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51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邊貢沒甚意見,“值!當然是值!天賜兄,那醉仙樓就在隔壁那條街,好些人都去看過了,我看吶,再這樣下去是該有人在那里留書了?!?/br> 留書干什么? 自然是稱頌當今天子的正義之舉! “是該留書,以為后人樹立榜樣!使我大明再不受宦官之禍?!崩顗絷柋旧硪彩浅錾砥矫竦奈娜?,他早已對當今皇帝推崇不已,故而感慨說:“廷實兄,其實你仔細想來,古往今來能做得與陛下類似的又有幾人?天子大德,社稷之大福啊?!?/br> “不錯!”邊貢說著說著卻開始憤怒,“便是有如此天子,竟還有安逆那樣的不肖子孫,還要起兵反叛!” “那真是笑話!”李夢陽握拳。 旁的他不管,這樣有大德的天子還能換?那還得了。 據說還有檄文。 李夢陽真是不能理解,他原本不是逢迎之人,不過進了京,聽說這樣的事情,作為心懷正氣的文人,他當然憤怒。 文人憤怒,筆就是他的武器。 李夢陽心中有些澎湃,不管怎么樣他覺得自己也該寫上幾句,為天子在士人和百姓之間正名。 殺了一個安化王,不代表天子不顧骨rou之親。 天下藩王、外戚壞到透的不知道多少,多殺幾個又如何? 雄文一出,若能為天子賞識,說不準還能入宮面圣。 李夢陽越想越覺得手癢,“廷實兄,那么就約定三日后?” “好!三日后,想必天賜兄必有好文章問世!” 第五百五十九章 己巳六子書 自古以來,盛世一旦開啟則必定文盛。 所謂國大民驕,國力強盛,老百姓驕傲,文人則更加狂得沒譜。 即便是現代也是如此。譬如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日本人在輝煌歲月里忽然寫出一本書叫《日本可以說不》的書。 實際上他能說個錘子不,全國上下都是別人的軍事基地。 但國力一強盛,文人就是有自信。 這是規律。 朱厚照登基以來的成績非常顯著,貫穿弘治年間始終的韃靼邊患被一舉清除,且大明騎兵重現天下,國庫開始有存銀,歲入錢糧開始增長。 盡管在微觀上看,大明仍然問題多多,但在宏觀上已經有人開始稱其為中興。 幾年以來,各類文人士子、鄉間野賢都越來越多的稱頌那近到已能摸得著的盛世。 京中似太常寺丞這種微末小官,因為執掌祭祀禮儀,所以很少能獲得朱厚照重視,如今的正德皇帝對于祭祀禮儀是完全的‘擺爛’,該怎么做,查閱前朝實錄,如果沒有成例可以參照,那么禮部拿出個意見,他只需同意就行了。 嘉靖皇帝爭禮,是他從大禮議事件為起點,通過這種方式去爭奪皇權。 朱厚照早就已經完成了制高點占據,而且他是弘治皇帝嫡子、唯一的兒子,要想在禮儀這方面做功夫來挑戰他的權力合法性,那得把孔子的棺材板掀開才行。 但太常寺丞沒有多少事務,剛過三十正值盛年邊貢也不甘于整日無所事事,他是‘前七子’之一,當官當不出眉目,自然就要在自己擅長的文壇上闖蕩。 前七子之中,除了李夢陽和王廷相。還有四人。分別為: 何景明,他現任中書舍人,這個官職在明代時地位已經大大下降,品級為從七品,可以認為是內閣書辦,就是詔、冊、制、誥等官方文書的抄錄員。但何景明在文壇上地位不低,與李夢陽齊稱文壇領袖。之所以文才高而官位不高,還是那個文人的老毛?。荷怨⒅?。 徐楨卿,他是“前七子”中除李、何外文學成就最大的。但因為相貌丑陋,不入翰林,改授大理左寺副。