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753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原先種田納糧,現在要種田納銀,怎么辦?    那就只有將糧食賣了換成白銀。    這個過程,就會被盤剝。    實際上這只是盤剝的第一道過程,后面還有呢,    比如說……    窮人交得都是碎銀,說你家交三兩,    你拿一堆跟小石子一樣的銀子過來,誰知道是不是三兩?    于是就要稱重。    這也可以做手腳,秤砣放輕一點嘛,老百姓是不敢反抗的。    還有,這些海量的碎銀子不便運輸,也很容易被偷盜,就跟一筐米一樣,少一粒,誰知道?    所以后來朝廷又規定,地方要把碎銀子煉成統一的銀錠再上交。    然而煉化的過程會有不可避免的損耗,于是又加了一份錢,這就叫【火耗】。    朱厚照的辦法呢,本質上是一樣,但他要柔和的多。    他不強制,而是采取自愿原則。    簡單的說,如果你家種地,你愿意交糧食等實物抵稅,這可以。如果你家有足夠的白銀,那么你用白銀交稅也可以。    請注意,朱厚照引導到這里,就出現了貨幣白銀化給大明的社會帶來的第一個非常重要的革命性變化。    對于用白銀抵稅的那部分人來說,他們的擺脫了土地的桎梏,第一次從農田里解放了雙腳。    從從業性質上來說,他們完全有條件不再當農民,而是手工業者,或者說工人。    這叫啥?這叫資本主義萌芽。    甚至有些人直接賣掉土地,不再占有土地以后,他就不需要交稅了。這部分稅收就轉移到了購買他土地的人頭上。    而轉移出去的人,也就徹底的市民化。    城市不可避免的開始擴張起來。    不僅如此,盛世糧價低,可谷賤又會傷農,種地不賺錢以后,大量的百姓就開始轉為種桑、種棉,或者干脆找個廠子自己做工賺錢。    種田,還是辛苦啊。    面朝黃土背朝天的,有現代大機器都辛苦,更別說全人力了。    這就是王守仁現在愁的,江南地區大規模的出現改稻為桑、改稻為棉的現象,這在魚鱗圖冊里都要改的,不然一個縣有一萬畝水田,卻交不出那么多的稻米,這不是對不上了么?    更讓他擔心的是,江南地區需要從外部購糧。    ……    ……    在熱河行宮。    朱厚照也在和他的臣子們探討相同的話題,“……金銀這東西啊,是財,人人都愛??刹恢銈儼l現沒有,各地上來的奏疏,尤其是江南的,都顯示銀價在降低。你們要體會一下這句話,比如說這是十兩銀子,它本身還有一個實際的價值,這個價值現在不是十兩了。    朝廷在江南地區施行本色和折色相結合的賦稅法,可短短的三年間,選擇用折色的比例從當初的三成,迅速漲到六成,翻了一番,其中的原因恐怕不僅是便捷,還有銀價降低的關系?!?/br>    王瓊立馬皺了眉頭,“這么說來,不就是變相的國稅流失嗎?微臣以為應當按照實時的糧價定一個兌換比例?!?/br>    姜雍早就和皇帝討論過這個問題,“此事要慎行,兌換比例若是掌握在官府手中,極容易隨意定價。市價,本身也沒有一個統一的標準?!?/br>    主要呢,銀價也沒跌到那個程度,損失的不多。    但老百姓肯定是哪個劃算按哪個來,多五個銅錢他都不想給你交。    朱厚照是懶得為這么點錢讓基層鬧得百姓雞犬不寧,“關鍵不在此處。在于白銀、貨幣。這樣一舉例,道理應該很明白了,貨幣有助于地方繁榮,但是貨幣本身不具備價值,是人們愿意拿出東西來兌換你手中的貨幣,這才使得它有價值?!?/br>    工部尚書張子麟蹙眉問道:“這樣,又有什么問題呢?”    是啊,又有什么問題呢?    姜雍又回答,“這就代表,如果其他國家也有銀礦,那么他們只用挖礦,就能輕易的獲得咱們大明百姓辛辛苦苦種植的糧食、織出的衣物和造出的船只??晌掖竺鞯卮笪锊?,換來了一堆白銀,他們卻不能給我們提供什么。長此以往,于我何益?    這也代表,大明整個市場上的白銀數量控制權不在朝廷的手中,而在于從外界輸入了多少,像是江南銀價降低,如果持續下去,幾十年以后,一斗米要十兩銀子,這讓百姓怎么活?可因為我們不能控制白銀數量,自然就不能夠有效調節,相當于將自己的命運拱手讓于他人!”    咚!    這最后的一句話像一記重鼓敲在眾人心頭。    王瓊馬上就急了,“陛下,這可不行,這遠遠不是國稅少許流失可比的!”    朱厚照點頭,就是要解決這個問題,不然今天是要干嘛?    實際上,歷史上的大明因為歐洲三十年戰爭,導致白銀輸入驟減,貨幣供應出了問題,經濟自然就會面臨崩潰。    這其實是必然事件。因為任何一個地區總是有戰爭,有和平。    所以三十年戰爭的發生沒什么不正常。    