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69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她與弘治皇帝所生的孩子,夭折的夭折,早亡的早亡,還好有個好兒子,給了她無限的依靠。 古時女子在家從父、從夫、從子, 歷史上正德皇帝去世以后,張太后在嘉靖朝的處境就不算很好。 朱厚照帶著張太后在殿內閑走,轉頭又讓夏皇后和賢妃離開了此處,他是有事情說的。 “娘不冷,你擔子重,要注意龍體才是?!?/br> “嗯?!敝旌裾障肓讼?,還是開了口,“娘,兒子有件事……” 張太后奇怪的笑起來,“怎么了?” “本來不想叨擾娘,不過茲事體大。兒子也是最近知道的……是寧王,叔祖那邊,錦衣衛探子回報,叔祖處心積慮,籌備多年,暗中聯絡江西大盜和江南在逃士紳,眼下已是在舉兵反叛的關口了?!?/br> 張太后胳膊抖了一下,眉頭豎起,“什么?!這事可……可開不得玩笑啊?!?/br> “兒子豈是不知輕重的人?這類事,總歸是朱家的丑事。而且先是安逆,再是叔祖……兒子有時在想,將來有日都不知如何和爹交代?!?/br> “你何需自責?!”一個母親開始護犢起來,“他一個藩王造反,便是不顧忠義的叛賊,枉你還稱他一句叔祖!做出這等逆事,你問他還有臉當朱家的子孫么?!” “娘親也不必生氣,就算是尋常百姓之家,也不是所有子孫都賢良孝順的。只是事發之前,兒子想先和娘親說清楚,免得謠言紛紛。從錦衣衛的最新探報來看,想必這個節骨眼,寧王已經舉旗了?!?/br> 說起來朱厚照也是考慮再三,才來慈寧宮。 安化王和寧王還不太一樣,寧王本身與燕王有些淵源,而且朱宸濠這是一路直系繼承下來的。 歷史上,寧藩也不是在正德年間全部除盡的,事后其實也延宕了幾十年。 血脈決定了皇位的天然合法性,任何人都無法替代,哪怕他是個智障,都可以在龍椅上坐著。但享受著它的好,也要面對它帶來的約束。 血親宗藩,不是那么容易殺的。 但他又不想滴滴答答、不干不凈的。 還有,一個皇帝……總是經歷藩王造反,真的不是什么好事,至少丟人啊。 如果是朱高煦那種,便也罷了。人人都知道,那是他自己莫名其妙。 可安化王和寧王并非是如此。一般人會想,若非皇帝真的做了什么不知好歹的事,否則怎么會自家人紛紛要反你? 大體也是想到這一層,張太后怒甩衣袖,“混賬東西!自先皇而至你,待其不可謂不厚,沒曾想卻是個恩將仇報的白眼狼??!” “這件事,還想請娘替兒子拿個準數。畢竟,這是國事,也是家事?!?/br> 這是客氣話,張太后道:“當娘親的最是了解兒子,你一向有主見,何必要娘替你拿主意。你是考慮到此人姓朱,乃太祖血胤,是也不是?” 朱厚照并不否認,“知子莫若母?!?/br> 畢竟當年宣宗皇帝要殺漢王朱高煦,也是經歷了一波反對的。 張太后蹙眉想了想,“再大的不滿,也不能造你的反,更別提咱們家并未對不起他!” 額……這么說其實也不那么準確,寧王是被燕王坑了一手的,不過她婦道人家就看眼前,也無所謂了。 “他若真是反叛,將其押來京師,本宮命人問他話?!?/br> “好?!?/br> 張太后又擔心的問:“對了,此事……應當無礙吧?” “這一點不比擔心,雖說有些突然,不過兒子不至于被他算計進去?!