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822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姜雍的意思也很明顯,陳朝瑞是三皇子的舅舅,    皇上那邊呢,又遲遲不下決心,    萬一真有什么變故,    不僅是福親王遭殃,他們這些人的仕途也算是走到了盡頭了。    而且站隊已經站完了,總不能左右橫跳,除非出現大的變故,否則他跳到哪邊人家會信他?    顧人儀端坐于主位之上,他胡子動了動,“你的意思是,先由福親王出面?!?/br>    “正是。福親王本身就與張秉用不合,這一點皇上知道,自然也不會多心,張秉用那邊也不會對閣老多心。若是不成,不過就是不合加深一些,也不會怎樣。若是成了,福親王威望更高,還是一箭雙雕之舉?!?/br>    眾人聽他講到后半句才眼睛一亮。    “好一個一箭雙雕!”范玉昌贊道,他立馬拱手,“閣老,下官覺得大司徒之言頗有道理,只要穩妥處置,便可立于不敗之地?!?/br>    姜雍又追說:“而且現在二殿下、三殿下都不在京中,正是當有作為之時?!?/br>    顧人儀朝王廷相看了看,后者沒有明顯反對的意思,    畢竟這確實是個不錯的一箭雙雕。    “好!”    第九百二十一章 登陸溫泉津    石見銀山地處本州島的西南部,并向西面向日本海。    日本的戰國時代是諸國林立,當然,這個國的大小大約是個鎮的感覺,銀山所處的國度也叫石見國。    統治這片土地的是大內氏。    十幾年來,大內氏也經歷過反抗、掙扎,但從明朝派過來的歷任總督都是皇帝精心挑選的,能力從來不差,再加之擁有絕對實力,所以大內氏至今仍然只能憋屈著。    說起來,日本這座金銀島確實富含金銀礦,這幾年來,除了石見銀山以外,又陸續發現生野、院內等大型銀礦山,并且同樣大多分布在本州中西部山區。    儲量更大。    再加上灰吹法的冶煉技術也從大明傳來,    于是短短的十年左右時間,便帶起了一個港口的興盛與繁榮——溫泉津。    其實‘津’在日語中的意思就是港口的意思,這個原本沒多大的地方因為要作為白銀的出口港而變得熱鬧繁華。    而在這個七月,溫泉津最大的盛事便是大明艦隊的抵達。    五千料寶船的高度超過這個港口內的任何一座建筑,前后長度更有恐怖的一百多米。而且這樣的寶船有近七十艘,以至于溫泉津這個小港不得不清空所有的商船讓出泊位。    英國公張樹就在旗艦船只‘徐達號’上。    他俯視下方的碼頭,陳朝瑞領銜,并與幾個重要屬官站成一排,而兩側則是列隊好的士兵,寶船的龐大也在此時映襯出站在碼頭上人的渺小。    海風吹動之下,‘明’字軍旗飄動飛舞,莊嚴肅穆。    按照道理來說,總督這個官在朝廷序列里也算是比較大的了,但皇帝下旨征討日本,帥位歸于張樹。    所以他來了,陳朝瑞也得聽他的。    好在,英國公這個爵位并非無名之輩,他鎮得住這些人。    “列隊!”    艦隊上得命令靠的是旗語,這里一共是六萬大軍,停船以后,所有人都要出艙在甲板列隊,等待按序下船。    張樹手中攥著圣旨,領頭走下來。    “下官陳朝瑞參見元帥!”    兩方人馬相遇,一番客套總是少不了,不過相互之間的眼神里都是激動神色。    今日天氣也很好,萬里無云,海風不冷,明凈的天空像是洗過一樣,天空之下寬闊的碼頭上大明士兵如同螞蟻搬家,一隊隊的‘窩里’出現了。    “陳部堂多禮?!睆垬渑e了舉手中的東西,然后努嘴問:“他們是自己人?”    陳朝瑞一聽就明白過來,    今天是迎接嘛,他為顯重視所以把大內氏的人也叫來了。    這幫人面相上看和大明人沒什么區別,但那狗屎一般的發型出賣了他們。    大內氏現任的家主名為大內明川。    這個家族的歷史已經被完全改變,能被陳朝瑞帶過來的,那是最聽話的一個。    “喔?;卦獛?,他們是聽聞天軍抵達,為顯誠意,所以主動前來相迎的?!?/br>    大內明川是個四十多歲的中年人,這個時候他也反應過來,馬上說:“外臣前來恭領大明大皇帝旨意!”    張樹則心里爽笑,你知道旨意里寫的是什么嘛就領旨。    “陳部堂?!?/br>    他又叫了一聲。    陳朝瑞明白,官袍一撩就跪了下來,“臣陳朝瑞接旨?!?/br>    “奉天承運皇帝詔曰:告訴陳朝瑞,準備好刀子,和朕的大軍一起把鬧事的人殺了再說。欽此!”    陳朝瑞這才跪下來,心思還沒完全收住,結果這么一下就‘欽此’了,弄得他整個人愣住。    “陳部堂,接旨??!”    “喔,好。臣陳朝瑞謹遵陛下旨意?!?/br>    張樹無所謂他的意外,他還是看向大內明川,強調了一遍,“這就是大皇帝的旨意?!?/br>    大內氏笑容滿面,“外臣遵命!”    站在張樹邊上、一直沒說話的馬勝心里罵咧咧的:奶奶的,原來是個沒卵子的孬種貨。    “大帥,這邊請?!标惓饚е鴱垬淝巴偠礁?,走兩步之后問:“皇上這旨意是個什么意思?