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嫡長子 第33節
書迷正在閱讀:在選秀奮斗的我總被迫修羅場、小海馬嬌養日常[七零]、殺戮拼圖、我真有這么壞嗎、八十年代順風順水、大佬的小祖宗太兇殘了、水天一色、小糖O穿到正常世界、笨蛋美人勇闖無限流、[西幻NP]勇者今天跑路
總之朱厚照是花了很久的時間,和張皇后一點點的講述其中的細節。 而且,這游戲不限定人數,張皇后聽了許久,有些蠢蠢欲動,便讓幾個太監宮女來湊數。 “照兒是說多幾個人一樣能玩?” 太子點頭,“是了,等母后學會就知道了,人數越多越好玩兒的?!?/br> 宮里不缺人,只是宮女們有些不敢,好在強烈要求下也就應著了。 三個宮女,三個太監,加上他們母子倆,先搞一圈再說。 劉瑾負責發牌。 皇后拿到了兩張牌,問:“這會兒我要干什么?” 朱厚照又拿出一張紙,“母后,這是規則,哪種牌大我也都標明了。您看自己的牌,覺得大就跟,跟是要錢的,覺得小就扔,等待下一次機會。當然,母后也可以拿小牌嚇唬我?!?/br> 皇后白了他一眼,“你是母后的兒子,母后怎么會嚇唬你?” “游戲嘛?!?/br> 這游戲學會了還是有些樂趣的,不是單純的翻開看你幾點,我幾點。 這樣幾輪之后,朱厚照故意讓她唬住一把,主動扔牌,皇后看自己一副爛牌竟然贏了,果然多了成就感。 “這個好玩,比擲骰子有趣,這個要動腦子的?!?/br> 朱厚照笑了笑,“太皇太后那邊,母后也可以去教一教,太奶奶的日子過得熱熱鬧鬧,總歸是我們盡一份孝心?!?/br> “太皇太后?” 說的是弘治皇帝的奶奶,周氏。 張皇后尋思了一下,“照兒有心了?!?/br> 周太后從小撫養弘治皇帝長大,皇帝對她老人家是言聽計從。 實際上,弘治對家人都挺言聽計從的。 這家伙擱現代,就是婆婆和媳婦之間的老好人、受氣包。 “若是太奶奶覺得難了,照兒再教簡單的,總歸是要讓她老人家高興才是?!?/br> 張皇后說:“有你這份孝心,太皇太后她老人家就該高興了?!?/br> 歷史上, 周太皇太后其實是比張皇后在某些方面要更賢明些。 比如說親戚,張、周兩位都有親戚,還都橫行鄉里,魚rou百姓。張的選擇是護短,周則是從大局考慮,希望皇帝能夠妥善處理周家人的不法問題。 更為關鍵的是, 周太皇太后是促成李廣死于非命的重要推手。 像是李廣這種人,神神叨叨的,老說自己和神啊鬼啊有聯系,又是會什么道家法術了,雖說玄乎像極了騙子,但這種事寧可信其有,不可信其無,要真殺了他,皇帝如何能下決心? 朱厚照神色如常,一邊打牌一邊答著張皇后的話,“母后說的是。這說起來,我還真有些想太奶奶了。對了,近來還總有大臣在兒臣那邊說,李廣營造太甚,是失德之舉,如此下去恐遭上天懲戒,不過也有說這些營造是為了頌佛祈福,弄得兒臣都不知怎么辦是好。倒是太奶奶也好佛、老,多年侍奉甚為謹慎,想來應該知道如何應對?!?/br> 劉瑾是一直陪著的,他聽下來知道才明白,原來太子是為此而來。 第三十七章 吳大人的劫 秋風蕭瑟,滿眼枯黃之景。哪怕剛添了冬意,也涼不掉王鏊王大人火熱的心潮。 從東宮出來后,他始終難以平復心情。 相比起來,吳寬都平靜的多。 “……學宮之事,濟之你要慎重。原本醫學宮若能成,教出幾個大夫倒也是利國利民之舉??衫戏蚩礉膭蓊^,是要把這天下的雜學都要囊括其中……這怕是有些不妥?!眳菍捓舷壬鷮μ舆€是有些芥蒂, 他始終不認為,一個有著仁厚、孝順這樣美德的太子,應該有那日那樣一個表現和舉動。 太子七歲稚齡,便對批評、糾正之語反應的如此激烈, 往后年歲漸長,地位日重,甚至登基為帝,到那個時候他還會聽誰的? 今日王鏊過來和他說了一大通什么‘要為天下不讀書的人創辦一座學宮’之事,其中好處不言而喻。 太子之智也在其中彰顯。 但是吳寬想到那日在乾清宮,又想到今日王鏊的講述……這些都表現出太子是個思維很獨特,或者干脆說是比較奇怪的人。 想法奇怪、還聽不進批評……長此以往,不知道要把國家折騰成什么樣子! 客觀來說,吳寬能有這番思慮也算是聰明且有點遠見的人了。 國家還真會被朱厚照給一頓‘折騰’。 王鏊呢, 本來是抱著為殿下當‘說客’來的,極力說了這學宮對大明朝未來的積極影響。卻沒想到得來一句吳寬得‘慎重’。 “吳大人,下官不解,朝廷出錢、出人,為天下窮苦之人覓得一個謀生的手藝,這其中哪里需要慎重考慮?!” 一間堂屋,吳寬坐主位, 王鏊列在側位。 桌椅簡潔,只有一杯茶水冒出彎彎蒸汽。 吳寬端起來抿了一口,又瞧了瞧急切得王鏊。 “太子之智尚能稱奇,不過三代以來,有大智慧的先賢無數,術業有專攻這話也早已有之,難道就沒有人想過同樣得事嘛?依老夫所見倒也未必。然,為何至今此事未成,濟之考慮過沒有?” 