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842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兩個大軍也開始相互比拼士氣,直到某個清晨,營地大門大開,一列列騎兵開始沖了出來。 人們高喊著,“明軍無敵!”、“為了漢人二戰”、還有就是干脆一些的,比如“我這次要殺到自己連升三級”! 總而言之,一直真正訓練有素、士氣高漲、后勤充足的六萬騎兵被放出來了。 他們沿著天山山脈而下,順著伊犁河流動的方向一路向西北方向而去。 從伊犁河谷出來之后,要不了多遠,整個地形會變得相對平坦和低洼,在后世人們將這里稱為哈薩克丘陵。 不用懷疑,中原地區就是氣候條件十分優越的地方, 翻過天山往這里走,雖然遼闊、雖然廣袤,但哈薩克丘陵有其難以克服的氣候缺陷。 比如說它的北部就是更加寬闊的西伯利亞大平原,而因為沒有高山阻隔,導致哈薩克丘陵地區在冬季非常的寒冷,氣溫往往會降到零下30度以下,牲畜都很難熬過寒冬。 又因為深居內陸,沒有水汽,所以這一片地帶是典型的大陸性干旱半干旱氣候。 只有部分綠洲適合農業耕作,更多的地方就是草地,一眼望不到頭的草地,當然,這里的草地又與新疆的高山草甸不同。 因為這里地勢更低,還有河流橫貫其中,盡管徑流量不大。 當然,在這片氣候惡劣的地區,總算留下一個伊犁河谷還算個‘明珠’。 哈薩克族人就是以放牧為生、以部落的形式存在于這片草原上。 而丘陵,就意味著大軍會在山頂、山谷間不斷穿行。 這樣穿行、穿行,終于有一天,他們站在略高的山坡之上,遠眺一大片綠的草地,然后看到了帳篷的頂。 而對于哈薩克汗國的部落來說,忽然一天他們會看到那個根本無名的山坡之上多出了黑壓壓的大軍,他們像螞蟻一樣越聚越多,直到填滿山坡和谷底。 多年的戰亂生涯使得他們不用多想就知道這是什么。 不知道是哪個牧民認了出來,于是在一片片的帳篷間穿梭高喊,“東方的明軍來了!東方的明軍來了!” 隨后就是巨大的混亂,原本的士兵被推出來參加即將進行的戰斗。 而在明軍這一側, 韓十二郎則沉迷于西邊天際處的夕陽。 “咱們,終于走到了這里?!?/br> 他身邊的副將個個勒著韁繩露出興奮的面容,“將軍,這一戰過后,打得最遠的漢人軍隊就是咱們了?!?/br> 他沒有說將軍,而是說軍隊。 實際上,打得最遠的漢人將領應該屬于另外一個人,他的名字叫郭侃,此人效力于蒙古帝國,最遠打到了地中海。 韓十二郎聽了以后則輕輕一笑,“算盤打得響呢。只打到夷播??刹凰阕钸h,怎么?你還想千里轉戰?” “當年高仙芝敗于恒羅斯,那是咱老祖宗,要替老祖宗把面子找回來?!?/br> 旁邊人嘲笑,“就因為你姓高,他就是你老祖宗?” “那肯定是。將軍,末將是覺得這次機會是天時地利人和,當年唐軍只有兩萬,而我們有六萬,我們的武器也更加先進,皇上也全力支持,這次要再不勝,下次再有后人踏足這里,不知何年何月了?!?/br> 從這個角度來說,他們的任務很重。 實際上,古代軍隊并不會這么思考問題。 但在朱厚照的改造下,現如今大明的邊疆守衛軍隊都具有了大歷史觀,這不僅僅是一種政治統治的選擇,更是提升戰斗力的一個手段。 有什么道理不用呢? 某種程度上來說,現在的明軍已經具有了近代民族國家軍隊的雛形。 當然了,離那支信仰無敵、絕對忠誠的人民軍隊還有距離。 “好,就讓他們知道知道我們先進武器的厲害!傳令,繼續前進,距離足夠以后,開大炮!轟他娘??!” 大炮雖然很難攜帶,但多少得帶一點,萬一路上遇到龜殼一樣的堅城怎么辦?! …… 西域的戰事終于開始了。 這是一個令人激蕩的時代,即便后世人也不斷重復講述這段歷史: 正德二十二年,雄心壯志的正德大帝在經過數年的準備之后大踏步的推動了他的帝國擴張之路,雄壯的漢人騎兵自盛唐以后再一次加入中亞地區的混戰與爭奪。 這一計劃是在吸取了前代人的教訓之后才實施的,因為后勤始終是大明爭霸中亞地區的弱點,而正德大帝一直等到登基的二十二年后才正式發動對哈薩克汗國的戰爭。 那時的大明國力強盛,軍隊指揮系統簡潔而有效率,從南洋運過來的奴隸成為后勤運輸的重要力量,一袋一袋的糧食就這么通過奴隸的雙腿和馬匹等牲畜扛上了天山之巔。 人們始終無法解釋,為什么從來沒有去過新疆的正德大帝對于新疆的廣袤和道路運輸的困難有著如此深刻的認識,以至于他在朱批中一次次強調后勤的重要性,并拒絕在準備不足時冒險行事。 