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163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梅可甲不敢居功,謙虛的說:“公公言重了,都是為殿下效力,在下不過盡力而為?!?/br> “這樣的話,當年殿下所說的開海之事,或許應當能成?” 梅可甲搖頭,“不然。在下以為時機并未完全成熟,只能說成了一小半。公公,開海是為了貿易。貿易就要有穩定、和平的環境,可海上是有倭寇的?!?/br> 梅可甲心說,那是真倭寇。 “什么意思?” “意思就是,如果海上的倭寇不除,或是沒有足夠的力量抵御倭寇,那么海禁一開也不過是放沿海的百姓出去為人擄掠。到那時,朝廷管還是不管?” 不管肯定說不過去,但是管又拿什么管。 “這還并非最主要。最主要的是,海禁是祖制、是國策,如果要改,那么必須是改了之后大有成效,一旦效果不及預期、或是帶來新的問題,那么政治上的壓力就會很大了?!?/br> 簡單的說,屬于一種政治冒險,而且冒險失敗的話,可能未來很長一段時間都改不了了,因為后人都會以這次失敗為教訓。 “所以……” “所以最好能有一支水師艦隊。而艦隊的基礎,則是船只?!?/br> 可惜,三寶太監的大明寶船已經是往日風光了。其實梅可甲早就想提船只這個事了,但一直沒有合適的時機,現在浙江的局勢有了變化,有些話他就好說了。 所以在張永回京時,他也準備了一封給東宮的信附上。 這也不能怪他擔憂,弘治十三年的時候,有人上疏要禁止任何人建造遠洋船只,禁止保留超過兩根以上的桅桿帆船。這事當時還引起了些風波,最后也是以東宮震怒才告結束。 而對于張永來說,造船的事他沒啥好辦法,眼下最為要緊的是將這些人順利押往京師,估摸著都那時也該是臘月了。 第一百八十三章 亂后有治 大自然是討厭真空的。 浙江案中,盡管錢、徐、宋等一幫商人家族被強勢逮捕,但他們離開后,不代表這些生意就沒有人做了。多少中小商人都在等著蠶食這些空白。 而浙江要由亂轉治,王華這個巡撫肩上的擔子最重,辦案子他還可以聽聽張永、梅可甲等人的意見。但百姓的生活可不是看朝廷辦案子,田要種、絲要織,一切民政事務還是要回到正軌,他這個巡撫也才好向朝廷交代。 且王華是詹事府出來的人,早在弘治十二年,他就知道太子最重實務,所以一批批的犯官啟程京師之后,他也開始收拾這個爛攤子。 老話講,無農不穩、無商不富。 商人雖然地位不高,但物資流通還是要靠他們。而商業首在穩定的社會環境。 所以王華做了兩件事,一是整頓浙江各府、州的治安情況,盡快肅清大案之后的影響,反正抄家也抄出了銀子,他申請一些作為餉銀,還是可以的。 二是官方力主恢復往日的商業活動,對百姓的經商活動進行一定程度的放寬,以往屬于某家產業的門店,盡快重新開張,所有權先記在巡撫衙門之下,具體怎么處理這個可以奏請之后解決。 主要是一些織絲綢的作坊,因為涉案人數多、每一個家族幾乎都有幾十家大大小小的作坊,現在合在一起所存有的織機數量則達到了一萬兩千多。 絲綢是梅記的主營業務,梅可甲旁得倒不關心,就是想把這絲綢作坊給統一起來。統一生產、統一管理再統一銷售,當然銷售當然還是走私的了。 不過按照王華一般的風格,像這樣涉及銀兩上百萬的大事,他不太敢自作主張,梅可甲的建議可不可行,他也還是要向太子稟明后執行。 但不管怎么說,百姓求存是天然的動力,不要說幾個商人沒了,就是皇帝沒了,該干什么還是干什么。 只要有軍隊維持秩序,杭州、嘉興、湖州等地方基本上還是一切井然有序,現在的經濟模式本身也是小農經濟,盡管日常生活會有些不便,但只要影響可控,也就沒什么要緊的。 另外,現在是年底,明年的春耕是萬萬不能耽擱的。 以上這么多的事務,短時間里靠巡撫衙門撐著也還行,但時間一長則大不好,所以王華去向京師的奏疏里也說的清楚,最晚春節之后,空出的官缺都要補上。 東宮、內閣已經不再像之前那般關心到底抓了哪些人,現在關鍵是抓了人之后的浙江也得有人管。