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75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根據你自己的條件、你要達成的目標建立制度,這就是好的。 到朱厚照所面臨的當下,經濟貨幣、殖民意識、思想解放,方方面面大明都要開始膨脹了,那自然就要開始注重對外。 對外,就不能老是戰敗。 而既然要贏,就得讓軍人肆意的揮灑才能。 所以他要慢慢轉變文人壓制武人的這一套邏輯。 當然,并不是說從此以后讓武人騎在文人的頭上,那還得了,整個成軍政府了。 轉過來的意思是減少文官對于武將的制約。 至于越國公周尚文聽著皇帝所謂的讓明軍更好一點確實有些不明白,在他看來大明哪里還有什么對手? “陛下,微臣愚鈍,不知陛下能否說得再明白些?” 朱厚照深深看了他一眼,“越國公,朕可以信任你吧?” 周尚文聽到這話嚇的起身,“陛下何出此言,微臣對陛下忠心耿耿!” “好。排兵布陣、統兵帶兵這些事,你打了一輩子仗,朕肯定沒有你懂。不過哪怕朕是個外行,也明白武器的變化對于戰爭形態的影響。 譬如,一個衛所之中,有幾個騎兵、幾個步兵、幾個投矛手,這都是有說法的??涩F在火銃、火炮來了,明軍還保持以五千六百人的衛所為基本作戰單元,這合適不合適呢?” 周尚文認真起來了,“陛下所說乃是治軍之要,絕非是外行不懂之人所說的話?!?/br> “吹捧之話免了,朕就是想表達這個意思。這個事,你帶回去仔細考慮。朕以為,火器一定要繼續發展,而部隊要圍繞發揮火器的最大威力進行重新編練。但是目前的大明火器受到的約束明顯,長矛彎刀還是主流,騎兵沖鋒仍顯威力。 所以在一些地方,譬如寬闊的西北,火器運輸受限,那么騎兵、步卒就仍然是最大的倚仗,萬一打個敗仗,剩下的部隊沒有火器不會打仗了,那便是笑話。 而趁著這個改革,朕還有幾個想法想一并實施,今天你在這里,那便與你講。你是越國公,是朕這二十年下來戰功最為卓著的將軍,在軍中的威望也最高,不與你說,又與誰說? 只不過這其中的改動涉及到一些很敏感的事情,在正式宣布之前,你要守口如瓶,不可透露半字,以免引起不必要的議論?!?/br> 周尚文這才明白為什么天子剛剛問了一句能不能信他。 他馬上鄭重表態,“臣雖然是個粗俗武人,但臣不密則失身的道理還是明白的。陛下今日之言,入得我耳,不出我口,臣敢以臣的項上人頭擔保?!?/br> “你也不必講得那么嚴重,朕不想當宋高宗,殺了自己最能打的將軍?!?/br> 周尚文心情稍寬, 他有時覺得天子更像是當過兵的,每每講話都能戳到他的心中。 “朕主要的想法呢,有這么幾個,首先,軍戶最好能夠取消。理由有三,第一,京師諸多高院你是看到的,李白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但這個世上人和人的才是不一樣的,便如你,你的父親打仗便不如你??绍姂糁贫认?,老子是兵,兒子也是兵,這實在是太粗糙了。 第二,因為吏治不振,貪墨盛行,導致長期以來我明軍中軍戶出生的普通士卒生活困頓,唐人楊炯說寧為百夫長,勝作一書生!可我大明軍戶呢?怕更多是為人所瞧不起!而我大明的讀書人,是寧為一書生,不做百夫長!平日里瞧不上,等到了戰場上卻叫人家拼命,憑什么? 第三,軍戶制度之下,兵員世襲而來,既僵化又冗余,還充斥著老弱殘兵,越國公不覺得,我大明的軍隊太過臃腫了嗎?” 因為人家是軍戶,生下來就是當兵的,而且是朝廷規定當兵的,當兵的就得領餉,這就導致明朝的軍隊規模非常龐大。 現在北方的邊軍、京師的京營和內地的衛所合計兵員規模超過兩百萬。 可這兩百萬,真有那樣的戰斗力嗎? 