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74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既然方向已定,那就開始排兵布陣了。    不過在此之前,張經提出一個問題,他皺著眉頭說:“大帥,是不是一定要先告知蘇萊曼二世?”    “張侍郎此話何意?”    “若是他那邊有叛軍的細作呢?”    朱鳳是出于習慣性的思考,畢竟他長期在這里,有什么事情大部分都是和呂宋國主互通有無的。    “張侍郎的意思是……”    “我軍出兵,是為保護大明百姓,這和蘇萊曼二世并無牽扯。此外,我軍強而叛軍弱,此次出兵并不需要蘇萊曼二世從旁協助,而且反倒是省了對他幫倒忙的擔憂。再有,陛下曾說過,蘇萊曼二世有防備上國的心思……”    朱鳳懂了。    就是不打招呼,神兵天降一般的消滅掉叛軍。    如此一來也能夠震懾蘇萊曼二世。    明面上是幫他,但從此之后他就得擔心,若是他不老實,明軍會不會也給他來這么一遭?    載垚在旁聽了心中贊了幾句,這張經升官也是比較快的那一類了,看來也的確有幾分獨到的見解。    按照他的想法,這場仗打下來,一石二鳥,石塘港就能安生不少了。    朱鳳緊鎖眉頭,思量了一下說:“這樣似乎也不錯?!?/br>    其實就是強勢了一些。    哪有不和國主打個商量,就直接出兵?    但這次皇帝派來的張經、鄭布這些人那都是急著建功立業的主。    鄭布提督海軍,好幾年沒戰功了,畢竟沒對手啊。    張經呢?正德十二年及第,短短八年,皇帝提他當兵部侍郎,這種速度實在嚇人,他必須得立個大功,否則在朝堂上是難以立足的。    至于蘇萊曼二世,誰還顧得上他?    第八百四十一章 宗藩改制    所謂的石塘港其實就是巴石河口兩岸的一片三角地帶,其規模大約是中原一個鎮的大小,街道四五條,建筑幾百幢,都是圍繞著港口而造。    到目前為止,連一個像樣的城墻都是沒有的。    因為最初也沒有考慮過打仗的問題,且呂宋是屬國,屬國的百姓和大明的百姓都在這片區域聚居。    再有,大明人都心知肚明,這才哪兒到哪兒,總不能就筑個這么小的城吧?    從這里開始,若是乘船沿著巴石河向里,不到兩個時辰的功夫,其實就是一片密林野外了。    尤其是在這種熱帶的海島之上,在人類沒有獲得大機器以前,外面都是樹木的天下。    本地的土著部落則在靠近水源的平地上生活,也形成了大大小小的村落,沿著貝湖,似這樣的部落就有幾十個。    這里沒有官道,交通不便。    規模巨大的騎兵不用想了,不可能遠渡重洋,可即便是步卒,大明最先進的火炮仍然重達上千斤,以這種道路條件來運,實在是太慢了。    最終明軍幾個將領一商議,還是選擇乘船直插貝湖。    這樣可以利用好戰船上的艦炮。    艦炮先將近岸部落全部轟一遍,地面部隊隨后插進,打掃戰場,若是還有口湯,那就各憑本事喝了吧。    簡單的說,就是水陸并進。    考慮到皇子的安全,朱鳳讓載垚上艦,沿巴石河而上。    大明的寶船比這破島上最大的建筑還大,當地土著也沒有什么火器,憑他們手中的長矛大刀就是站在岸邊給他投,也投不到船上來。    所以完全就是明軍船艦對著他們一頓亂轟。    “千里鏡!”    載垚伸出手。    初入戰場,他還是很興奮,把這鏡子套在眼睛上細細觀察。    突然,他的視野里多出兩個光著膀子在密林中奔跑的人,“那是當地人的服飾嗎?怎么如此奇怪?”    “有人嗎?”    張經隨即也舉起千里鏡。    “按照成國公所說,著棕色服裝、露兩條胳膊的便是叛軍,看他們的樣子應當是出來打探消息的?!?/br>    “本來這大的一艘戰船想藏也藏不住?!?/br>    之后不久,他們順著先前的情報,以及對現場的判斷確定了一處叛軍部落。    沒別的,開炮。    轟轟轟的幾聲下來,密林中飛出上百只鳥獸。    長手打短手,沒什么戰術與戰策,僅是憑著武器就完全壓制敵人。    但凡是經歷過這種場景的人,誰還敢懷疑火器的重要?    載垚欣喜之下,道:“還是父皇有先見,想方設法的提高火銃和火炮的性能,仗這樣打,怕是歷朝歷代的第一次了?!?