不正常的是,大明是把鑄幣權拱手讓人。就像……人人都用的人民幣,是外國提供的,這能想象嘛?    第八百四十六章 那是他們的問題    在這一系列的問題中,更為關鍵的顯然是姜雍說的第二點,也就是鑄幣權的出讓。    實際上,因為古代中國商業的被抑制,作為商業社會的配套制度之一——貨幣,一直都是比較混亂的。    一方面,中央政府從未對貨幣進行真正的統一,這里主要指幣值、成色、樣式等等。    另外一方面,社會的運行確實又需要一種貨幣,以此來進行交易,滿足日常生活所需。    這就導致銅錢與白銀雖然能夠流通全國,但民間制作的私錢太多。    15到16世紀,甚至可以稱為私錢時代。    這個問題的復雜程度,絕對不是隨便鑄造一種新的貨幣就能夠解決的。    因為要說統一貨幣,老祖宗朱元璋就已經干過了。    他強制發行了大明寶鈔,可在實際應用中,大明寶鈔在洪武年間就已經貶值10倍以上,到了永樂年間大量發行已經貶值幾十倍,到正統元年,大明寶鈔貶值了一千倍以上。    如果朝廷一定要規定使用金銀交易違法,那民間就會自發誕生出另外一種貨幣。    再往深了追溯,君權制之下,如果政府擁有了鑄幣權,那么就相當于打開了潘多拉魔盒。    相當于開動印鈔機就能獲得財富,    這樣方便的斂財手段,即使到了現代,君權制度完全消失的情況下,人類,這個自詡聰明的物種忍住了嗎?    所以鑄幣權到了手中,一定要進行某種約束。    否則就是春藥,吃一口爽一下,然后等待死神召喚。    而約束,恰恰是最難的部分。    某種程度上來說,金融、貨幣,這些東西在西方社會變得完善是必然事件,    因為這些配套政策的背后一定是法治制度。    相當于你規定了一個‘東西’具有價值,你提供這個東西,我接受了,但是你不能和我玩賴,至少不能隨意玩賴。    作為一個普通的人,沒有力量命令官府,但我要知道官府底線在哪里,我不能確定你能干什么,但是我至少要知道你不能干什么。    甚至于商業發達的背后也一定是法治,因為商人交往,相互之間根本不認識,天南海北的,我憑什么把錢交給一個陌生人?    這就需要一套共同的法律約束。    這個過程不會一下子變得完滿,但總是震蕩前行,出現一個人鉆了法律漏洞騙取錢財,吸取了教訓之后再把這個漏洞補上,這并沒有問題,商業社會就是這樣發展的。    但是你千萬千萬不能沒有法律。    可這個問題在中國就很難,    君權神授之下,法律就是個屁。    就算頒布了什么大明律、大清律,什么天子犯法與庶民同罪,實際上還不是皇帝一句話?下面的官員也沒有人把法律當回事。    即便是一個小小的縣官,在處理司法案件時也有極大的自由權。    從反面來說,資產階級革命之所以把國王砍了頭,根本上就是國王的權力凌駕法律,總是侵犯資產階級的利益,由此才誕生了那句流行了很多年的話——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這其實也是商業、貨幣能夠正常運轉的前提。    當然了,人類社會一直在變革過程中,這句話對不對也他娘的成問題了。    朱厚照用心良苦,不斷的給這幫人普及‘經濟規律’四個字,就是想告訴他們,金融貨幣問題的重要性。    但光告訴還沒用。    還是需要一定的約束。    姜雍的話大概是有些驚到了他們,繼王瓊之后,張璁也表示贊同,“若真有這樣嚴重的后果,微臣也以為應當想辦法,由朝廷控制白銀的數量?!?/br>    “不錯?!鳖櫲藘x點頭,“是不是可以由朝廷統一公布一種錢幣,這種錢幣的多與少就在朝廷手中,外人不能插手?!?/br>    朱厚照就在這里等著他們呢,“當年的大明寶鈔不就是如此么?可后來也很快被民間棄用。若是咱們現在發行新錢,老百姓不認,只當是另一種鈔,這要怎么辦?”    眾人都不好講話。    大明寶鈔是朱元璋發行的,寶鈔的貶值是由于濫發,這個原因他們還是能想得明白的,當年永樂皇帝就沒少發,可這些都是這二老做的,你叫后世人怎么說?    朱厚照可以隨意一些,他們卻不能。    大明寶鈔也真是個令人無語的東西,這是朝廷發的錢啊。    可是卻有很多根本講不通的規定。    比如朝廷規定,金銀可以兌換寶鈔,但是你手里的寶鈔卻不能夠換回金銀。    朝廷用寶鈔給官員發俸祿,給士兵發軍餉,但是老百姓給朝廷交稅,卻不能夠用寶鈔抵錢,或者只給你少量的比例。    這是干什么?    自己發的錢,自己不承認?    實際上,明朝初年因為銅錢鑄造的成本太高,發行紙幣本來是個不錯的辦法,也在一段時間起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