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96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朱厚照可以培養新型官員、掌控輿論,但如果沒有知識的進步,那么他們這幫人最多就是能做到古代文人治國的巔峰。 所以這一步棋也不得不下。 倒是京城里一下子因此熱鬧了起來, 先不說那些賞金,便是這些問題本身也讓人覺得有意思。 古人的生活本就沒多少趣味,眼下京城之中有熱鬧的,自然是爭相傳頌。 王炳和王煉兩兄弟在書院邊上逛了又逛,甚至還遞了帖子,后面要去聽王鏊的講學。直到看見今日這問題,頓覺有趣, 金子百兩對他們而言,有吸引力,但也還好。年少輕狂的人,主要念及的是那個出風頭的機會。如果真的可以被太子接見,那自然是大大的榮光。 可這些問題著實怪異,都算是平時生活里的尋常之事,現在卻忽然要他們去找一個理由…… 于是兩兄弟把問題都抄下來帶回了家,并敲響了meimei王芷的門,把外邊兒有趣的事情一說。 王芷覺得驚異,“殿下提了什么樣的問題?” “便是這個?!蓖醣涯菑埣堈乖谒难矍?。 王芷一雙美目只瞥一眼便閃出詫異的神色,“為什么將筷子插入有水的杯中,筷子看起來是折斷的?這算……什么問題?” “是吧,我們看到這問題的第一眼也是這想法。路上,我們也問了些人,似乎……都摸不太準殿下的心思?!?/br> “可有什么人答得出?” “回答自然是有人回答的,但不一定對?!蓖醣f:“書院的消息,一個月后會給出答案,再提出新的問題,如此往復,只要答對一個便賞金百兩,連續答對三個,能得東宮宣召!” “兩位哥哥給芷兒一些時間,容meimei我思量思量?!?/br> 王芷站起了身,開始細細思考這個問題,生活本無趣,倒是這個事兒挺有意思。 “對了,我幾日還聽說,書院要招納女子來學醫?!?/br> “女子學醫?”這可就真的出乎王芷的意料了, 咱們這位太子殿下還真是令人捉摸不透…… 第一百一十三章 七月 書院進去之后,越過正對大門的書堂,兩側各有一座小拱橋,拱橋外側便是兩座小一些的書堂,聯排的門窗雕刻的還算是精美,再向里則是一片剛種不久的綠竹了,竹林里有石桌石凳,當初說好的不大興土木,但建成一個適宜學習的地方還是很有必要。 左右兩側的書堂分別被命名為明思堂和知行堂。 七月時,東宮駕臨知行堂,在這偏殿里坐著,無人知曉,也無人過問。 而在隔壁,王鏊將要進行講學。 今日的題目,張天瑞已經從太子殿下那邊請到了:學貴在用。 王鏊一看便也明白了,其實以他的水平和太子接觸那么多次,基本上已經摸準了朱厚照的理念。說到底就是八個字:空談誤國,實干興邦。 太子殿下認準一個東西、一個人好與不好,是看他對國家、對百姓是有利還是有弊,利則用之,弊則棄之。 聽王鏊講學的門檻并不高,他們的目的在于傳播,而不在于結黨,不是非得什么重臣才能聽。 像是楊慎,他還并無功名,但經常會來。 王炳和王煉兩兄弟因為自己祖父王越的關系,一直被外界認為是太子系,他們自己也拼命想往這上面靠。 除了這些小人物,朝臣謝遷先前來也過,還與王鏊有一番論斗。 總之王鏊在京城里已經闖出了名頭了。 或許是因為涉及一些‘功利’的原因,比如說要和這等高官套套近乎什么的,除了最初幾次,王鏊現在每次講學這里都會濟濟一堂,甚至屋外邊兒也會有學子聆聽。 朱厚照是聽說這一茬,所以今日便過來瞧一瞧。 “問學之事,一曝十寒不行,離群索居也不行。因而我們聚此講學探討,今日之題只有四個字,學貴在用。君子貴才學,以成身也,非以矜己也;以濟世也,非以夸人也?!?/br> 這些話朱厚照讀了半年的書大約也聽得懂了, 是在說君子看重知識和才能,是要用它來修善自身,而不是用以炫耀自己;是要用它來成就世事,而不是用以向別人吹噓。 …… “現在外面的人都叫經世致用王濟之,想來不久能體會殿下用心良苦的人會越來越多,那些要和殿下頂牛的會越發少了……”劉瑾跟著太子,說著拍馬屁的話。 朱厚照隔著木窗在偏殿中來回踱步,偶爾還會駐足細聽,王鏊還是有水平,孔孟、老釋,圣人之學與日用之道至少能信手拈來。 不過也有提出疑問刁難的, 他就聽到一個,有人在問:“王先生,你說學貴在用,知貴在行,那么你為什么終日講學,而不沉心實踐呢?” 朱厚照聽到這個問題不由抿嘴笑了笑,他想聽聽王鏊怎么答。 正堂里,王鏊并未因有人當眾發難而覺得尷尬或是惱怒,他說:“君子之為學,明道也,救世也,余竊嘆夫百余年以來之為學者,往往言心言性,而茫乎不得其解也。