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138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尤其內閣大學士李東陽說的山東、京畿百姓生活困苦,面有菜色不是假話。 但朱厚照也沒有辦法。 不把北方的危機解除,他在內部的改革又會是比較激烈的那種,一旦有什么亂子起來,那可就是更大的災難了。 其實劉大夏也不覺得自己是在做什么錯事, 他還是心憂天下的,百姓過得是那樣的日子,不久之前,浙江官員又紛紛反應,說宮里派了人在浙江。 宮里的人,太監嘛, 不用怎么渲染,像劉大夏這些人就會他們有比較深的惡意。 而且人也好猜,不是陛下派得,就是太子派得。 魏彬之前就在東宮,所以為殿下斂財,這如何不好猜? 請注意,所有的事情都還是在猜的階段,既然是在猜,你哪怕知道魏彬在給東宮送錢,你也不能說。 這是太子,不是路上隨便拉來的人。啥證據也沒有,你就這么‘風聞奏事’了? 魏彬現在又沒有伏誅,他還是浙江鎮守太監,浙江也沒有誰能對他說一句‘如實交代’。 劉大夏和禮部尚書張晟商量到一半,就聽到外面來了消息, “……說是,要調山東布政使王華,巡撫浙江?!?/br> 劉大夏人有些瘦,個頭也小,所以看起來就像一個留著白胡子的小老頭一般。但所謂人不可貌相。 劉大夏這個人,在弘治晚年非常受寵,弘治對他可以說到了言聽計從的地步。 他也是那種傳統的、比較剛烈的儒學大臣。 “王華是詹事府右諭德出身,當今太子還是幼年之時,就和王華熟識,據說還問過‘你是否有個兒子叫王守仁’這樣的話,可見關系之親密。這個時候調他去浙江,看來大司馬給皇上的奏疏,皇上是給了太子看的?!?/br> 張晟歲數也不小,六十多了,但腦子還是清醒的。 只從這一個動作,就看出皇帝做過什么。 但劉大夏也沒什么驚訝的表情,“陛下寵愛太子過甚,甚至有時太子逾矩,陛下不僅不制止,反而鼓勵。所以咱們這個奏疏上去,皇上是肯定會給東宮瞧得。其實關鍵不在于王華、也不在于浙江巡撫,而在于,怎么能知曉,浙江的太監在給東宮輸送銀兩。只要這一點確認,朝中的御史言官上疏諫言,東宮又歷來愛惜名節,這件事也就可以止住了?!?/br> “如果沒有證據,胡亂上奏。以當今太子的果決,其反擊不可小覷。督察院的御史顧忌這一節,即便有人上奏,也不過三兩人罷了,成不了氣候?!?/br> 畢竟海瑞那種人,大明朝兩百多年也就才一個。 “那大司馬的意思是……” “咱們也該派個人去浙江,事涉太子,還是要仔細小心些,咱們也不能聽他們忽悠,萬一情況不屬實冤枉了殿下,陛下那邊難以交代。更會偷雞不成蝕把米,咱們兩個人身死道消不值一提,但從此以后,浙江成了私庫,可就苦了百萬黎民了?!?/br> “派誰?” 這不是一個簡單的事。 吏部現在在王鏊的管轄之下,憑什么一個兵部尚書說派誰就派誰? 且如果派一個明顯和太子不對付的人過去,那弘治皇帝會同意?我眼睜睜的看著你跟我兒子搗亂去? 所以這問題很難,但難不倒劉大夏。 他撫了下胡子,略作思量心中已有了計較,“派湖北左布政使李儼才任浙江布政使?!?/br> 張晟一開始還不明白,但眼珠子一轉,頓時明白了過來,忍不住拍案叫好,“妙!” 第一百五十七章 聰明人的謀劃 李儼才這個人,說到底還是在湖廣、封疆大吏雖然官兒不小,但在京師那也算不得什么,可為何張晟這樣叫好呢? 便是因為這個李儼才是吳寬的姻親。 左順門之變,使得當時許多參與的人失去了官身、功名,甚至家里的人也受到牽連。 但就是這個吳寬,死后得到了朝廷的豁免, 能得到豁免,就說明皇帝對他還是有感情的,這時候要去升李儼才的官,皇帝沒有拒絕的道理,吳寬死還不到兩個月呢。 而且太子本人也說不出不喜吳寬的話來, 畢竟人家剛死,你何至于這樣,不是顯得自己心胸狹窄嗎? 