敝旌裾章宰靼矒?,“兒子已經緊急調了靖虜侯周尚文5萬石軍糧,軍需充足,必定不會有事?!?/br> 明朝一石大約是150斤,5萬石糧食就是750萬斤。 一個成年的士兵,算體力消耗很大的那種,一天大約要消耗6斤的糧食,三萬人就是18萬斤一天。 這樣的話,就可以敞開吃大概40天。 不算很多,不過當初也不是要囤個三五年的糧食,難道平亂還要打很久么。 運起來也不是很難,一艘漕糧船的標準載運在一千石,當然也有兩千石的,不過這次兵部是統一調配糧船。 而50艘的船隊行于運河之上,那場景也是極震撼的了。 更不會有什么水匪動心思去搶。 至于軍餉,原本朱厚照是想著浙江那邊簡單調配一下,三十萬兩的銀子還是沒什么問題的。 但是,他自己是沒往那方面想——可實際上劉瑾在江南抄家都抄了二百多萬兩了。 這還是現銀,不算古玩字畫什么的。 因而倒也不用麻煩旁人。 至于戰馬、刀具、炮火,后兩者都不缺,甲級衛本身自己就裝配,而戰馬……周尚文這次主要率領的還是精銳步卒。 騎兵在水網地帶難以發揮效用,那不像華北平原,兩萬人沖起來是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朱厚照這邊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而特意來慈寧宮也是為今后做些準備,張太后到底還是大明的皇太后,是皇帝的親娘,涉及到一部分家事,到時有她的懿旨和態度,他就可以更加‘肆無忌憚’。 從慈寧宮出去以后,過坤寧宮而至東六宮,后宮諸妃的姹紫嫣紅也能盡收眼底。 常常不能見君的沈淑妃妝容反而‘多了幾分隨意’,臉頰兩邊落下的絲絲碎發更生出一種嫵媚姿態。 賢貴妃則依舊端莊,如大家閨秀,令人不可褻瀆。 本在眾女之間賞心悅目著,尤址從外面腳步極快的進來,說:“陛下!” 國家就那么點大事,朱厚照已然心中有數,他招手,“拿來?!?/br> 展開之后草草看了一眼,心中并無意外,朝廷一副要查他的架勢嚇到了寧王,原本在正德十四年造反的他,在今年就動手了。 “你們繼續聊,有點小事,朕去去就來?!迸R走之前還刮了一下沈淑妃嬌嫩的鼻頭。 路上。 朱厚照開始下旨,“這是最快的錦衣衛密信,內閣可能并不知曉。你先將人宣進宮?!?/br> “是,奴婢遵旨?!?/br> “等等?!?/br> 朱厚照略作考量,此次江南士紳多有違逆朝廷之舉,眼下更和反王合流,這不僅是造反了,更是對朝廷天下清田令的挑戰。 因而他心中忽然有個大膽的想法。 不過,他不是做事很隨意的人,這是國策,不是兒戲,便又覺得還是再多一分思考,“沒事,你先去?!?/br> 而他自己到了乾清宮以后則來回踱步自忖。 他在想,如果這是朱元璋或朱棣,他們會怎么做。 大約有半個時辰,諸臣才陸陸續續進得宮來。 最后到的仍然是王華。 人到齊以后,朱厚照雙手微微捏拳,“眾愛卿,寧王反叛,朕欲親率大軍剿之!” 因為知道他們會反對,所以朱厚照自己就將話說在前頭,“若只是寧藩一人,朕不必親至,但江南士紳與寧藩合流,動搖的是各地官員對天下清田令的信心,因而朕此次不僅要剿寧藩,更是剿叛朝廷而去的劣跡士紳??!想朕連番圣旨,竟是逼出個擁寧王而反,若不將此賊心剿滅個干干凈凈,朕還當個鳥得皇帝!” 第七百九十三章 楊廷和,革職收押。 