現在明軍實際的情況,就是爛菜地里挑幾顆好菜先養著。 “除了軍戶制度,朕還有一個想法,便是要軍務和政務獨立開來,民事官員就署理民事,軍事官員則一心訓練備戰,兩者混淆,有時候就連朕都會覺得混亂。軍務獨立以后,簡化指揮體系和層級。如此一來,可以建立一支真正的精銳明軍,如臂揮使,來去自如,到那個時候才叫橫行天下,無可匹敵!” 周尚文聽得頗為震撼。 因為明軍確實已經沒有對手,所以他一向不會去考慮這些問題。 皇帝今天像倒豆子一樣說給他聽,他如何能不震驚呢? 稍微回神之后,他馬上向天子行禮,“臣周尚文,向陛下告罪!臣領兵數十年,及至近年來,自恃每戰多勝,不自覺中便有些飄飄然,竟從未沒有意識到有如此嚴重的問題,以至于陛下如此憂慮,請陛下降罪!” “今天不提功過,說事情便說事情,講那么多干什么?越國公,其實你自己也應該發現了,為什么你領得七千人總是戰無不勝? 因為他們有魂,他們覺得跟著你接連勝利,臉上有光,朕呢也時常給他們獎賞,人人都羨慕五軍營,五軍營的士兵本身便以自己的身份為榮。一支軍隊有這樣的軍魂之時,便是不可戰勝的?!?/br> “陛下所言極是?!敝苌形淖遭?,“不過,陛下所說的這兩件事,軍政分開相對還是容易。但取消軍戶,則要三思而后行。我大明百姓,人人都已習慣了這套做法,驟然取消,不知影響如何。 不僅如此,軍戶制度一旦取消。匠戶是不是也要取消,從今往后兵員又從何處來?” 朱厚照點頭,“你說的是,朕是這樣考慮的。兵員來源短期不必擔心,實際上,朕還打算著裁減兵力……唔,也不能說是裁減吧,而是要分層分區?!?/br> “分層?” “大概為三層。首先,是內地的各個小衛所,將一些年紀大、戰力弱的兵員放在這里,他們的主要職責不是作戰,而是維持地方安穩,平時抓抓小蟊賊,頂了天了,就是去剿匪。平時需要屯田。 這第二層的呢,要放一些有軍事素養,打過仗的,但是呢不算銳卒,這些人要放在省城、重要的關隘以及部分防守強度不高的邊鎮。只有在特殊情況下,才有戰事,平時則需要屯田。 最后,便是實際上對外作戰的部隊。他們的所在區域就是西北、長城以及海外的一些控制區域,包括海軍。平時不需要屯田,是真正的軍人。朕會給他們更好的待遇,讓他們受人敬仰。 不同的職能、便對應設立不同的部隊,軍餉、糧草、武器、升遷等各種資源自然也是有所偏向的。與此同時,設立軍區和軍團的概念,大明疆域實在廣闊,所以要分化出不同的軍區,每個軍區內組建軍團,軍團直接聽命于朝廷?!?/br> 周尚文是老軍人,完全聽得明白這么改的好處,但他很正經的沖皇帝拱了拱手,“陛下說軍政分離,又說軍團直接聽命于朝廷,那平日里,這些軍團的動向如何掌握?” 朱厚照抿著嘴唇,他知道這是啥意思,無人監視的地方武裝部隊,很容易就會出事。一般而言,可以通過人事調動來規避這一點,就是不讓一個人在一個地方待得太久。 但人的主觀因素是最不能相信的,比如說,皇帝一旦信錯了人怎么辦? 這就是這種改動帶來的弊端,其實這個改革之下,軍隊戰斗力的增長會在短時間內就見效,這是一定的, 尤其最后一種純粹的野戰部隊。 他們本來就是挑出來的精銳,不事生產,專門訓練,半年之后拉出一支五萬人的部隊出來,從新疆往西轉悠一圈,哪個能敵? 可枝干一旦強化了,就容易威脅中央, 這一條幾百年來都沒變過。 第八百五十二章 周尚文的建議 看到皇帝陷入了某種猶豫之中,周尚文接著說:“陛下,微臣有句話不知當講不當講?!?/br> “你只管講了就是?!?/br> “是。微臣聽陛下所說的分區分層,其本意乃是要御敵于外,即在局勢最不穩定的邊關之地部署最精銳的部隊,這自然是最好的,但卻不是最合適的?!?/br> 朱厚照蹙著眉,“你說得明白點兒?!?/br> “強其軀體,則要弱其枝干。陛下應當也知道,關中與河東從來不可握于一將之手?!?