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119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剛剛,真的多言了,以后可不能這樣。 毛語文在心中告誡自己。 那,可是太子啊。 第一百三十七章 整軍開始,上直親衛 河間府興濟縣。 二月的北方冷風如刀。 便是這個年代的樹木多些,也大多是光禿禿的大樹,偶爾才會看到一些綠色。 來自京師的旨意一到,在興濟縣負責給張家修建府邸以及負責修建崇真宮的武功左、右衛、永清左、右衛等士兵立即被集合整訓,并準備開拔。 武功左衛的指揮使名為宋士明,他也是世襲得來的指揮同知的職位,熬死了原來的指揮使,他便接著升任了。 武功中衛、武功左衛、武功右衛這三衛原本主要也都是工匠,就跟有些負責儀仗一樣,不是所有的親軍都是打仗的。 國家承平,他們這些人派不上用場,也不知哪個天才靈光一現,從成化年間開始就讓他們這些人當建筑工。 其實老實說,只要給軍餉,似宋士明這樣沒什么理想的人,讓他干什么都行。反正他也不親自干。 就是親自干的士兵有時候也覺得至少比打仗好。 軍人,沒多少人是真的喜歡打仗的。 當然了,干活兒也分干什么活兒, 像他們這些人,給國舅爺蓋房子,國舅爺又不是什么好人,那私下里肯定也有怨氣的。 本來就是這個理嘛。給京師修繕修繕城墻,以后有什么事,大家都能用的上,跑到這興濟縣給那倆欺男霸女的人修房子,這活兒干得有什么意思? 現在聽到有旨意叫他們回去,那所有人都是叫好的! 宋士明一早就起來把部隊都給整頓起來,先干一件事,清點人數! 歪歪扭扭的一幫人站在一片空地上,人數不少呢,大約有三四千,宋士明身邊還有指揮同知、指揮僉事、經歷、知事等大小軍官幾十人, 畢竟要開拔了嘛。誰也不想留在這鳥不拉屎的鬼地方。 宋士明晃了晃腦袋,他成天喝酒,搞得腦袋總是暈乎乎的,扶了扶帽子對手底下那些穿著粗布麻衣,還穿出各種形狀的士兵和軍官叫嚷: “上頭已經來了旨意!咱們這些人回京后,先要摸清楚還有多少人報上去!旨意上說的明明白白,逃掉的、傷掉的甚至死掉的,各衛指揮使要報個數!現在這擔子給到我,我就要給到你們各千戶、百戶、總旗,你們自個兒的人原來幾個,跑了幾個,為什么跑的,都要給我弄清楚!” “還有,咱們這次回京,不再給皇上修宮殿了,按照旨意,往后要整軍!膀大腰圓的和細胳膊細腿兒的不一定在一塊兒了、有把子力氣的和走路還晃的也分不到一塊兒!所以都給我打起精神來,咱當兵的都知道,好的地兒,軍餉從來不拖、要糧有糧,要rou有rou,差的……嘿嘿,那就要自求多福了!” 這武功左衛里,還真有一對兄弟,旁人喚他們張三、張四。兩人雖然是堂兄弟,但是身材大不一樣。 張三是人高馬大,虎背熊腰螳螂腿,雖說人長得不是很好看,一張大嘴還有些齙牙,再加絡腮胡子,和那種江南才子那是比不得。 但窮苦人家出身,吃飯就靠有力氣。 張三沒打過仗,就蓋過房子,聽話有力氣,活兒干得極好,后來還給他弄了個小旗當了當。 張四就不一樣了,個頭小,胳膊細,身板瘦弱,一陣風都能給他吹倒似的。不是他堂哥張三,指定是要被欺負的主。 所以說這個時候問題就來了。 “……俺也聽說,朝廷這次偏好力士,去年英武衛那邊兒就傳來消息,悍勇的給分到一塊兒,老弱病殘分到另一塊兒。這以后,俺不是要和俺三哥分開?” 張三是既有些興奮,也有些躊躇。 興奮是因為他從小就對自個兒身板有信心,現在上頭這樣搞,說不定能給他們這樣的人一些出頭的機會,誰也不想老蓋房子不是? 