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111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這樣堅持了幾個月,自春節過后,皇帝便再也支撐不住,忽然間病倒了。 其實他也才三十的年紀根本就沒什么器官病變這種大毛病,說到底就兩個字,一個是累,一個是虛。 且他身子骨本就弱,弘治十年病了一場,十一年運氣不錯,還算康健,到了今年算算日子也該再病一場了。 所以朱厚照現在的日程又多了一項,就是到皇帝寢宮給皇帝喂藥。 弘治看著更加穩重的太子,心中總還算是幸福的。 朱厚照的確比弘治十年剛來的時候長高了點,畢竟吃的多,也注意運動。他將來肯定是要出去露臉的,大明的皇帝第一眼給人的感覺就要威武。 “太子……這半年來凝心靜氣,安心治學,實出朕之所料?!?/br> “父皇不要再想這些了?!敝旌裾湛椿实勖咳毡徊⊥凑勰?,臉色慘白,跟個貧血患者似的,心里也難受,“太醫說父皇憂勞成疾,是需靜養,父皇便只用想想有什么愛吃的,有什么愛看的,有什么愛聽的,只要父皇說,兒臣一定想辦法去替您找來?!?/br> 皇帝笑了笑,“知子莫若父,但朕與太之間,是知父莫若子,朕能有什么愛吃愛看的?朝中的政事朕是不得不cao心,你,朕也是不得不cao心,想放下不去想?一日都做不到啊?!?/br> 朱厚照無奈,弘治說得確實也是事實,這就是個兒子奴。 “陛下,”老公公蕭敬這時候跪了下來,話里陪著小心說:“劉閣老、李閣老、謝閣老在外求見?!?/br> 朱厚照皺了皺眉,有些不高興,“這些閣老也真是的,父皇便是一刻也歇不得了嗎?” 啪。 勺子撞了碗,碰撞出清脆的響聲。 太子旁得也沒說了,但威嚴已足。 就是蕭敬也心頭一緊,心中祈禱著今日別出什么事才好。 好在弘治皇帝是老好人,他抬手拍了拍兒子的胳膊,“他們三位是識大體的,想來也是有什么事。朕是天子,這也是朕的命?!?/br> 但他并不因為太子在這里發怒而覺得太子有什么過分,說到底,太子是心疼他這個老父親。 皇帝說完這些,便偏向蕭敬,“宣?!?/br> “是?!?/br> 不一會兒,三位閣臣都到里面跪了下來,君臣之禮這些自不必說,該拜見的拜見,之后皇帝還賜他們坐。 “陛下,今日可覺得好些?” “朕沒事?!被实坌那槭遣诲e的,有個孝順兒子在每日端水遞藥嘛,“朕以往的確有些放心不下,不論是太子還是國事……都放心不下,但現在不會了。所以,你們不必擔心朕。還是說說你們的事吧” 李東陽先來說:“陛下,弘治十二年是恩科之年,朝廷掄才大典三年一次,是天下學子聚焦之所,春闈又近在眼前,主考官、同考官之人選,臣等擬了個意見,但還是要請陛下圣裁?!?/br> 喔? 朱厚照在旁一聽才想起來, 科舉這種事他聽說了一輩子,但因為穿越的時間不湊巧,搞得他到現在才真正的接觸到。 “先交予太子閱覽?!被实郜F在說這個話都習慣了, 大臣們聽到這個話也習慣了。 朱厚照這么干,更習慣了。 其實他也在想,弘治十二年……那不就是唐伯虎那一年嗎? 本來,會試的主考官那可是個好職務,不僅說明你皇帝心中的地位,而且還有一大幫日后的朝廷重臣拜你為老師。 但弘治十二年乙未科的主考官可不是個好差事。 因為唐伯虎這位老兄搞出了個科舉舞弊案,連累的主考官程敏政沒好果子吃。但他不記得,為什么程敏政惹了這一身sao, 只是下意識的覺得,你是主考官,出了這檔子事,肯定有你的毛病。 