所以近來浙江和京師文書往來頻繁,其中大半是要請示太子這些事情。 朱厚照給自己專門開辟了個辦公場所,屋子里擺下一張張書案,這都是給他的“秘書”的,像豐熙、靳貴都在,因為人手不夠,又讓王鏊推薦了兩人,都是比較講究經世致用學說的才子,一位是乙未科二甲進士15名的汪獻,還有一位壬戌科二甲進士第75名的郭尚禮。 這些人是單純的秘書,所干的活兒就是把朱厚照的口語轉化為書面語。并將各類文書按太子所說的辦法分類,便于查閱。 浙江的事情有官位、有銀子,不搞個專班專門督辦一下,效率實在讓朱厚照這個現代人接受不了。 不過真正和太子商議對策的還是朝中的大臣。 首要的就是兩件事,一個是浙江的官員名單要出來,一個是那些商戶……抄了他們的家,他們的財產不都是現銀,也有很多商鋪,如果一家兩家還好,數量一多,就要有專門的管理了。 “大亂后要有大治,要讓百姓、百官看到浙江整治之后是有新的面貌的,否則旁人不就以為我們這些人真的就是在折騰嘛?!边@是朱厚照的總要求,所以他一直強調這句話,“浙江巡撫王華已開展的舉措要認可,他近來也比較辛苦,王先生,你可酌情給予一定的嘉獎?!?/br> “是。微臣明白?!蓖貊藞潭Y回道。 “布政使和按察使的人選問題……”朱厚照看大家都是自己人,“我說的清楚些,浙江此時不宜再選派只會讀書、毫無政務經驗的官員?!?/br> 這是太子提的明確的要求,包括劉閣老在內,以及幾部尚書、侍郎都不好說什么。 朱厚照前些天還在批閱一個折子,他摸了摸額頭回憶一番,“河南布政使王瓊,本宮記得他以前是不是治河頗有成效?” 這個人是王鏊最早和朱厚照提的。 “回殿下,確有此人,他倒是個干練官員?!?/br> 對,就是干練。 “調他任浙江布政使?!?/br> “是?!?/br> 王瓊這個人還是比較有能力的,算是一代名臣。其實在朱厚照的心中,王華在浙江案后大抵也做不了多久的巡撫了,所以王瓊是要接任的。 但調整人員要講究個節奏,王華還在努力梳理浙江,半道兒換個人,王瓊又得從頭開始,這樣一來太不值當。 “按察使呢?” 閔珪忽然開口,“殿下,臣愿舉薦刑部主事彭澤?!?/br> 這個名字朱厚照沒聽說過,他只問了一句,“有地方的政務經驗嗎?” “有的,彭澤乃是由徽州知府轉任刑部主事的?!?/br> “好,下去以后吏部查看該員的考績,若是一等、二等則調為浙江按察使?!?/br> 閔珪較少主動推薦官員,偶爾開口一次,朱厚照是會同意的。而且閔尚書也是性格剛直的那種,一般的官員如果不夠果敢、或是偽君子,都入不了他的眼。 但太子殿下問了一句‘有地方政務經驗’則頗有些講究。說起來,改變官場的風氣,使其往務實的方向轉變,這是一個長期的過程,絕非一封圣旨就可以做到的。 就是要在提拔官員的過程中,一次次的強調實際工作經驗的重要性,所以文官們才會將心思用在地方。讓那些每日只知論君子、小人之差別的官員不吃香,就是朱厚照要達到的目的。 省級官員定下之后,幾任知府也要用心選擇。其實在一定程度上,基層的知府比省級官員更為重要,布政使、按察使是接觸不到很細的東西的,所以知府更不能搞浮夸。 浙江這種賦稅大省,朱厚照不愿采取‘打贏了還撤退’的辦法,便叫著王鏊說:“這幾人便交由吏部先擬定吧?!?/br> 一般太子這樣說,王鏊這個吏部尚書就懂了。 而剛剛退回去的閔珪細細想了一下,還是出來說道:“殿下,臣以為是不是也選任一些非書院出身的官員,加以鍛煉?” 加以鍛煉是借口了,一種好聽的說辭。 閔珪不是那一幫人,朱厚照知道,前幾天閔尚書還上疏替太子陳辯,并指明朝中有些官員私下議論朝廷的國策。雖說這本奏疏沒有成功讓太子采取什么措施,但那是因為朱厚照有意在醞釀這個局勢,并不是閔珪的建議有錯誤。 持這種態度的大臣這個時候提出這種建議,朱厚照也不妨聽一聽,“為何?” 閔珪有些憂慮的說:“此次浙江案的處置,朝廷之中本就有御史和各科給事中提出異議,他們當中一些人變為白身之后更加大膽妄言……且所謂治國乃平衡有道,若是盡皆出于書院,臣恐非議更甚?!?/br> 非議更甚? 