還他娘的是給壽寧伯和建昌伯那倆混蛋蓋。 躊躇便是因為擔心自己這堂弟。 “老四你先別擔心,等到了京師,俺去和總旗大人說說,看看能不能還讓你跟著我,不打仗,你燒飯還是可以的?!?/br> 他這樣一說,張四是舒服了。 但周圍其他看著有些瘦弱的人就哀嚎了,“……張四有你這個三哥,我們這些苦命人可怎么辦喲?” “不要說這些喪氣話?!睆埲参康溃骸俺⑦@樣做的用意,就是要把咱們這些人都派上用場。富貴險中求,未來的事都不好說,軍中只要用命,還怕搏不出一個大好前程?” 邊上一個都長了胡子的老兵油子,仗著經驗豐富,做出一副高深的樣子說:“我看,回去之后一定有大變化。你們也不想想,張家是什么人,即便是能把咱們調走,那肯定也是費了大力氣的。既然費那么大力氣還能就讓我們回京里養著?” 眾人一聽,好像確實是這個理。 “我聽說啊,這次是太子的旨意……太子這個人,我聽七姑他二舅家的親家的那個在宮里當侍衛的二兒子說……很是愛才,只要有本事,多大的官兒都舍得給?!?/br> “不對,我聽說是太子殿下得罪了韃靼人,這是怕了,趕緊把咱都弄回去?!?/br> “你們都不對,明明是太子看不慣他那兩個舅舅,去年還打了他們呢!” …… …… 劇變的時候,都是流言蜚語最多的時候。所有人前途未卜,自然是議論多多。 而太子朱厚照則招了劉健、李東陽、謝遷、王越和韓文過來商議, 如今整軍的事,雖然復雜,但難度倒是不大,只要韓文這管著戶部的大司徒保證軍餉,哪個士兵也不會因為自己的上司或者番號變了而鬧事。 好好的日子不過,想掉腦袋??? 問題在于,壯勇之人給挑走,組成了新的一衛??赡切┦O碌谋妥釉趺崔k? 劉健以穩為主,“殿下,臣以為不論勇武與否,此次整軍不宜裁撤哪一衛、哪一人,除了不遵旨意的狂妄之徒外,其余的皆應保留。否則謠言叢生,人心惶惶,反倒不利于整軍,也不利于大局穩定?!?/br> 朱厚照心中也和劉健想得差不多。即便要裁撤也不是現在裁撤?,F在裁撤是過分了的,有許多人根本就沒什么手藝,就只會當兵,貿然間把他們全都趕走,幾萬甚至十幾萬的士兵不給他們飯吃了,你還想整軍? 至于說浪費的銀兩,都浪費幾十年了,再多浪費幾年又怎樣,為了那點銀子,搞得滿京城大亂實在不值當。 他的重點其實不在這里。他的重點在管轄權。 當年太祖高皇帝設立上直親十二衛,太宗文皇帝增設十衛,宣宗章皇帝增設四衛,共計二十六衛。如今除錦衣衛和御馬監所屬的騰驤左、右,武驤左、右四衛。其余二十一衛大多隸屬兵部管轄,上直親衛之名已名不副實。 朱厚照想要讓他們名副其實。 但這種事不是一句話就能搞定的,也不是文臣聽不聽的問題。而是土木堡之戰后,已經沒那么多人能占住那么多位置了。光指揮使就要二十六個。 這些人從哪里來?現在像個樣子的勛貴能有幾人? 但朱厚照不是沒希望,他的希望就是書院里的軍學院。 至于現在,他只想把那幾個整頓的好的,都是壯勇的幾衛要過來。其他的‘指揮使’位置還是給內閣和兵部去定。 至于那幾個差的,他也想著怎么再利用一下……要浪費錢,也要浪費出價值來。 “就照劉閣老所言,此次整軍所有士兵,但凡遵旨守法,全部如數保留,但之后該整訓cao練,還是要整訓cao練。另外……” 朱厚照摸了摸鼻子,“本宮有一個不成熟的想法,供你們一觀。既然現實情況是整軍之后的各衛戰力不一,倒不如就把這個名分給定下來。最好的列為甲級衛,次等為乙級衛,再次一等則為丙級衛,最末等的就是丁級衛。不同的等級,軍餉錢糧、器械軍服,全都不同?!?/br> 這倒是個新思路,幾人相互一看,都開始凝思起來。 