朱厚照翻開內閣的條陳一看:太子少保文淵閣大學士李東陽,禮部右侍郎、翰林院學士、詹事府詹事王鏊為會試主考官。 主考官是兩人,這是內閣商量出來的了,說到底也是劉健點了頭的,算是給太子面子。 同考官有十八人,那就多了,主要是數千名學子的卷子要閱。 “父皇?!碧涌戳酥蠼坏交实凼掷?,“兒臣旁得也沒什么要說的,只是覺得還是不要任王鏊為主考官?!?/br> 劉、李、謝三人心中都生出疑慮。 皇帝也不解,“為何?王鏊論才、論德,當個主考官有何不妥?” “王鏊在書院之中講學,其所述之理多有爭議,但那些是學術之爭,讀圣人書的角度不同,信之則用,不信則棄。但科舉則關乎朝廷用人之法,豈能如此隨意?因而兒臣以為如果任王鏊為主考官,恐生不必要之是非?!?/br> 皇帝和三位閣臣全都深以為然的點點頭, 劉健更是贊道:“太子殿下所慮周祥,顧全大局,臣等不如也?!?/br> “不錯。太子這話足見這半年的讀書功夫沒有白費?!焙胫位实坌乃即蠖?,指了指老太監,“蕭敬,傳旨,將江南所貢的上等絲綢賞兩萬匹給太子?!?/br> “兒臣謝過父皇!” “起來吧,起來。你我父子,不必如此。劉閣老,既然王鏊不合適,你們再看看,剩余一名主考官選誰?” 朱厚照隨便他們,只要不選到我的人就行了。 “微臣以為,左都御史戴珊,歷事累朝,清德素著,可為主考官?!眲⒔≌f了個和太子無關的人,畢竟他也不能太過諂媚了,有那個意思給太子知道就行,太子不要那也無需硬塞。 一直以來,他們都是這樣的‘默契’。 弘治看了一眼太子,發現他也沒什么要說的,“準奏?!?/br> “對了,正好你們今日都在?!焙胫位实垡陨塘康目谖钦f道:“朕自去年冬天偶有不適以來,時常感覺心力交瘁,身體日漸不支。但國事繁重,便是朕想稍緩幾日,我大明更有嗷嗷待哺之萬民呢。好在太子機敏,且日趨穩重,今日之主考官一事也可見一斑。因而,朕有一打算,想說與三位一聽?!?/br> 劉健、李東陽、謝遷都是極聰明之人,他們一聽皇帝這話的意思,幾乎都生出了一個同樣的念頭, “陛下……可是想令太子監國?” 朱厚照一聽,滿臉黑線。我想著你干活,你竟然也想著我干活?! 第一百二十九章 守曰監國 太子監國這事兒……皇帝身體不好,說起來也不是不行。 其實幾位閣老都想過會有這回事,只不過沒想到那么早。 不過看皇帝了面色慘白的樣子,他們也就沒什么可說的了。 至少劉健是沒什么意見。 但是朱厚照卻皺起了眉頭,“父皇若有旨意,兒臣不敢不遵。但……” “太子有何顧慮,說來便是??瓤??!被实塾挚人粤藘陕?。 這咳得也太到位了……叫人還怎么拒絕。 “也……并非顧慮,只是父皇和各位閣老也知道,兒臣有時候行事失了寬仁,較為嚴苛,這也是半年來兒臣潛心攻讀圣人之學的緣由。所以兒臣在想……若是監國之時,有些舉措過于剛猛……難道再改回來嗎?先生們說朝令夕改此為大忌,亦有損于東宮之顏面?!?/br> 喔, 皇帝和閣臣們一聽也明白了,皇太子這是在提條件呢,說白了就是你讓我監國可以,但你兒子我做事可不是那么窩囊的,到時候我殺了人、或者干了什么剛猛的事情,你可不要再給我改回來,那我太子還要不要面子了? 當年朱棣就老這么干,說是讓太子監國,結果到大漠幾個月一回來就把太子干過的那些事全都推倒重來,比如這個官員原來從京師調到地方的,好,給我調回來,從地方調到京師的,給我滾回去。 這樣一搞,旁人怎么看太子,這就是個空有太子之名的主,往后說話那都是打折扣的聽。 