/br> 打仗的人表達能力不強,不過他這個比喻朱厚照是聽明白了。 就是就和設置省份的邊界一樣。 中原地區各省邊界是上千年這樣形成的,不像后世非洲以及美國的州界,一條直線拉下來,拉到哪里算哪里。 在咱們這兒,背后都有軍事因素的考量。 簡單的說,就是捏住地方的弱點。 給你一塊防守區域,同時把你最最難受的那個地方交到別的人手中,以此進行牽制。 關中和河東地區不能連成一片,就是因為這都是大山間的小平原,他們要是成為一個整體,那外面的人想把手插進去可就太難了。 “所以,你的意思是,分層分區應當結合軍事因素,以便相互牽制,不使任何一方做大?!?/br> 周尚文心里通透起來,“陛下睿識英斷,臣正是這個意思?!?/br> “如此說來,最強的部隊并不能都放在離中原很遠的邊疆區域,距離遙遠不便控制,不僅如此,內地各個防守區域內,兵力又不強大。直白的講,若是有人想興風作亂,極容易長驅直入?!?/br> 這番話說出來,朱厚照都覺得心中一緊。 軍事也是政治。 這句話真是真理,不考慮政治的軍事安排,最后都會釀成災難。 “越國公,你這個提醒,確實是謀國之言?!?/br> “陛下過譽,微臣豈敢居功?” 朱厚照沉吟,“如此說來,這分區分層之下,究竟在哪里放置什么樣的部隊,還是個很有學問的事,需得細細琢磨,審慎而定?!?/br> “正該如此,且,微臣覺得不必最好的軍隊要放在邊疆,陛下的本意是要開疆拓土,但戰事不是常年進行的,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到需要的時候即便從京師出發,耽擱的也不過就是時間?!?/br> 恩,這個代價不大。 如果出了什么事情,那個代價才大。 “京師永遠是最重要的?!敝旌裾詹患偎妓鞯恼f。 “不錯,大明軍隊的設置,其首要在于拱衛京師,邊疆若是遇警,則烽火傳遞,到時陛下下旨出征即可,萬萬不能在地方設有規模巨大、戰力極強的虎狼之師。除此之外,各個方向通往京師的隘口都該是精銳之師,只在數量多少上有區別,而且不必一個隘口都是最精銳的,分層之下,不同等級的部隊本身也應該允許融合?!?/br> 周尚文不愧是幾十年行伍的名將,他所考慮的這些確實非常有道理。 朱厚照虛心受教,“照你這樣說,不僅沒有失去分層分區的精髓,而且也做了防備,極好,極好。對了,朕剛剛是說了分層,還未說分區。朕的意思,軍政分離之后,地方各省便不能插手軍務,而軍隊在各省設置都督府。都督府都督直接聽命于軍機處。兵部,不能夠插手?!?/br> 他沒有在這里引入后世軍區的概念,那會兒一個軍區的防御面積往往是幾個省。 這在古代并不適用。 大部分時候,只有到了王朝末年,才會越來越多的出現一個機構管著幾省軍務的現象。 比如總督,明末的時候都有五省總督,為啥?因為亂,得有個人統管全局。 再比如先前的三邊總督,它的誕生背景就是榆林、甘肅、寧夏,三地之間的兵馬調動不能夠協同。 至于說官員設置太多,這事要分兩面來說,少一些官員,的確可以精簡一些。 但多一些官員,每個人手中的權力也就小了啊。 為什么唐朝的時候把宰相一個人的活兒分給三個人?按道理來講,這是最明顯的冗官。 沒有絕對的多與少,恰好好處才重要。 如果簡單粗暴的設置個西北軍區,西北軍區的大都督管著甘肅、新疆、陜西幾個省的兵馬, 那他媽哪叫西北都督啊,那不西北王嗎? 所以還是一省歸一省的最好。 只不過這些兵馬以往歸屬地方文官管轄,現在則是層層聽命于朝廷中樞。 周尚文則問:“不知陛下要如何設置軍機處的人員?” 朱厚照也不掩飾,“軍機處中的人員自是按需設置,并無定例?!?/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