王鏊也是心高氣傲之人,這事兒他左思右想不明白,“請吳大人賜教?!?/br> “漢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本朝對儒生之優待更甚以往。如今濟之要做得,那是大興天下之雜學。就以這教官員為官之道來說,若學宮之中設了‘為官學’,便是叫中了第的進士再去進學,那么豈不是說圣學無用,亦或者雜學在前,圣學在后?” 王鏊心中稱奇:所以就要派些沒有為官經驗的去?這不是置百姓于不顧? 吳寬還在說,“再有農學,民間百姓得種田之法,那是父傳子、子傳孫,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哪里需要什么教種田得老師?” 說起來,這吳寬也是有才能的博學之士, 邏輯清楚,思維敏捷, 這窮苦百姓的事,倒是叫王鏊也一時難辨。 吳寬捋了捋胡子,“這最為要緊的。是教出來的學生怎么辦。若是朝廷不能為他們安排好的去處,那么學宮無用,此事必然虎頭蛇尾,既然虎頭蛇尾,不如不辦。若朝廷為他們安排了好的去處,那……雜學既然得利,天下又會有誰會再十年寒窗,苦熬科舉?到那時豈不是我朝要罷黜儒術,獨尊雜學?!” “太子畢竟年幼。所謀之法,看似能去除積弊,實則難以施行。醫、農暫且不提,朝廷可不必簡派學子為官??山瘫▌t不同,這些人朝廷必得安排去處,否則放眼望去全是散落在野,熟讀兵書的將軍,那還了得?可若是安排,那便是朝廷之官,這是開了不用科舉就可為官之先例,濟之可想過其牽涉之廣?” 估摸著天下的學子該受不了了。 雖然他們說的是為國的大義,但真要搶了他們為官的大利,那可是要出大麻煩的。 “照吳大人所言,朝廷是空有利民之法,卻只能考慮著牽涉之廣而徒然憂懼,那百姓所受的苦難呢?”王大人拳頭開始握緊。 “朝堂亂了,士子亂了,百姓難道不會受苦?” 王鏊有些火氣,他又想起來那天太子和吳寬的辯論,太子怎么說的? 你們這些讀圣人之書的,說的都是為國為民,可真碰到了一件為百姓的好事,卻又正義凜然的找了個理由不去做了! 上次是東宮重于小民,這次呢?是影響太大,牽涉太廣! 總歸就是讓百姓再苦上一陣子! 現在學宮之計,多少能為一些百姓謀利,但是又不能做! 吳寬還在繼續,“治國之道,富民為始。太子領悟到百姓無錢醫病便想了‘富民之道’,這原也沒錯。不過富民之要,在于節儉。首要的還是朝廷、皇上養成并倡導節儉之風。這是千古以來的道理,濟之想憑借‘為百姓謀求生之技藝’而就此改變,怕是困難重重?!?/br> 吳寬自己也在想:太子聰慧、仁厚,那日在東暖閣雖有些不快,不過事后觀太子言行,確實當得起這些品德,可見太子是塊難得的‘璞玉’。 只是思路不正,總想奇招,若不細加雕琢,浪費了一身才能不說,怕是也容易將國家引入歧途。 好在太子年幼,如今尚不足八歲。日后只要稟明陛下,以圣人之道糾正太子的所思,以忠孝之德規范太子所行, 想來一個仁德天子總歸是可以期冀的。 “吳大人,若太子殿下,執意推行此法呢?”王鏊憋著一口濁氣問道。 吳寬正色,朝皇宮的方向拱了拱手:“利于國愛之,害于國惡之。到那時,我必定上疏反對,仗義執言,請求陛下約束太子之言行,以安天下之民心!” “那若是利于民呢?” “濟之此言差矣,既害于國又怎會利于民?” 王鏊心說,你說服我容易,可你不一定吵得過太子。 一個是皇上的老師, 一個是皇上的兒子, 竟陰差陽錯的,弄出如此大的分歧。 在吳寬看來,這幾日王鏊是有些糊涂勁,但本質上他也認同王鏊是個才德兼備的君子。尤其考慮到太子似乎還算信任他的話。 吳寬也不恥于求人,“濟之,我思來想去,總是覺得東宮之變,是憂非喜。將來東宮登基,必有新、怪之法層出不窮,朝中有心之輩也會專此投機,爭相進獻各類‘掃除積弊’之招??纱髧?,非同小可,熙寧變法的得失,俱在濟之心中。這一點,不可不察啊?!?/br> “此外,濟之平日里也要對太子的言行多加管教,務使太子殿下有當今天子之德,虛懷若谷,聽聞納諫。這樣,朝堂能穩,社稷能穩,天下亦必安寧祥和?!?/br> 王鏊知道今日是白來了,其他的話他也不好說,只能拱拱手,搖了搖頭嘆息,“殿下一時英主,豈是幾句道理就可以管教得住的?” 這樣看來,太子與吳寬,怕是又得起一番波折。 對于朱厚照來說,他自己也知道王朝中期的改革通常失敗概率較大,因為既得利益者力量強大,但若什么都不動,當個弘治第二?那穿越還有何意義。 第三十八章 走水 李廣那日從東宮離開之后,心中焦慮便總是無法平息。 連帶著長慶都不敢多言語。 太子要錢,這事兒多少有些離譜。離譜到這事兒都不好出去說,說了壓根沒人信。 關鍵為何那個張永能信誓旦旦的說出:你以為殿下不知道你貪墨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