心,要庇佑江家一直以來的聲望與地位。 楊家真正能頂用的也只有楊崇武一人,殺了楊崇武,便是帝王想給楊家多少恩寵,也不過是表面繁華,再不能威脅江家的地位;因而,謝令月篤定,江越必然也察覺了帝王與楊崇武此次的合謀,才會利用此次機會殺了楊崇武··· 陸寒塵一時無言,他在權力中心游走這么些年,自然知曉謝令月所說才是真的,只是心中還有后怕:“照你這般說法,若我當年也有真正的弄權之心,只怕江越也會對我動手!” “湛霆并非真正的武夫,他的心思敏銳的很?!敝x令月頷首贊同,三年前初見江越時,他便能看個八九不離十,江越與他極為相似;因而他們能成為摯友,卻不會生出情意。 謝令月自己心機深沉,絕不會鐘情一個與自己相似的人;大抵江越也是察覺到了他的真正心思,才會在兩年前痛快停下追逐謝令月的行徑。 “哥哥可知,我原本也準備取了楊崇武的性命,以報當日他在太和殿欲羞辱你之仇;察覺到江越的心思之后,便覺得再好不過,我們順水推舟便好?!?/br> 坐收漁利,或是到時推波助瀾,難道不是更省心? 陸寒塵卻不信:“既然你能發現江越的心思,難道他便不能發現你也欲殺了楊崇武?” 如此,江越難道還會來冒險?為何不能是與狼崽子一般的心思,等著坐收漁翁之利。 謝令月輕笑:“我如今是帝王,江越會相信謝令月的行事,卻不會賭一個帝王的心思?!?/br> 得,陸寒塵明白了;若是謝令月還是以前的謝令月,必然會殺了楊崇武為愛人泄憤;可他如今還是雍帝陛下,所思所想便與以前不同,所顧慮的也有很多;更多的人會相信,為了兩國邦交,雍帝陛下不會行差踏錯半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