終不過徒以詩文而已,所謂雕蟲篆刻,亦何益哉?鏊今日講學,乃是針砭時弊,是為救世也,何言非行?然……如若真有圣上降旨,鏊愿領一知縣,俯首農桑,耕讀致遠?!?/br> “這個王鏊,明明知道殿下在的?!?/br> “無妨?!敝旌裾罩劳貊说囊馑?,這是羨慕起楊廷和去當知府了,他每日卻只能在這里當個教書先生。 經世致用的思想他接受的程度越深,越是會產生去實際干點兒活的念頭。 但現在講學才剛開始,怎么能讓他去別處? 尤其這是思想作風的轉變是慢之又慢,需要潛移默化,朱厚照便更不能讓他走了。 這場講學聽到后半段的時候,太子失去了興趣,準備啟程回宮。 與此同時的西北,為防止韃靼占據賀蘭山,招引其余部族寇邊,王越從甘肅轉到寧夏鎮,開始居中調兵遣將,并計劃分三路進兵。 從廣寧衛調過來的指揮同知楊尚義是王越在東宮向朱厚照推薦過的人。 王越將他遣為前鋒,領八百人前探、尋邊。 楊尚義身高八尺,喜愛用一把大刀,如今不過二十一歲的年紀,他得祖父向友人推薦,便是因為在自家兄弟之中最為勇武。 就是這西北光禿禿的山和風沙讓出身廣寧衛的他有些不適應,一陣風來時,吹得他都睜不開眼睛。 “將軍,看那邊!好像是韃靼的騎兵!” 楊尚義嘴唇很薄,他抬眼向士兵指著的方向望過去,前面一處山腰之上,果然有一個一個的韃靼士兵出現。 陽光下,山腰上,人越來越多。 楊尚義的身旁,有個比他年輕得多的副將心中一慌,“且走!” “慢!”楊將軍一把大刀擋在他的身前,他厲聲說道:“剛剛那句話再講一次,我要你的命!” 隨后用足力氣,大聲喊道,“列陣,嚴守!” “列陣!列陣!” 楊尚義不屑得看一眼剛剛那人,“遇敵即退,亂我軍心!若韃靼人沖了過來,我們的士兵慌不擇路,前后相撞,豈不是被人長驅直入?!真要如此,我必先斬你于軍前!” “可他們明顯有數千人!” “那也不能亂!只有像現在這樣,軍容齊整,始終不散,他們才不敢輕易出擊!” 除此之外,楊尚義又命人迅速往回折返,向三路主力中的中路求援。 而他自己則驅馬前行,馬匹隨著他的韁繩來回晃動,“我從遙遠的廣寧衛來到西北,跋山涉水,越過千里,不是為了遇到韃靼就逃跑的!我不知道你們這里,在我們那兒沒有人見到韃靼就害怕,你們摸摸褲襠,若是有還有卵子就跟我上!我也知道你們當中有人在傳,我是走了王將軍的后門,我告訴你們,這都是真的!所以我只要勇猛作戰,上司、兵部、朝廷都不會忘記我的軍功!你們!” 他指著這一群眼神中有些緊張的士兵,“你們也一樣!只要你們跟隨我的軍旗沖鋒!跟隨我楊尚義殺敵報國,屬于你們的功勞與榮耀便誰也奪不走!告訴我,想立功受賞嗎?!” “想!” “想光宗耀祖嗎?!” “想!” 八百人一起吶喊,喊聲震天! 楊尚義一舉長刀,“好!明軍威武!” “明軍威武!” 第一百一十四章 入貢 朱厚照出了書院的門,走上馬車時忽然看到街上的人群之中竟有二十多近三十名裝扮為韃靼人的大漢。 他們成群結隊,招搖過市,搞得一些百姓都有些怵他們。 朱厚照覺得奇怪,在他的概念里弘治年間的邊患是嚴重的,這是怎么個情況? 所以坐在馬車里也一直在思考。 至東宮時,他把劉瑾叫了過來,問道:“街上那群韃靼人怎么回事?” “殿下也看到了?奴婢以為應是上貢的韃靼人到了京城了?!?/br> “上貢?” 朱厚照好歹是個有些羞恥心的人, 在邊關被人家欺負的不敢出門,還上貢? 這要是朱棣那會兒,上貢叫上貢,現在上什么貢? 他腦子一閃,大約猜到了,這不就是‘利他損我’的朝貢貿易嗎? “詹事府中哪一位先生在?將他叫過來?!?/br> 這個年頭的許多事,朱厚照了解的還是不如這個時代的人清楚,所以碰上什么他會先研究一下,史書記載的也不一定就是當時的事實嘛。 放在現代,這就叫召開專題會議研究,找人做個匯報。 今天正好右諭德王華在。 看到他,朱厚照就想起他那個兒子,“王先生,你的兒子可有給你寫信?他人如何?” “謝殿下關心?!蓖跞A拱手執禮,“犬子五月時曾來信一封,說他正在隨王越將軍學習戰陣擺布之法,還說西北……邊軍廢弛……” “喔?!敝旌裾漳樕蛔?,馬上就沒那么開心了,倒也不是生氣,但這總歸不是什么喜事,“我正好要問你。這京城里為何忽然出現這么多的韃靼人?” “韃靼人?”王華沒及細想便反應了過來,“應當是小王子派遣的朝貢使臣到了吧?!?/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