而且右布政使升任布政使又合乎情理,太子當然也可以說讓李儼才任別的職務,但朝中那么多大臣,都是聰明人。 吳寬與你不和,你便不讓他的姻親去浙江, 豈不是正好說明你在浙江有事情? 就是這其中種種微妙的關系,才讓張晟為他喊出一個‘妙’字來。 劉大夏卻沒那么激動,他是想著太子殿下的風格來的, 所以東宮什么風格? 喜歡占住大義,又覺得自己謀劃充分,所以會有些自信。 就這兩點,太子便應該不會拒絕李儼才的任命。 弘治皇帝在這類糾結的事情上,又特別喜歡看東宮的態度,只要東宮不搖頭,這事兒基本也就成了。 “那便如此吧?!?/br> 劉大夏慮定,于是照此辦理。 弘治十七年九月初三日。 王華在京師碼頭上了船,準備直下杭州。京杭大運河在這時候是漕運的通道,客船也是通的。 到了浙江的時候,他得知朝廷也派了湖北左布政使李儼才任浙江布政使。 這個人派得好啊,便是他也不得不承認,朝中諸公,還真的都是聰明人。 而他一到岸, 各個衙門的來盯梢的人全都回去稟報了。 便是梅可甲也對此頗為關注。 杭州的九月又是一年秋日,這季節讓杭州城更添了幾分肅殺的氛圍。 魏彬小步快跑的要登梅府的門, 這讓梅可甲微不可查的一笑, 還記得當初是他急著拜魏彬的門,現在,一切又換過來了。 真是人生如戲。 “哎喲喂,您這心可真裝得住事兒,那個湖州知府徐若欽一封奏疏都到了紫禁城了,您還跟這兒品茶呢?!” 魏彬一到梅府,看梅可甲是不慌不忙,小搖椅晃啊晃的一邊喝茶,一邊兒聽杭州的名妓給他彈曲兒,愜意的很吶。 他可不行,他那顆心都已經急到嗓子眼兒了。 “魏公公?您怎么來了?”這梅可甲也不是什么十里聞名的大善人,他一路走來艱難險阻不計其數,人心險惡看的太多,能活下來,兇狠、狡猾,那都少不了,所以是故意裝作沒看到魏彬。 這會兒看到了,又演出一副驚詫的樣子。 魏彬或許知道,但知道也沒辦法。 “這是出了什么事了,魏公公?” 魏彬急得秋涼的時候出汗,“朝廷來了旨意,派王華巡撫浙江。這事兒你梅大掌柜應該知道吧?” “知道啊?!?/br> “那你還跟這兒喝茶?!那王華是詹事府出身??!” 梅可甲歪頭笑了笑,“這我就不明白了,你魏公公是太子的人,新任浙江巡撫也是太子的人,都是太子的人,他來了是你的助力,還敢給你拆臺不成,你急什么?” “哎喲,我說你是真不明白,還是裝不明白。咱家在杭州這么些年,殿下為何早不派人,晚不派人,偏偏這個時候派人?這一定是那封奏疏讓殿下覺得咱家的差事沒辦到位??!” 平日高高在上的鎮守太監能把話說到這個程度,說明他也確實是慌了。 但他的慌,并不能博得梅可甲的同情。 每個人做事都有自己的利益考量。進或者退,以自己的利益為根本點。 梅可甲也是。 所以他的利益是什么? 是把海上的貿易做下去,把太子的銀子弄出來,然后讓自己能夠有機會回到京師、家人團聚。 這個魏彬對他有何用? 沒用。 官商結合,官商結合,魏彬是和他結合的那個官。 其實本質上,也不是魏彬,而是太子。 太子放誰在浙江,他就和誰官商結合。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現在的魏彬對他來說失去價值了。 但也不能就這么把他給推出去, 畢竟魏彬知道他的許多事情,也是太子身邊的近侍,只要不死,你知道他到太子面前哭一哭鼻子,太子會不會饒了他? 畢竟這些是從小和太子一起長大的人。 所以其實梅可甲已經想清楚了, 如果說魏彬此時還有價值,那么最大的價值就是閉嘴。 而他梅可甲不具備力量讓魏彬閉嘴,具備這個力量的,只有太子。 “……所以魏公公是覺得,殿下信了湖州知府徐若欽的那封奏疏?” 這話問出去, 魏彬自己都搖頭, 京師和杭州相隔千里,他怎么會知道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