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410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張瘸子家就到這兒!”    老百姓度過最初的惶恐不安之后已經開始接受天上掉餡兒餅這件事,而這一接受便不是小事,現在是老老少少男男女女全都圍了過來。    而那個叫張瘸子的,也不識字,反正就是在村里老秀才的指點下畫了押,門牙都掉了一顆,指關節粗大一看就是做農活多的,而且臉上的黑皮褶皺極多,不過那也可能是因為笑的,就是笑起來有些不太聰明,    “張瘸子,這下不用賣女兒了!”    “不賣了,不賣了,就伺候這塊地了?!?/br>    ……    到了第二天,顧人儀接到了欽差謝丕一行,他們繼續到這村莊里監督分田事宜。    甫一見面,略作些介紹,顧人儀就滿是憂愁的說,“有一個問題。是當初沒想到的?!?/br>    謝丕與他并肩,問道:“顧府尊請說?!?/br>    顧人儀官帽戴得極正,嘴唇上有一抹黑色的胡須,他為人沒什么架子,似乎也沒那么衛生講究……鞋踩得臟了,衣服也不干凈,但說話、行事倒是迅速,顯得很是干練。    “原先,朝廷只是考慮,老百姓沒有土地,失去了立身之本,生活極為困苦。若有了土地,他們就可以自己種糧,不必再賣兒鬻女。實際上,不是這樣?!?/br>    謝丕三人有些疑惑,“不是這樣?這樣也不能解百姓之苦?”    “能解,但是只是一部分。百姓……比我們想象得更加困苦。田產本就是命根子,不到一定地步,百姓不會輕易轉手,而淪落為無地之農的百姓,畢竟是很困苦了,所以他們中不少人還有欠債?!?/br>    三人聽了心里都一咯噔。    “如果是這樣,他們拿了田,賣了錢,一夜之間又變成無地之人了,這怎么辦?朝廷費那么大的力氣分的田,還不如發幾兩銀子讓他們還債來的簡單?!?/br>    發銀子總不需要發動那么多人。    分田分到最后還是分出那么多無地的老百姓,那這巡查欽差肯定是一道奏疏就上去了。    皇帝一看這個結果,那能滿意?    “唉?!表n子仁深深嘆息,“讓天下的窮人都能有塊地、有口飯,這便是天下第一難事?!?/br>    “我預備以順天府尹的名義,頒布禁令,凡是正德二年所分之田,十年之內不許交易買賣。但是……”    其實明以前,也有一些時期是限制土地買賣的。    但還是那句話,法律如果不能執行落地,就是一張擦屁股都嫌硬的紙。明朝還禁止奴隸的。咱還禁黃呢。    關鍵在于執行。    其實許多法條都可以制定,但不代表制定了就有用,許多事情甚至可以沒有法條,就是當政者的一個意志,那也一樣管用。    “……但是僅順天府有這樣一條禁令是沒有用的,人走政息,一切照舊?!?/br>    顧人儀可以被調走。    如果換做皇帝來發布,那么他們這些官員作為執行者還能有辦法,畢竟皇帝不能搬走。    “不能賣地,那么那些欠了債的百姓如何還債?”景旸問道。    欠債還錢是天經地義。    總不能你說你窮,欠了債就有理由不還了,那這也是不對的。    顧人儀沉聲作答,“只能慢慢歸還了,這也是沒有辦法的辦法。一筆銀子,分為多年歸還,每年只還一部分,這樣日子總歸可以先過下去?!?/br>    日子可以過下去!    “唉。這樣就不僅是分田的是,還是訴訟的事,這樣還忙得過來么?”韓子仁畢竟有些經驗。    分幾年歸還,肯定還是官府居中和債主協調,否則這些人自己哪里談得到這樣的條件。    “忙不過來……”顧人儀望了望邊上土坡下方,歡天喜地分田的百姓,“也要忙?!?/br>    還是那句話,事不妨做。    真的分了田,老百姓就要開始翻土了,正好是三月份的時候,土地一整理好,就要趕緊播下麥種。只要氣候適宜,等到七八月時就可以收獲了。    錯過了這一季,就只能再種冬小麥,要再等它熟,那這一年怕是只能吃賑災糧了。    所以還在分的田里,好些人田頭田尾的跑著在丈量,可前兩日顧人儀率人已經分好的那些,人家里都已經來人扛著農具翻土了。    誒?眾人一看,這落后了呀。老農都知道時節的,知道這個時候正關鍵,耽擱不得,所以也配合得不得了。    所以盡管仍然帶著些疑慮,但事情倒也快。    顧人儀一忙起來,他也就忘記了許多事。    這一片千畝多地,那也是蠻大的,他領著人一家一家的過,把各家主事的人拉過來說清楚,哪邊到哪邊,一丈的位置都不允許多占。    甚至有些人上午拿到田契,下午就開始干活。    所以說這田野上的景象,就像是一個頭雁領著一群雁子,走兩步是留下幾人,留下的幾人分在方片一樣的田地里忙活,或是除草、或是翻土,人影稀稀疏疏、來來回回,開始有一種日出而作的忙碌感了。    顧人儀有時候會覺得累,不過朝后面看看也覺得值。    出仕為官者,沒有幾人真正救得了天下人,但能救一縣人、一府人,那也算很厲害了。    某個瞬間,村里跟上的一些婦人搶著給他這個官老爺擦汗,都是窮苦人出身,不講究那么多,這個官好,他們老百姓就愛護,其他人也不講廢話。    