這樣搞還不如不監國,不監國之前,大家還是要掂量掂量東宮的份量,監了國卻沒什么用,別人不是知道你這個炮彈是啞彈? 所以要么就不要讓我監國,要么就認了我做的事。 這話其實也是提醒弘治,他這個皇帝是會注意維護太子的顏面的,既然如此,就要做好準備,不能把我的政策給改了。 弘治略微沉吟,他覺得國家也沒什么大事啊……半年多了,他也沒干啥,按部就班而已。 他看了看三位閣老,“依朕所看,太子考慮事情一向周全,便是如剛剛有所顧慮,朕與閣老都沒想到,你想到了。因而即便有什么事,朕相信太子也能妥善處置,再加上有三位閣老從旁輔政,也不至于有什么疏漏?!?/br> 劉健、李東陽、謝遷心里都是一抖落, 皇上您可別這么說,搞得壓力很大,您自己生的兒子您自己清楚,他真要做什么,指望我們攔著?開玩笑呢。 劉健馬上說:“總歸還有陛下總攬全局呢。若遇軍國大事,自當請陛下圣裁?!?/br> “如何?”弘治皇帝看了看兒子。 如何?你什么也沒說啊。 “若遇大事請父皇圣裁本是兒臣本份?!敝旌裾罩苯诱埵荆骸翱筛富省瓑蹖幉徒ú洗卧鈨撼冀o懲戒了一次,半年多過去了,兒臣聽錦衣衛探子回奏,兒臣這兩位舅舅可是有些故態復萌。便是此類事,算不得什么軍國大事,也不是軍情急報??扇羰怯泄賳T見兒臣監國,知道兒臣有懲戒舅舅們的前例,到時候一封奏疏擺到案前,兒臣是罰?還是不罰?若是不罰,這國監得東宮的威嚴都沒了。若是罰呢,兒臣又怕……” 后面的話他不能說了,因為他們畢竟是犯了國法,如果說犯法的人皇帝還維護,那太不妥當,至少嘴巴上不能這么說,反正意思到就行了。 三位閣老一聽,點了點頭,深以為然。太子殿下這番奏對前瞻在先,且合情合理,也把作為兒子要照顧父親的心意給考慮到位,如此處事,可稱‘妥當’一詞了。 就是把弘治皇帝給難住了。而且他又想起來最初岐王、雍王奏乞田畝之事時,蕭敬的那一番話。太子與他在這一點上有些分歧,這是早就有過的事了。 但岐王、雍王再重要顯然不如太子重要,這也是他想明白的事情。 就是太子不會對他們那么寬容這一點,讓皇帝始終有些放心不下,若是他百年之后,真的發生什么不忍言之事,那就是人間慘劇了。 而這種事說起來無非是兩個辦法,要么那群人自己老實一點,要么讓太子睜一只眼閉一只眼,不要再與他們計較。 “照兒,壽寧伯和建昌伯是你母后的親弟弟,不管他們有什么差錯,你處置之時稍加考慮這一點就好了?!?/br> “陛下?!眲⒔∵@個時候開口了,“微臣以為太子殿下所慮恰當。國有國法,家有家規,太子殿下處置一向公正,若是輕易偏袒,實非有福之舉。且壽寧伯、建昌伯等人既受懲戒,仍舊不知悔改,本是應再行重典之時,豈能就此放過?如此一來便是鼓勵了他們,他們也正可利用陛下親親之心,為禍更甚?!?/br> “微臣附議。陛下,如此放縱下去,豈不知害兩位伯爺更甚?”李東陽也跟著說。 他這個話,皇帝聽明白了。 你現在護著他們,太子還是這個態度,將來犯了更大的過錯怎么辦?本來打兩板子就可以結束的事情,結果搞得非要殺頭才行。這就和當日岐王、雍王一樣。 這樣一想,弘治皇帝也有些沉默了,看來讓太子讓一步是不行了。 而且這個問題始終存在,今年要監國有,明年要監國還是有。 “……既然如此,太子?!?/br> “兒臣在?!?/br> “你便依朝廷之法酌情來辦。但有一點,不可傷了他們性命?!?/br> 朱厚照得了此話心里就有數了。 “陛下圣明!”三位閣老也心滿意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