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951節
當然,很多人也要專注于自己的工作準備,有的則是單純的靜養,希望能在計劃開始前保持健康的體魄。 同時,他們還要接受最后的cao作培訓。 這些cao作培訓都是和設備使用有關的,包括應急裝置,安全裝置等等,還有和引力場技術相關的設備cao作,是擔心設備出現狀況的情況下,可能會嚴重危害到人員的生命安全。 每個人都就要知道該怎么關閉引力設備,處在失重的環境下,總要比處在引力增強的環境安全的多。 遠航計劃進入最后的準備階段,輿論也伴隨著計劃時間臨近火熱起來。 航天飛船公司第二次發布消息以后,到現在為止,都沒有再發布任何的消息,以至于輿論上有很多相關的擔憂。 比如,擔心遠航計劃會推遲,甚至有的還擔心計劃會被終止。 “遠航計劃實在太高端,必須要做出充分的準備?!?/br> “準備時間上是完全不夠的,像是這種龐大的計劃,需要幾年、十幾年時間,航天飛船公司發布的時間計劃表太緊促了?!?/br> “到現在都沒有消息,計劃推遲的可能性就很高了?!?/br> 這些輿論屬于正常類型。 某三國的輿論就出現了一種觀點,認為遠航計劃肯定會被推遲,而且推遲不止是幾個月,很可能是推遲幾年時間,甚至是最后終止計劃。 相關的論調在某三國非常有市場,一則是他們不希望看到種花家的成功。 第二,遠航計劃并沒有某三國的人員參與,沒有自己國家的人員參與,自然就不會希望計劃順利展開。 最后,他們是真心覺得類似的龐大計劃,時間被推遲是非常正常的,不用說幾個月,拖后幾年都是正常的,只要能夠完成就很了不起。 比如,他們制造的航母,比計劃拖后了十幾年時間,到現在都沒有能夠完善,每一次航行還是會出現各種各樣的問題。 那還只是飄在海面上的航母,天航飛船顯然要復雜太多了。 上面搭載著各種超高端的技術,有些是根本沒有成熟的技術,出現的問題的可能性就更高。 這種觀點傳到國際輿論上也有一定的市場,不過還是有很多持有相反觀點的言論,甚至對于某三國的說法進行了直接性的反駁。 那是來自莎特的信息。 莎特王室高級成員接受采訪時,確定遠航計劃會按時進行,“阿爾瓦利爾的工作很順利,他已經完成了訓練,并抵達天航基地?!?/br> “他親眼看到了飛船,也知道準備工作進行的程度?!?/br> “一切都會按照計劃進行,我們無比期待這次遠航,這對于阿爾瓦利爾,乃至于莎特來說,都會成為偉大的旅途!” 莎特對于遠航計劃確實非常重視。 他們拿出了大筆的資金把阿爾瓦利爾送入計劃中,目的并不是做什么科學研究,完全是為了擁有一個名額。 擁有名額,就是一種榮譽了。 遠航計劃的登艦團隊只包含八個國家的人員。 除了種花家外,就只剩下七個,通過決策層之間的接觸拿到名額的國家只有四個,其他就都是大企業的代表。 莎特就是通過決策層接觸拿到的名額,想想就感覺非常的榮耀。 要知道,連阿邁瑞肯都沒有名額。 有阿邁瑞肯人能參與計劃,代表的是企業合作而已,和決策層根本沒有任何關系。 很快。 航天飛船公司發布的信息證實了莎特王室的說法,他們第三次確定遠航計劃的時間。 這次不止說是在九月份進行,而且確定會在9月1號進行,9月1號也就是一個星期以后,時間就已經非常接近了。 從計劃初步確定到現在,航天飛船公司發布了三次信息。 現在就已經完全確定下來,也給輿論吃下了定心丸,同時,也引起了輿論的新一輪熱議。 航天飛船發布的信息中,除了確定了遠航計劃的時間以外,還定下了開放采訪的時間。 “天航基地會在8月29日當天開放,屆時媒體記者可以進入到基地內部進行采訪工作?!?/br> “8月31號,公司會召開最后一次對外發布會,到第二天就會正式開啟計劃,啟動天航飛船,開啟飛往木星的旅程……” 航天飛船公司如此高調的開放采訪,是出乎輿論意料之外的。 遠航計劃是非常龐大的,牽扯的很多技術也需要嚴格保密,計劃本身也有很大的風險,開放采訪就顯得非常高調了。 如果中途出現問題呢? 前期所有的宣傳都會成為笑話,變得根本沒有任何意義,再拿出來觀看也會感到哀傷。 實際上,高調的宣傳是航天飛船公司和決策層一起做出的決定,因為低調根本沒有任何的意義,計劃本身龐大到根本無法保密。 如果航程中途都出現了什么問題,只要和動力系統有關,就會是非常重大的災難事故。 到時候,天航飛船就根本不可能再返回地球了。 上面的人員也沒有任何幾率能夠生還,飛船本身也只能永遠的漂泊在太陽系內,并在未來某一時間受到撞擊而解體。 這種災難性的事故,也會導致航天飛船公司直接破產了,公司可以直接宣布倒閉了,種花家也跟著承受重大的損失。 那種情況下,宣傳還是不宣傳有什么區別呢? 所以,一切就按照‘必定會成功’去做,計劃開始前就干脆公開接受采訪。 時間飛速流逝,轉眼就到了開放采訪日。 一大群的媒體記者涌入了天航基地,他們的活動區域還是受到限制的,只能在廣場和生活區進行采訪工作,也只能遠遠的對天航飛船進行拍攝。 航天飛船公司對于宣傳非常重視,管理層人員公開的接受采訪,表達了對于遠航計劃的信心。 