張瘸子家十歲的小女兒最是歡快,從第一家田就開始跟,一直給背著水,小小的身影在泥土路間一不小心還會走不穩,但是也不怕的,爬起來也不撣身上的灰,繼續跟著跑。    顧人儀喝了百家的水,叫人給這么圍著。    “再努努勁,今天多分個幾戶,分好了可以耕種,我也好再去下一個村。只是有一點對不住父老鄉親,有些田地雖然也是莊田,但咱分不了,張集村到最后可能也要差個十幾戶。一些條件還算尚可的人,最是有可能分不到?!?/br>    “便是如此小老兒已經很滿足了?!?/br>    “是啊,差一點就只能差一點了。顧老爺最不該自責,顧老爺是天下第一好官?!?/br>    這些話語樸素,甚至也沒什么道理,但這些鄉農倒是愿意講。    到了午間吃飯之時,    有個二十多歲的姑娘有些害羞,不過到底是鼓著勇氣把手中的東西展示給他看。    姑娘扎著小辮兒,額頭前還有些散亂,臉上也不少灰塵,就是大大的眼睛像墨色的黑石,塵土下臉色的紅暈也被遮擋住了。    “這是什么?”    “雞蛋。我放了好幾天一直舍不得?!?/br>    顧人儀看了看雞蛋,又看了看她,“你吃了吧?或者拿回去給家里的男人吃,分田之后有重農活,累人的很?!?/br>    “顧老爺也很累。就收著吧?!?/br>    說著就把雞蛋放在了他的手里,然后轉身便走了。    謝丕走了過來,說:“顧府尊,這個不算受賄?!?/br>    知道是玩笑話,但顧人儀也只能艱難一笑,并說:“其實老百姓瞧得清楚,誰對他們好,誰對他們不好。我大明唯有行此仁政,才有可能坐享百代的江山?!?/br>    手里的雞蛋還有些溫度。    其實老百姓沒沒什么好辦法,遇到了他,他便是希望。    “謝侍從,在下欲向陛下上疏,再分勛臣、臣子之莊田?!?/br>    “這奏疏一直有人上?!?/br>    “我要諫言陛下手段更凌厲、決心更徹底!得民心者得天下,現在民心如此,朝局能有什么不穩?又有什么好擔憂害怕?!”    自古以來,哪一個盛世是說說笑笑一團和氣搞出來的,不殺幾個人,有些人還真覺得得罪不起他們了!    第四百四十八章 冰火兩重天    顧人儀不是沖動的性格,但是有些倔,想好的事情,一般人輕易也勸不動。    謝丕與之相處了幾天,親眼見到他在田間地頭為了百姓的生計奔波忙碌,心中也升出一種認同感。    所謂相見恨晚,大約便是這種感覺。    眼見左右都勸不住,便說:“義山兄(顧人儀字),朝中此時本就是燙熱的鍋,你這封奏疏要是這樣上去,便立時沸騰了。而若是非上不可,那也讓我為你轉交?!?/br>    謝丕是侍從室的人,可以直接接觸到皇帝。    這樣奏疏不經通政使司、不過內閣,只皇帝一個人看。    如果說到了皇帝心坎兒,那么自然最好,若是惹得龍顏不悅,至少外庭都不知道,不會影響朝局。    顧人儀臉色極正,一張黑色面皮頗有幾分認真,或許是幾日沒清理,原本一個進士出生的書生官員,現在則有滿臉來不及清理的絡腮胡,倒像是田地里面走出的大漢了。    聽到謝丕的話,他粗重的大手一揮,“不可!我此疏就是為震動二字,若是不經朝堂眾人,又成了一封留中之疏,又有什么用?”    其實現在費宏帶他入宮,教了他‘獨對’,所以謝丕話中是什么道理他是懂的。    無非就是事情重大,即便要奏,也以影響最小為先。    不過此一時、彼一時,    他親眼目睹數萬老百姓衣不蔽體、食不果腹,心中已然是焦急萬分。    什么從長計議這種話謝丕說得再好他也以為是騙人的,三代以來計議了多少代天下了,有什么用?等到計議議好了又不知又要平添多少白骨。    “義山!”    謝丕急得站了起來,“你有沒有想過,陛下為什么只分皇莊和中官的莊田?你這封奏疏上去,要陛下如何自處?”    顧人儀不避其目光中的鋒芒,抬頭回道:“汝湖兄(謝丕字),忠臣、圣君哪一個是好當的?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這話說得容易,可天下生民百萬!要為他們爭一條活路,何其難也!不拼,便沒有機會!”    春風吹過這座鄉間破敗的風亭,風亭一角還有一個寫著‘茶’字的旗子飄揚,只不過時間久了,旗子缺了兩個邊,中間還有幾個破洞,滿眼望去盡是一股子衰敗感。    亭子里黑皮的漢子坐著,白皮的漢子站著,他們相爭一番,最后又都是說不出話來。    命數幾何,如風飄蕩。    不多時,田間的小路上走過來兩個身穿灰袍,頭戴網巾的青年小官,他們到顧人儀的面前稟報,說:“府尊,這幾個鄉情況都大致摸了遍,有幾塊沿著小沱河的田地,都是上好的良田,但分不了,也進不去,不是皇莊?!?/br>    顧人儀抬眼撇了一下謝丕,嘴上還問著:“是誰的?”    “不知道。問了幾處,應當是上面打了招呼,都不說?!?/br>    “瞧,他們的骨頭也硬著呢。他們都不怕,我們還怕了他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