朱厚照心想,這樣說來派遣到浙江官員這事倒是可以做成一箭雙雕之局…… “劉閣老,你覺得大司寇所言是否有理?” 劉健觀察了一下剛剛太子的神色,心中疑慮不敢多說,就道:“朝廷派任官員是以是否對浙江局勢為準,書院的官、非書院的官都是朝廷的官,也都是殿下的官,何來區分?” 朱厚照忍不住輕笑,這個老狐貍。 “大司寇,你聽到了。咱們就聽閣老的,以對浙江局勢有益為先?!?/br> 閔珪就是這樣提一下,能不能行看殿下。這些問題不是什么了不起的關鍵問題,不同意他也就不追下去了。 “謹遵太子之命?!?/br> 朱厚照摸了摸下巴,“既然定了,那么就照此辦理。明年,內閣要擇機派官員前往浙江巡查,看看當地社會環境恢復的如何,百姓、商人的生活是否井然有序。如果有什么問題,報上來再解決好了。到時候所派遣的官員,你們讓他進宮,本宮還有交代?!?/br> 內閣官員和各部大臣聽了太子這樣的話,都不約而同的升起贊同的念頭。 太子治國雖然和他們這些人有些不一樣,但做事有始有終,而且盡量考慮周全。不管是什么,只要經了他的手,就絕對不會扔了不管。像他們就有些沒考慮到要去浙江巡查大案之后的情況。 “是?!眲?、李、謝三人對此安排并無意見。 “另外……”安排了人,得輪到‘財’了,朱厚照又拿起另外一本奏疏,“此次抄沒浙江許多商人之家,因而除銀兩之外,有很多商鋪、房屋、作坊……因為數量較多,浙江也在奏請朝廷給出個解決辦法。所以,也議一議吧?!?/br> 正常來說,犯官所有的財產都是盡數抄沒,歸于國庫。不過這些東西倒不至于全部賣掉,打量甩賣不僅會賤賣資產,也會滋生次生腐敗。 更主要的,朱厚照也有其他的想法,比如說,收歸國有,但這就需要一個類國資委的部門專門管理了。梅可甲所提的建造大船,大約也要由此而出,所以這個機會,朱厚照并不愿意放過。 只不過朝廷經商他在弘治十年還不敢提,此時即便已經羽翼漸豐,想要施行也不是那么容易的,說不得又是一陣腥風血雨。 第一百八十四章 皇權:拒絕分享 皇店這個事恰好便始于正德年間,不過歷史上的正德皇帝開店大概率應該是為了玩兒,所以他在正德二年就在永巷開了一間酒館?;实垡婚_酒館,那太監、宮女全去捧場了,因為是玩性之作,缺乏規劃,所以基本后來就成了斂財工具。 當然,正德也因此讓自己的名聲更加的不靠譜。 現在的朱厚照則不會如此。 東宮之中,三位閣老和幾位尚書聽到太子說要將如何處理商鋪、作坊之事拿出來議一議,一時都沒能領會太子的意圖。 一般商人之家犯罪,人們更多的是關心銀子,卻不會動腦筋去思考怎么將那些商鋪和作坊繼續經營下去,很多時候都是貼個封字了事。 閔珪不解其意,便先想了個‘好’主意,“殿下,朝廷銀兩短缺,賑災、備邊、河工無一不是需銀數十萬的大事,此次朝廷既然抄沒了這些罪人的商鋪、作坊,是不是可以作為賞賜,賜予有功之臣?這樣也可為朝廷省下銀兩?!?/br> 這個建議有些離譜,賞賜銀兩能省幾個錢,但讀圣人書的老頭們缺乏經濟頭腦,這一點朱厚照不怪他們,“大司徒以為呢?” 韓文本來想張嘴說話,不過眉頭始終緊皺而不展,接著竟搖搖頭,“臣愚鈍,未能有一計獻于殿下?!?/br> 戶部尚書這么說,其他人也就沒了搞頭。 朱厚照也就不故弄玄虛了,他的主意,總歸是這些人想都不敢想的。 “說出本宮之意前,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還有大冢宰(吏部尚書)、大司徒、大司寇,另加顧佐、梁儲兩位侍郎,本宮要先問你們一句話?!?/br> 眾人沒想到,太子這么正式,于是皆不敢怠慢,“殿下請講?!?/br> “本宮想問你們,在你們心中,本宮是公心多還是私心多?是為了自己多,還是為了百姓多?今日劉瑾等一眾內官也在,便是大臣不在的時候,本宮可有求過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還是愛好于什么新奇玩意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