就像人們也不明白,正德皇帝為什么知道新疆地區適合種植棉花、為什么確定西方人正在占領世界,更加令人們想不明白的是,為什么正德皇帝對嚴寒到不適宜人類生存的北方凍土地帶的領土都如此重視。 這個像謎一樣的恢弘時代有著太多不可解釋的神奇之處,以至于被絕大多數歷史愛好者所喜愛和研究。 甚至有人說,正德朝是被一分為二的,這個轉折點就是正德二十二年。 在此之前,大明雖然也發動戰爭,但都有一個具體的緣由,打起來也相當克制。 可在此之后,大明發動的戰爭有時可能只是出于一個‘征服’的目的,而領先時代的軍隊建設和武器裝備,也使得大明騎兵追上了他的刀下亡魂蒙古人。 第九百四十二章 撥亂反正 張璁走后, 顧人儀接了首揆的位置。 當年,這個由費宏從四川帶出來的不要命的直言知縣最終超過了他的領路人,站上了文臣的頂點。 而政治上的失敗幾乎沒有點到為止,成功也沒有見好就收。 張璁好手好腳的離開,這實在不合一些人的意思,所以上上下下還在參他的人不少。 若非皇帝是朱厚照,他怕是逃不過黑暗的結局。 現在朱厚照將這些奏疏全都留中,并將此事作為給清流立的威,就是要告訴他們,大明不是他們說了算。 剩下的,顧人儀自可撥亂反正。 從二十二年的四月開始,顧閣老開始上疏, 首先是奏請對之前一些遭到陷害的大小官員進行翻案,死的也沒關系,至少還人家清名,活著的,則在一定程度上進行官復原職。 其次,顧人儀認為貨幣改革既然已大有成效,那么可以撤回錦衣衛和東廠的人馬,以減少地方官員和百姓的恐懼。朱厚照部分同意了。 有這兩樣變動,整個大明的官方、民間的緊張之氣為之一松。 這也是朱厚照先前所要達到的目的,緊一陣兒、松一陣兒,現在顧人儀讓這個氣氛松下來,那么歌照唱、舞照跳, 就連不夜城的妓院生意都好起來了。 第三個,顧人儀上奏,要進一步加大三司會考中儒學經典的比重,而且要使得傳統經典超過科學成為主要部分?;旧?,四書五經不過關,是肯定考不上的。 朱厚照同樣同意了,大明的科學發展基礎已經有了。儒學對于維護統治方面有著不可忽視的作用,不是他怕自己的皇權不穩,實在是他不想看到大明也在鼎盛時期來一場安史之亂。 所以政治上和思想上的控制還是需要有一些的。 第四個,顧人儀上奏,請降天下稅賦。 這一點,朱厚照原則上也同意了。 因為商業稅開征,農業稅的確可以一定程度的降低。 實際上,大明的稅率一直不算很高,這個數字沒有統一的,因為不同的地區、田畝、人員交得稅不一樣,但總體平均維持在5%—10%之間,只有蘇州、松江地區的稅率很高,大約在20%。 具體原因人人俱知。 至于說老百姓負擔很重,這主要是其他的配套制度不合理,比如說經常被提及的士紳除優。 這就使得交稅的大部分都是窮苦人, 這部分人,不交稅他都過得很艱難,更何況天下稅賦都在他們身上呢? 除了這些底層人民,其他人日子都還行,比如江南地區,崇禎皇帝死的時候,江南還是一片欣欣向榮。 國家治理體系的瓦解甚至沒有讓江南變得混亂,反而是因為放松了管控帶來一陣繁榮。 但生活在現代的我們都知道,任何繁榮一定是有著還不錯的經濟基礎,否則空著個肚子,你瞎樂什么? 說回朱厚照之所以原則同意, 就是他并不同意全面性、普惠性的減稅。 關于這一點他將顧人儀召喚入宮特地面諭,就是他只同意針對貧困區域的底層人民減稅。 現在大明征土地稅是認地不認人,就是不管這塊地是誰的,它該交多少稅就是多少。 如果沒人認這塊地,那也行,你不是不要嗎?官府收回來。 這樣的話,就有那個技術條件做到認定一個人是富還是窮。 所以減稅也就能針對性的減,即家中人均擁有田地五畝以下的,這可以減。 超過這個數的,不是地主也是富農,交點稅怎么了? 當然了, 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朝廷要認人均,這就有說法了,比如說趕緊生一個孩子——這不一樣了吧? 這一點,朱厚照也認,這個年代人口規模不是負擔,那么大片的土地呢,人口規模就是國家實力的一部分。 還有,就是人為把土地拆出去。 比如說,親戚兩家之間,一家在畝均5這條線之下,一家在上,如果可以的話就相互cao作一下,官方過繼個孩子,實際上還是什么都不變。 這些屬于農村社會的基本cao作,不管你怎么定政策,老百姓都有辦法。 不過與減免稅賦帶來的正面意義相比,這都不重要。 新任的內閣首揆顧人儀雖然名望高,但高也高不過執政二十二年的正德皇帝,對于皇帝提出的這些他也不敢違逆。 至少也是部分成功了。 于是內閣加緊制定如何減稅的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