屬于協助寺正辦理案件人員,從六品。 康海,弘治十五年狀元,現任翰林修撰,熬著呢。 王九思,這個人有點意思,是劉瑾的陜西同鄉,劉瑾后來招攬他,他推辭不受,現在就當個國子監博士,分管國子監教學。 前七子除了王廷相,其他六人都在京師,名氣很大,同樣的,當起官來也真是‘難兄難弟’。 既然如此,那么就只能相互安慰了,現在李夢陽這個領軍人物回京,又有邊貢親自安排主持,一場‘己巳六子書’的文會便轟轟烈烈的開始了。 所謂己巳,對應的是天干地支中的正德四年。 六子,自然就是他們六人。 原來的前七子變為六子——還是文人心思作祟,畢竟王廷相現在已經不可同日而語,他們六人相聚,那可不是為了為‘前七子’正名,以此來和王廷相扯上關系的。 如此一來,正德四年的這個秋末,京師里忽然熱鬧起來。 畢竟這六人聚集,雖說不是顯赫朝官,但都帶著官身。 不當官的百姓,羨慕他們的身份;當了官又沒當大官的人呢,仰慕他們的才名,甚至還有一些名家子弟也要湊一湊熱鬧,刷個存在感。 …… …… “一個李夢陽,就能讓京師眾多文人才子趨之若鶩,這么看起來,以往朕還是小瞧了他們?” 朱厚照是從王芷的口中得知這個己巳六子書。 而王芷則是被邀請到天上人間這處御園之中的。 隔段時間,皇帝能聽聽京里發生的大事,其實也是一種消遣。 王芷雖是女子,也有才情,平日里練得一手好字,對于這種文會也是比較歡迎的。 “非是陛下小瞧,與天子相比,他們六人合在一起也不及陛下萬一?!?/br> “那不一樣?!敝旌裾毡持?,悠哉悠哉的在花園里走,“術業有專攻,朕可寫不出《秋望》這樣的詩詞?!?/br> “陛下也知李夢陽詩詞?” “聞道朔方多勇略,只今誰是郭汾陽。他這首戰場詩寫的還是可以的?!?/br> 弘治年間,因為韃靼入寇,李夢陽奉旨出使前線,路途之中作此詩。所謂郭汾陽,指的是唐代名將郭子儀,他曾任朔方節度使,以功封汾陽郡王。 所以這句詩便是在呼喚大明的郭子儀。 朱厚照再孤陋寡聞,也還是讀過的。 王芷眼中閃爍著色彩,“聽聞這次,乃是因陛下怒斥劉瑾而起。李夢陽一入京,便振奮于陛下決然拒內侍誘引,由此有那一句:天下有如此有德之君,竟還有寧夏安王反叛之事,誠然為千古笑話?!?/br> 朱厚照臉皮也是厚的,一點兒都不紅,“文人說話就是喜歡夸張。放在千百年間來看,安王反叛不過小事一樁,哪里當得起千古笑話?!?/br> 王芷則用了幾分認真,“當世之人是為陛下鳴不平。芷兒到是覺得,正德之年有君主如此,可文壇之上若無大才可配,那便是讀書人丟臉了?!?/br> 朱厚照哈哈大笑,“罷了,罷了。叫他們說去吧,看看最后能有什么千古文章流傳后世?!?/br> “定然是有的。等到官軍押著安逆進京,陛下正可用此文章以對天下萬民?!?/br> 這某種程度上涉及到政治了。 具體的說就是輿論。 朱厚照淺淺笑了一下,這樁事來得倒也是湊巧。 兩千年封建王朝,從來都是讀書人寫的歷史,老百姓占不得幾句話的。李夢陽這個文壇領袖若真有心攛掇起這樣的事情,其實可以好好利用一番。 目的就是為了宗藩之事。 宗藩之事之所以皇帝難以處理,就是因為它是國事,但也是家事,家國不分,祖制難違,弄得歷代帝王都只能‘隔靴搔癢’,稍有手段的嘉靖皇帝偏偏自己就是藩王出身,所以也下不得死手。 說到底,龍子龍孫就是不一樣的,這本身也是朱厚照作為皇帝合法性的一部分。挑出這些人來隨意打殺,顯得皇帝殘忍嗜親,六親不認。 別的不說,帶有血緣關系的人,你都可以下手如此之重,那么其他那些為你賣命的人也害怕,他們生怕哪一天觸怒了皇帝而殞命。 