韓文先覺得不對,“殿下,如此一來,多增加的錢糧要如何解決?” “八個字,總數不變,靈活分配。就是從丙、丁一級克扣,補給甲、乙兩級?!?/br> 嘶。 李東陽一聽有些隱患,“殿下,如此一來,豈不是會加劇京營各衛的矛盾?這于團結不利,日后一旦上了戰場,相互間等級不同,再添些仇怨,如何能夠齊心協力,共同擊敵?” 朱厚照心說,原先我要整軍的時候,還有人說瞎折騰,國家四海安定呢,哪里來的敵人呢。 現在又開始說作戰不團結。哪里來的作戰? “李閣老先不必憂心。初定為甲級、或者乙級,不代表永遠都是甲級,定為丁級的也不代表永遠都是丁級?!?/br> “殿下的意思是要逐年比試,上下流通。自己的軍餉,自己去爭來!”王越畢竟是帶兵多年的人,朱厚照講了前半句,他就已經領悟到了。 “這樣一來,倒不是什么仇怨的事了,要怨也怨自己的本事不行。且相互比試,競爭追逐,于提升戰力也是有好處的?!眲⒔∞哿宿酆?,這個法子倒是好些。 “主要是榮譽感?!敝旌裾掌鋵嵏胝f這一點,“在甲級衛的人,自然是驕傲的,這個集體也是驕傲的,士兵以自己的番號為榮,愿意為此而戰,這才是最為重要的?!?/br> 王越贊道:“殿下雖未讀過兵書,倒像是領兵多年之人一般。且榮譽感這個詞,頗為貼切?!?/br> “為了讓這個榮譽更加的深入人心,本宮決意整軍后的甲級衛恢復上直親衛的舊制,直屬皇帝,由皇帝親領!” 眾人臉色一變,這不就是一下子多出好幾個錦衣衛? “殿下,這一點……” “這一點不必討論,你們只管頒發旨意,軍中有抗旨的,按軍法處置。朝中有誰不滿,或有異議的,讓他來找孤?!敝旌裾論]了揮手,不給辯駁的機會,并且有些狠狠的說道:“孤倒是也想聽聽,九五之尊的皇帝不能親領軍隊是哪一朝哪一代的道理!” 一聽這話,李東陽和謝遷本來有些話也憋回去了, 和太子辯理?這事兒誰愿意干誰去干吧。 第一百三十八章 唐伯虎的命 《明報》總館。 “唐兄是想要將這片文章登在我們《明報》之上?” 唐寅初來京城,好名,為的就是此事,“難道,不可以?” 其實在弘治十一年,他中解元之后,因為主考官梁儲對他頗為賞識,郁郁了好幾年的唐寅覺得春天來了,所以頗為得意,寫了不少自負、輕狂的詩,為此他的好友文征明還用自己父親的話來勸他,說:子畏(唐伯虎)之才宜發解,然其人輕浮,恐終無成。 唐寅不僅不聽勸,還發了大火,要和文征明斷交。 張成用見他有這個意思,自然也是歡迎,“也不是不可以。若是唐兄不介意,這篇文章張某暫且留下?!?/br> 他沖下人招了招手,那邊就有個艷麗的姑娘端著了木盤一樣的東西過來,隨即身后翻了翻其中的一個布袋, “唐兄,《明報》刊印文章,再售賣是有利潤的。我們的主要產出便是這文章、詩詞。因而我們認為這些都是有價值的東西,這東西是誰所創,價值便歸誰所有。我知道唐兄的文章千金不換,這幾兩銀子原也入不了唐兄的眼,但這卻是我們《明報》的規矩,還望見諒。若唐兄不介意,或可收下,聊做訂金。若唐兄的文章真的刊印在《明報》之后,我們還有銀兩奉上?!?/br> 張成用這一番話,謙虛有禮,邏輯通暢,正常人總歸是聽不出什么大毛病來。 但文人本就自傲,唐寅聽前半句還只是覺得張成用啰嗦,到后面則開始有些面色不虞。 按照他的設想,我唐伯虎的文章,你們這些靠賣文章轉銀子的商人還不得上門跪求???怎么可能我拿來給你,你卻還跟我談什么‘若能真的刊印’,這不是扯淡嗎? 還拿這么幾兩銀子過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