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64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所以朱厚照自己知道,當時他下令打吐魯番汗國的時候,國庫存銀超過八百萬兩,即便給他揮霍掉一些,花到正德十年末,國庫仍有超過五百萬兩的存銀。 糧食那不必講,京通倉早就漫出糧食來了。 說起來,似乎銀錢不缺了,但那是因為皇帝朱厚照,幾百萬存著看似很多,可要是碰個昏君,過個生日、修個宮殿什么的,很輕易的就折騰完了。 這樣的事在歷史上本來見得也不少。 迄今為止,朱厚照都不怎么舍得花錢修繕宮里的什么房子,差不多倒不了就行。 賬目點完,戶部尚書何鑒都難得露出笑顏,不過今年皇帝打了兩場仗,還是讓他有些害怕,于是忍不住提醒,“陛下,大明今日來之不易,國家雖有余財,但若是尤儉轉奢,那消耗起來也是蠻快的?!?/br> 朱厚照忍不住嘖嘴,“除去每年固定的一千余萬兩,今年的這些歲入讓你平穩花到年末,國庫存銀非得超過一千萬兩不可,你守著這財做什么?” 何鑒一聽這可不對,“寬裕日子才剛剛過上,要是都花完,老臣心疼??!” “你們瞧他比朕還摳?!?/br> 王鏊和楊廷和都笑了起來。 王鏊又道:“何尚書說的是正理,留有余財,可以撐過年景不好的時候?!?/br> “朕知道,花錢要有節制,不過朕早就說過,治國理政的根本是要百業興旺,百姓富足,朝廷留在手中的存銀過多,并沒有太大的意義,就算防備年景不好,也不需那么多?!?/br> 他們還想要再開口。 朱厚照馬上就講,“朕知道三位愛卿擔心的是什么,朕可以在這里和三位約法三章,第一,大興土木的事咱們君臣不干。朕既不信佛,也不信道,哪怕真的腦袋昏了,要建什么道觀廟宇、弘大宮殿,你們拼了命攔著朕就是。 第二,消耗錢財極多的禮儀盛會,一律不辦,哪怕是朕,也盡量減省些。第三……” 何鑒言道:“陛下,朝廷在正德十年已經連用了兩次兵了。這第三……” “不成,葉爾羌拒絕大明招降,這事朝野都知道,難道就任由他們胡來?”朱厚照連連擺手,“這第三點,朕不花銀子去尋找奇珍異寶、仙人仙藥。長生不老沒什么意思,人活一世,不在長度,而在厚度?!?/br> “吾皇圣明!” “既然說朕圣明,那么這事便這么定了,國家的錢,朕不會浪費,你們呢,不必心疼?!敝旌裾宅F在是闊了,“周尚文已經聽旨回京了,估摸著最多一個月就能到,朕想著大明是時候要議一議周遭的安全形勢了。正德十年事發突然,這兩場仗都不是我們要的,但都打了,朕相信能打的贏,但長此以往過于被動?!?/br> 臣子們能理解皇帝的這份心思,被動應對從來不是他的風格。 朱厚照挑著眉,“朕在這個年紀,治理國家到這樣的國力,再怎么以窮兵黷武為忌,也還是要做出一番成就的。否則僅有文治,沒有武功,就是你們這些大臣誤了朕?!?/br> 這話給三人聽傻了,怎么還把帽子扣到他們頭上。 好在朱厚照也不是認真的,像是在開玩笑,他還是頗有豪情的說:“朕要打下超過太祖太宗時的疆土,打得正德之后一百年國家再無邊患?!?/br> 第七百二十七章 首揆難當 周尚文還未回京,京中人就已經在議論他了。 當今天子看重盛世之名,對于取得大勝的將軍分外榮寵,當初禮部尚書王華阻止了天子將周尚文列入《名將傳》,但卻因此獎賞了周尚文的三個兒子。 長子周君佐、次子周君佑、三子周君仁。 他們都蔭有錦衣衛千戶的榮銜,靖虜侯府也成為正德一朝上升最快的勛貴,實力和名望都直追平海伯府。 另外一邊,正德十一年的大朝會在即,各地官員如往常一般奉旨入京。 這日官場上傳出個有趣的話來,天子有言若是正德一朝僅有文治,而無武功,那便是大臣誤了皇帝。 “皇上此番召靖虜侯回京,想必是不會讓其回京閑住?!?/br> “可去年連打兩場仗,盡管如今國力正強,也不能這樣啊?!?/br> 正德皇帝偏向武臣,這幾乎已經是人人都知道的秘密。文臣哪怕如楊一清這樣的,一旦稍有不從,也是趕到西北苦寒之地。 三五小官一方面心中不服,一方面又妒忌周氏紅得發燙,且他們深信,這樣下去這些武臣簇擁著皇帝窮兵黷武,最終還是于國不利。 “……王濟之接過首揆以后,毫無氣節,聽說每次勸說皇上,要么三兩句被否定,要么根本不搭理他,這樣下去今年少不得又得動起兵戈?!?/br> 在這閑聊的幾人都是光祿寺、太常寺當中不怎么受皇帝重視的小官,不過為首糾結起他們的人則是有些私心。 其人名為邊全來,是光祿寺丞,從六品的官。 光祿寺平常負責朝廷的祭祀、朝會、大宴等等諸多事務,不管它以前是什么角色,在朱厚照這里肯定是比較邊緣性的人物。 朱厚照哪怕是不喜歡某個人,只要覺得他仍有些能力,就不會讓他去光祿寺。 