但朱厚照也知道,歷代文人對于宗藩的危害也是認識很深的,終明一代不知道多少人指出過天下稅賦,宗藩占據一半的危害。 “芷兒今日說的事,的確有幾分意思?!?/br> 皇帝心中有了心思,也漸漸想出手段的雛形,其實……倒不如,也來個正德版的大禮議。 第五百六十章 效仿寧夏,一鼓作氣 朱厚照將目光轉向李夢陽和他的文壇地位,自然是因為寧夏之事已經初見成效。 仇鉞奉旨入京,大抵也就是這幾日間的事情。 在這之前,朱厚照已經知道王廷相和張璁如何處理這寧夏四衛。既然如此,他也不再客氣,十月十六日的午朝之后,他將內閣和六部九卿皆留宮中。 大明朝的衛所,一為邊塞衛所,一為內地衛所,兩者有所區別,比如說邊地三分守城,七分屯種;內地二分守城,八分屯種。 當然,這是大的原則,實際上這個比例還和一個地方的地形是否適于運糧有關,具體劃分起來非常復雜。 但總的來說,時人對此是依邊地、內地來劃分的。 “寧夏清理軍屯,上上下下掉了不少腦袋。此一事,應也在各位愛卿預料之中。不過清理屯田的效用顯而易見,陜西巡撫王廷相和特使張璁都已上奏,寧夏屯田以后,僅其一地每年便可上繳20萬石籽粒。況且,寧夏鎮四衛兵馬軍糧亦可自給,即便稍有不足,所缺之數朝廷也不會太過為難。 如此說來,此番清理寧夏軍屯之利又豈止這20萬石籽粒?從此以后,朝廷省了調糧入寧夏之事,這個賬也要算的。因此,朕以為,清理屯田一可解邊鎮缺糧之苦,二可減朝廷太倉之負,如若甘肅、榆林、大同、宣府、薊州都能如寧夏一般,則朕可無憂,列位愛卿亦可無憂?!?/br> 朝中諸位大臣以楊一清為首,聽聞能有這樣的成效,紛紛欣喜而皇帝進賀。 不過寧夏畢竟只是大明廣大疆域之中一塊小小的地方。 王鏊領頭說道:“陛下御極以來,治軍頗有成效,其中又以周尚文、楊尚義、常大成等最為顯杰。寧夏清屯既有成果,其他各鎮也應跟隨。不過微臣以為此事當遵循先急后緩之道,徐徐圖之,各個擊破。周尚文居甘肅,遠離京師;常大成居遼東,人口不足。故而楊尚義所居薊州可稱合適,薊州扼守京師東北,田畝連片,百姓稠密。清屯以后,既可比寧夏更見成效,也可穩住中樞!” 當初開始對寧夏‘下手’的時候,朝堂上的這些大臣整體上還是同意的,但也有個別人心存疑慮?,F在寧夏終于有了效果,一上來也不是反對,而是明白他要將清屯范圍繼續擴大的意思。 對此,朱厚照還是有些滿意的,盡管他心中的想法并不完全是王鏊說的那樣。 “其他人呢?可有與王先生不同意見的?” 王炳聞言出列,“微臣以為,若論對京師的重要程度,則應以大同、宣府為先,且大同總兵石奉、宣府總兵楊興戰功雖不如平虜伯,但對陛下之忠心耿耿也是天地之所共見?!?/br> 這個王炳。 朱厚照多少知道點,石奉和楊興都在兩年前良鄉一戰中與他相識,過后似乎也就熟悉了。 其他人,如周尚文、楊尚義他們都有特別的‘渠道’,并不怎么稀罕王炳這條路子,但是石奉和楊興并無上述幾人在陛下心中的位置,所以朝中閣老的關系,他們很難拒絕。 倒不是說京官與邊將結交,只是在外為將,你總要朝中有人吧?這是一種必要的相互利用,否則你當什么官,不如回家種紅薯。 朱厚照則不想在此時糾結這個東西,轉而問道:“楊閣老,你以為呢?” 楊一清微微抬頭,“微臣以為兩位閣老之言都有其道理。但朝廷舉策,應示公允,大明能設九邊,便是九邊對大明都重要?!?/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