總經理臧春來到廣場上接受媒體的采訪,他周圍圍了一大片的記者,開口就表達了對遠航計劃的信心,“我們堅信計劃能夠成功?!?/br> “我們做好了一切準備?!?/br> “所有人都非常專注于工作,并對于每一部分進行了詳細的測試,各部分運轉狀況良好?!?/br> “我們用最先進的計算機技術對于遠航計劃進行了模擬?!?/br> “這次的目標,最主要就是對于木星以及木衛二的探測,千隼飛船的性能足以完成登陸任務?!?/br> “屆時,我們也將會公布登陸畫面……” 第六百四十七章 開放采訪日,酷炫技術以及怪異的組合 臧春來表達了對于計劃成功的信心。 他之所以不斷強調信心,是因為輿論上普遍擔憂計劃會出現問題。 天航飛船的性能再高,但也沒有真正進入過地球外的太空,到目前,飛行最遠點距離地球也只有1200公里,直接進入宇宙空間航行,速度還是顯得有些太快了。 不過臧春來說的再多,他個人沒有什么權威,在航天飛船公司內部還好一些,放在整個種花家來說,就沒有什么影響力了。 所有人都知道,計劃最重要的是王浩。 來天航基地采訪的記者都希望能夠見到王浩,有些記者達到了目的,他們在廣場邊緣通往控制室的路上,見到了正在朝前走著的王浩。 在計劃的前兩天,王浩的工作實在太忙了,即便是公開的采訪活動,他都沒有時間來參加。 當碰到媒體記者的時候,王浩還是停住了腳步,他和朱啟強招呼了一聲,朝著趕來的記者點了點頭,意思是可以簡單說幾句。 記者當即湊過來就問道,“王院士,說說這次計劃吧?比如,工作準備,一些計劃內容,什么都可以?!?/br> 王浩點頭道,“我們為遠航計劃準備了很久,包括各項關鍵技術,包括計劃要完成的工作?!?/br> “實際上,最主要還是讓天航飛船進行遠距離的航行,這是最主要的目的。對木星進行探索只是預定了一個目標,木衛二確實是值得探索的星球?!?/br> “如果抵達木星周邊時,評估登陸木衛二會有危險,我們也會終止登陸,最重要的還是保證天航飛船的安全,保證所有人員的安全?!?/br> “我對于遠航計劃有信心,這不只是口頭上說說的。天航飛船的登艦名單上,還有我的學生丁志強,還有我的朋友保羅,我想,這已經足夠說明我的信心了?!?/br> 王浩說的內容就要比臧春來實際多了。 臧春來就是一直空口白話的表達信心,而王浩直接說明有危險就終止登陸木衛二的計劃,顯然就要現實太多了。 另外,登艦人員名單上,還有王浩最看好的學生丁志強。 現在丁志強不能說是‘學生’了,已經成為最頂尖的物理學家、科學家。 如果王浩對于遠航計劃沒有信心,或者意識到有很大的風險,他不可能讓自己親近的學生參與,保羅菲爾-瓊斯的也是很有說服力的,王浩的很多研究都有保羅菲爾-瓊斯參與。 保羅菲爾-瓊斯和丁志強一起參與計劃,也就說明了計劃的安全系數很高。 王浩簡單說了幾句就準備離開,最后還轉頭說了一句,“實際上,在研發光壓發動機的時候,我們就考慮到未來的遠航,我和保羅說的時候,他說要擔任副艦長,把艦長的位置讓給我?!?/br> “現在想想還很有意思,只可惜,我參與不了……” 他說的一臉的無奈。 記者們也都非常理解,王浩這種決定國運的重量級科學家,比大熊貓還要珍貴上千倍,決策層根本不可能讓他參與有風險的事情。 王浩確實對此很無奈。 作為一名頂尖的學者來說,受到保護的感覺是很好的,但總是受到保護,一點風險都不能冒,也是對于人身的限制了,感覺不那么自由。 他還是希望能參與到遠航計劃的,就像最初的想法一樣,他擔任艦長,指揮著一艘飛船在宇宙中航行,聽起來就非常的酷炫,結果只有他不可能上艦。 在開放采訪日,其他媒體記者只能到廣場上又或者是生活區進行采訪。 國內第一媒體是天航基地的主合作方,他們可以進入宿舍進行采訪,也就可以接觸到更多的登艦人員,和他們近距離的進行對話。 同時,拍攝組也被允許進入到天航飛船內部,有幾個艙室是開放的。 第一媒體組織了一場直播欄目,專門針對天航基地的采訪工作,攝像機的視角也一直跟著記者,先是去了宿舍進行采訪,但發現宿舍里并沒有幾個人,只見到了有限的幾個國內學者。 記者打聽了一下其他人,才知道大部分人都待在天航飛船,他們到飛船里提前適應一下環境,還有個人直白的說道,“那里更舒服一些,什么都有,還有娛樂中心,他們都去了?!?/br> 欄目組商量了一下,就干脆直接奔赴天航飛船。 當確定要去天航飛船進行采訪的時候,直播間的人數馬上就跟著暴漲,甚至快速超過了五千萬,毫無疑問,所有人都對于天航飛船更感興趣。 這個直播節目可不只是國內的人觀看,還有很多海外人士也擠進來觀看,即便是信號稍微有些弱,他們想第一時間看看天航飛船的內部構造。 直播實在太有吸引力了,其他的媒體就只能做文字,圖片報道,最多就是拍攝一個采訪的短視頻,也是后來才發布出去的。 現在能夠觀看直播,還能進入天航飛船的內部,吸引力里就太大了。 攝像機對準的記者名字叫做朱麗,他旁邊是欄目的負責人蔣斌,欄目組的向導則是基地的工作人員王洪軍,王洪軍帶著幾個人到了廣場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