這個邊全來呢,與靖虜侯府的三公子周君仁有仇,放在國家大事、民族未來這些面前,他們的仇怨不值一提,僅僅是周君仁搶了邊全來的表妹,同時也是他的意中人為妾罷了,不過對于邊全來這個個體來說,這是天大的事。 所以他考科舉、當官員,想著就是有朝一日能報得此仇。 然而周府越發做大,讓他難以下手,也只能使些陰險的法子,同時也認識了幾個對周尚文不滿的,算是同道中人了。 于是邊全來一邊攛掇著他們,繼續在背后揭人之短,一邊暗地里搜集周君仁的罪狀,準備給他來個一擊致命。 當然這是他的私仇。 實際上,能放上臺面的則是另外的話,他說:“……一將功成萬骨枯,皇上果決堅毅,再加上楊應寧遠走新疆,王濟之難堪大用,這個時候想要讓圣上回心轉意,滿朝上下無一人可以做到。既然如此,只能將注意力放到靖虜侯周尚文身上?!?/br> 邊全來左右兩手各有一人,都是剛蓄的胡須,顯得很年輕。 年輕而躁動,他們很希望出人頭地,卻總是求而不得。 “靖虜侯嗎?他是皇上跟前兒紅人?!?/br> 邊全來添油加醋的說:“西北一戰,轉眼之間一國便在其手上覆滅,此人手握重兵,僅精銳騎兵就有近三萬余。面對這等驕兵悍將,皇上乃一代圣明之君,又怎么會心無顧忌?” 邊上的人聽了眼睛一亮,“這么說來,圣意……在此?” “當然在此?!?/br> “卻不知從何入手???” “豈不聞皇上下了天下清田令?皇上是仁厚之君不錯,可仁厚之君也有逆鱗!” “即便如此,以這樣的罪名要想扳倒靖虜侯也不可能?!?/br> 邊全來繼續勸說,“先不要怕,現在還是大朝會啊,天下官員皆在此處。我等狀告的也是事實,總不見得與皇上說兩句實話也會丟了性命吧?正德朝可不是jian佞當道的昏暗之時?!?/br> 這也有些誘惑人。 面對強大的周府,仗義敢言,這份名聲一下子就賺足了。 …… …… 乾清宮。 朱厚照其實有些察覺,或許是大朝會要到的原因吧,他印象中,過了年以后的朝堂稍微有些亂象。 各種人在上各種各樣的折子,看得他眼花繚亂。 但以往的大朝會也并不會如此。 看著皇帝的臉色越擺越難看,尤址有些心慌,“陛下,要不要奴婢命人泡杯新茶?” “不必?!敝旌裾站o抿著嘴唇。 他用筆抵著腦袋細想,應當是楊一清離開的原因。 王鏊雖然也是首揆,但他一向獨善其身,對于百官幾乎沒什么像樣的約束力,甚至于彈劾他的都有十來份。 明朝的官僚體系就是這樣的,言官被賦予了太大的‘開火權’,什么人都能上奏說一通。 楊一清在的時候,他雖不是權傾朝野,但當了那么多年的首揆,一般人的要得罪他,還是要考慮考慮的。 他有一萬種辦法在你反對他之后收拾你。 畢竟朱厚照不會管得那么細,也管不了,否則就得像朱元璋那樣一天閱八百份奏疏。 而且雖然讓渡了部分權力,但朱厚照只要抓住楊一清這個頭頭,下面的人他其實也就約束住了。 現在王鏊不一樣,他當這個首揆,朱厚照作為皇帝連個抓手都沒有,因為不知道誰得背后有誰、目的是什么。 現在滿朝上下那叫一個百花齊放。 這種野心肆虐的地方,如果沒一個強力的人管著,就是牛鬼蛇神全都出窩。 大概是看不下去了,他將內閣召致乾清宮,內閣三人,包括張璁。 人到了以后,他把三摞奏疏都堆到他們面前,“這些都是你們票擬過的,也都是彈劾你們的,怎么都叫朕圣裁?同樣的事情不同的人能說出不同的觀點來,朕怎么圣裁?” 王鏊道:“老臣明白,但同僚之中有彈劾之章,本人都應避嫌,唯有請圣上明斷?!?/br> 朱厚照直翻眼皮子。 以往楊一清就會強硬一些,他會為自己明辯,某某某說得根本與事實不符,搞不好還要折騰一下上奏的人。 這樣雖然會犧牲一些名聲,但是管用。 朱厚照也不會完全被楊一清欺騙,他也不敢。 而王鏊是要當個圣潔君子了,別人說什么,他自己避嫌請皇帝斷。 為了展現自己的寬宏大量,他至今也沒去怪罪過誰,一副身正不怕影子斜的君子之態。 這樣雖然感覺更帥一些,但是不管用。 彈劾他的人反而更多。 誰叫你在這個位置上。 甚至朱厚照有理由懷疑,背后就有楊廷和在搞鬼。 “你說的是很對,但是這類奏疏近來多了兩成有余。朕的時間也不是花不完的,天天看這幫人吵架?”朱厚照算是明說了,“想想辦法?!?/br> 王鏊領了旨,但其實心中為難,這能想啥辦法。 “還有,靖虜侯府三公子確實有強搶民女、奪人田地之事嗎?你們的票擬還是交部詳查?” 朱厚照真是不知道說什么好,現在這類奏疏數量增多了,如果一個個都去詳查,那怎么查得過來? 有的時候彈劾人的奏疏是有正事,有的時候僅僅是政治爭斗而已。 而且如何處置,并非是根據事實、也不是完全按照正確、錯誤來分,而要看政治形勢。又不是十幾歲的娃娃看電視劇,哪里那么多的正義邪惡? 符合我的就是正義,反對我的就是邪惡! 王鏊又上稟,“臣等都知道,陛下最是厭惡官僚子弟欺壓百姓,侵奪民田,不知這樣票擬又何錯漏之處?” 他這話問得朱厚照還不知道怎么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