古時候大軍出動,不是今天下令,明天整軍,后天出發的節奏,實際上糧草輜重等等東西都需要一段時間的準備。 像是永樂皇帝北征,往往需要提前大半年才能做完這些動作。 所以朱厚照在此時下旨當然顯得急促。 這是一條。 但朱厚照自己有考慮過,藩王造反,那是突然而至,先前肯定不會有所察覺,所以沒有準備才算是正常反應。 其次,收拾一個寧王,并不需要像朱棣北征一樣,率領幾十萬規模的大軍。 他此次出征,只會再帶上三萬人,也就是五到六衛人馬,這個規模還是有辦法的。 不過,天子親征在朝堂之上事屬大事,先前各位臣僚并無心里準備。 從內閣到六部,一眾官員的反對之聲屬于老調重彈,朱厚照并不陌生,他們說起來也極為熟練,總而言之,氣氛開始沉寂起來。 弄得朱厚照只能嘆氣,“朕要親征大漠,你們說大漠無際,兇險萬分,但這內地江西總不至于有什么危險吧?” 楊廷和則說:“內地確不如大漠兇險,不過江南恰巧有靖虜侯駐扎,調他平叛才是上上之策,更無需陛下勞師遠征,徒耗國力?!?/br> “楊閣老的意思,朕這是瞎折騰?!?/br> “老臣不敢?!?/br> “有什么敢不敢的,你們怕都是這么想的吧?”朱厚照不輕不重的嘀咕了一聲,大臣們也在相當程度上默認了此事。 “但朕說了,此次之所以親征更多是為了天下清田令。要讓天下看到朝廷的決心,朕的決心。而且江南一眾在逃的士紳,說起來都是書香世家,忠烈之后,結果呢,朝廷稍征其稅,便要勾結反王,煽動叛亂,令人惱火! 如此說來,這些士紳之家反倒是朕摸不得的老虎屁股,是該朕供著他們,該朕與他們一道欺壓天下的百姓了!豈不聞太祖皇帝曾言,大明,只有天子當國!除了天下百姓欺辱不得,朕就不相信還有誰得罪不了!就算它是老虎的屁股,朕也要摸一摸!否則,這與唐末之時的藩鎮割據又有何異?你們又當朕是什么軟弱可欺之君?” 這次若是軟了下去,不敢動了,以后哪個皇帝還有本事動它?這些利益集團還真就成了割據一方的勢力,到時候朝廷與它的關系是利益交換,而不是相互隸屬。 這已經涉及到皇權的根本了。 朱元璋以前一直是皇帝坐朝,宰相治國,繼而延伸出天子與士大夫共天下,皇權與相權相互節制,這是君臣間的共識。 但朱元璋什么都不管一腳踩碎了宰相制,其用意明晃晃的擺在世人面前:皇權之前,皆為塵土。 朱厚照將此行用意層次提升,不過這并不足以說服朝臣。 實際上他本來也不準備說服他們,這群老古板,想要說服他們可不容易。 臣子們自然還要再說上些什么,但天子的旨意還是照常下達,畢竟兵權還沒有人敢染指。 他們說歸他們說,自己做歸自己做。 第二天內閣開始不斷收到圣旨,其中大多不是給他們的。 首先是調兵,天子下令,調騰驤左右衛、武驤左右衛、金吾左右衛,共六衛三萬余兵馬出征,這些都是皇帝直屬親衛,也可以稱之為禁軍,平常是要輪流負責駐防皇城的。 其中騰驤四衛是絕對的核心衛,金吾左右衛則是乙級衛所。 這些衛所將官自指揮使而下,包括千戶、百戶等大多出自軍學院,剩余的則出身勛貴世襲之家。 比如周尚文有三個兒子,他的小兒子有些不知好歹,一個虛銜打發了就是,但大兒子和二兒子還算能用,于是便蔭了千戶官,在軍中當值。 守衛紫禁城這種重地的兵馬,忠心和能力有時候是要平衡的。不能光看戰力,如果不忠心,戰力越強,收拾的可能是皇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