/br>    “是啊,而且這也是中原人第一次打到這么遠的地方!”    “這面湖不錯,捕魚賞景、訓練水兵都是個好的所在,他們不知道用好,那就讓給咱們!”    陸地上的部隊則是成國公朱鳳親自帶領。    最終是的確沒和蘇萊曼二世通氣,明軍自己找個清凈的凌晨突然對叛軍發難。    至于石塘港內,也一下子炸了開來,這里的叛亂已經有些日子了,老百姓們也一直在猜,官軍究竟準備如何應對。    等到突然得知消息,自然是個個震驚。    現在明軍也貫徹了朱厚照所說的宣傳戰的重要性,大兵出動之時,在在總督府門前也高高掛起了一條橫幅:叛賊阿貝,傷我百姓,大明呂宋駐軍奉旨討還!    店鋪的掌柜,走遍四方的商旅……大明人一見此景就明白了:明軍這是護衛他們來了!    而南洋其他國家的人看到則要嘆息一聲:明人有自己的士兵保護,他們就只能自己多多小心了?    因為已經進入軍事行動狀態,    所以石塘港內也加強了巡邏,一隊一隊的士兵騎馬在街道上轉悠,正德二十年了,最年輕的士兵長大到成年,經歷中都少不了‘漢民族’的這種教育。    哪些是本族,哪些是外族,那對待起來可是完全不一樣。    ……    ……    熱河,避暑行宮。    皇帝在柳樹蔭下,召集自己的大臣議事。    先前在馬車上談到的宗室問題又被重新拿了出來。    朱厚照聽來聽去,基本上臣子們的想法也都了解了。    到現在這個階段,他出手拿掉一些部分宗室的特權和利益,對于整個國家是不會影響什么的。    最大的影響,其實是面子上不好看。    先前那個誰說的很對,民間百姓之家也不會輕易趕走自己的族人,皇家來這樣做……實在不好。    再有就是皇帝本身也會背上惡名。    不過朱厚照不在乎這些。    他神色平靜的與自己這一眾閣老和臣子交代,“都察院御史樓天英的奏疏,朕以為是有些道理的。唐太宗也曾說,不可勞百姓以養天子宗族。朕當然明白親親之道是要顧的,也明白這些都是太祖血胤,不過朕相信就算是太祖皇帝在世,看到現今這樣大的宗室規模,也會對百姓心生不忍。    先前朕清查天下田畝,就是為了減一減百姓身上的擔子。這次也是一樣。我們老朱家啊,人實在是太多了。哪怕是你們這些最聰明的大才,也認不全皇室中人吧?不要說你們,周王府下,周王自己都記不清有多少人。有的,能生出一百多個兒子,總不至于朕要封他一百多個王爺吧?這樣下去遲早有一天,天下百姓會恨死我們老朱家。這難道是太祖皇帝愿意看到的?”    諸臣都低頭默默聽著。    其實張璁最早拿出來說的時候,朝堂上的反對聲音就只是稀稀拉拉的。    因為多年過來,人們已經看明白,天子就是‘聽’張璁的。    現在張璁的位置很穩,這個時候跳出來太過激烈的反對,那皇上可能不把你怎么樣。    但事后,張璁一定會找機會報復你。    所以說要留得有用之身,以待佳時。    尤其像是姜雍等載垨的支持者都是這樣想的,宗室之事雖大,但他們心中還有更大的事,不能在這個時候陷入太深。    當然還有一點也很重要。    皇帝自己都不在乎身后之名,要給戶部的國庫省銀子。    當大臣的還攔著干什么?    尤其各地的藩王多有不法,老百姓本身也怨聲載道。    “皇上圣明?!睆堣牧艘痪漶R匹,然后說:“臣等幾人也在討論過,為大明江山計,宗藩俸祿之事宜早不宜遲,不若就趁此機會將這事做了。臣以為,主要的措施可有兩條,第一,便是將原先‘六世以下皆授奉國中尉,不再降爵’給取消?!?/br>    其實大明朝的宗室也是有降等襲爵這樣的制度的,只不過是部分,也就是“一子承襲,余子降等”。    皇子呢,是親王。    親王嫡子是親王,其余的是郡王。    后面孫子是鎮國將軍、輔國將軍……六世以后,皆為奉國中尉。    也就是說你就是血緣關系再遠,但只要族譜里查得到你,你就是封國中尉的爵位,每年領俸祿200石。    在朱厚照給那幫官員加俸以前,一個五品官的年俸差不多就是200石。    不止如此,因為出了朱棣造反這檔子事,老朱家是什么都不讓這群‘天龍人’干的。    然而200石正經吃可能還夠,可算起錢來確實也不多。    可是朝廷規定啥都不許干,要想掙錢,有個最容易得法子——生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