怎么這個風格?”    “這與陳部堂無關,陛下這也算是追思祖宗。正常來說圣旨代表的是朝廷的威嚴,不可輕忽。不過太祖洪武皇帝開天辟地,卻不是很遵循這些所謂的規矩。    當年沿海有倭寇之患,太祖皇帝下了一道圣旨,說:告訴百姓們,準備好刀子,這幫家伙來了,殺了再說。雖然失了些雅致,不過戰場之上沒有什么雅,反倒是粗狂些更加舒爽!”    陳朝瑞不是正兒八經文官出身,學問有限,所以不知道這些典故,現在一聽也不禁哈哈大笑,“吾皇有乃祖之風!”    ……    ……    次日,    英國公、討日元帥張樹開始升帳議事。    他首先派人打聽,“按照皇上旨意,此次討伐冒犯大明之賊,朝鮮國亦要派兵兩萬,截止日期是八月十五的月圓之夜,陳部堂,你這里可有朝鮮國艦隊靠岸的消息?”    “稟元帥,還未曾聽聞?!?/br>    “眼下還有不到二十天的時間,若是李氏王朝的軍隊延宕日期,本帥會依軍令行事!”    張樹現在還不算什么舉世名將,他只是在河套軍區待過一段時間,知道會帶兵的武功伯是怎么約束部眾的。    軍令如山,這四個字絕不是開玩笑的。    隨軍文官顧鼎臣說:“我軍遠渡重洋,也算是舟車勞頓了,正可趁這段時間稍做歇息。陳部堂,戰陣之事不是兒戲。大軍未動,糧草先行。這次我軍登陸足有六萬精兵,這可是京師衛戍軍區的精銳?!?/br>    一般來說,一個成年人一天需要消耗2-3斤的主糧,軍人因為訓練,屬于高消耗群體,再加之顧鼎臣所說的精銳的意思,那就是人高馬大,吃得多。    所以基本上要取頂格3斤。    6萬人就是18萬斤,算下來就是一天要1200石的糧食,待著不動20天,光主糧就得消耗兩萬四千石。    石見國這個地方臨海多山、地域狹小,山里面都長銀礦了,也沒有大面積適合種植的土地。    顧鼎臣知道這些,他自然關心。    不過陳朝瑞卻有些不高興,這幫文人眼高于頂,似乎是瞧不起他的出身,便覺得連這樣至關重要的事情他都會馬虎。    開什么玩笑?真當自己這日本總督白當的嗎?    好在他是笑面虎,會顧著場上的大局。    便笑著說:“顧大人放心,知道朝廷大軍要來,我已命人提前購糧屯糧,現在港口內僅稻米便存了15萬石,足夠大軍半年之需?!?/br>    張樹聽后,心中略安,15萬石在如今的大明不算什么,但在這里應該還是不錯的,屬于用心去辦了的。    顧鼎臣則繼續問:“主糧足夠,鹽、糖、藥等物品呢?”    “顧大人?!睆垬涑鰜碚f話圓場,“此次大軍出征關系到陛下心中的大局,陳部堂必定早就開始準備了?!?/br>    隨后他又面向陳朝瑞,“陳部堂,六萬大軍用船來運,這不是一件簡單的事。而且如今我明軍部眾火器應用逐漸推廣開來,火器的威力較之刀槍那是天壤之別,只不過要想派上用場,必須得多帶子藥。這些東西日本沒有,只能我們運來,但糧食日本是有的,所以顧大人才如此關心,這一點也是皇上交代過的?!?/br>    陳朝瑞依然笑著,“元帥不必多說,下官明白。大海波濤,海浪無情,下官也是走過的,知道運輸不易。這些事還請元帥放心,就算一時湊不齊,但日本國總有大名有的?!?/br>    那意思到時候搶就行了。    接著他略過這些,提議說:“元帥,莫不如我們議議此次出兵方略吧?”    一旁的副將馬勝早就等不及了,說:“是極,是極?,F在咱們到了,總歸可以放開手腳來干了吧?陳部堂,俺是在京師就聽說了,這次動亂是一個叫新川氏的家族挑撥起來的,那是個什么鳥人?他們又有多少人馬?”    陳朝瑞笑了笑,“將軍莫急。日本這個地方現在亂的很,像是石見國這樣自號為國的有大小幾十家,其規模大約相當于內陸的一個鎮,表面上得‘王’是位于京都的室町幕府,但自從成化三年到十三年的應仁之亂以后,幕府的實力和威望都大為下降。    一直到今日,日本都是戰亂不斷,反倒是石見國因為有我天軍進駐,保證了長時間的安穩,也聚集了相當多的人口??梢赃@么說,放眼日本本島,能組織起五千士兵的大名不過五指之數。至于新川氏,那是一幫極端的日本武士,他們不滿于幕府和各地大名長期對明政策,所以自發抵抗?!?/br>    其實這也是某種必然,老百姓過不下去,隨便找個人出來都能聚集起一幫流民。    只是陳朝瑞甚至不太明白皇帝為什么要興兵十萬,    這是真的生氣了還是因為什么?    張樹解釋,“極端的日本武士倒不足為奇。但你給朝廷的奏報是說銀山礦工中有人參與此次作亂,里應外合之下才損失了九百多人?;噬鲜欠牢⒍艥u,銀山的重要性不必多言,哪怕只是一點禍事的苗頭,皇上也絕不允許。    再有,朝廷現在和南洋諸國簽署了一個共同條約,實際上也是做給那些使臣看。至于這第三個原因么,皇上沒說?!?/br>    顧鼎臣眼睛一閃,驚奇的問:“還有第三個原因?”    “有,但我確實不知?!?/br>    因為是正德皇帝,所以他們不會相信這是糊弄玄虛,基本上是先入為主的就相信了確實有第三個原因,當然,具體是什么,真想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