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78節
但兩者無法聯系在一起。 同向電流的構架,是制造s關鍵的一環,還是說同向電流制造出了s波,又或者s波和同向電流不存在直接關聯,是引力場技術中的兩種作用? 等等。 這個問題是無法回答的。 就像是曾經的超導研究,相關的實驗以及理論有很多很多,但科學界花費了幾十年時間,也沒有把實驗、理論聯系在一起,形成一個系統性的體系。 直到半拓撲結構的出現,采用超導理論得到了完善,并以此讓超導技術快速發展。 現在引力場技術的實驗和理論就是如此,能確定的就是s波和引力場直接相關,以及底層的同性電流結構和引力場技術直接相關。 兩者之間沒有關聯,同向電流是純粹的結構關聯發現,而s波是通過實驗發現的特殊波,也可以歸在理論行列。 同向電流本身,做研究就更加困難了,因為同性電流本質上是完全一樣的。 雖然引力場設備底層構架非常復雜,但實質上同向電流就只是結構中串聯的線路而已,就像是兩根導線連接著一個電阻,在給予電流功率支持以后,兩條導線通過的電流功率是完全一致的。 宏觀上,根本找不到兩個同向線路的區別,線路的材料、功率,電流,強度,電壓等數據都完全一致,也只是被放在了串聯線路的不同位置而已。 如果從微觀上進行分析,也只能看做是電流線流經一條線路,再流經第二條線路,或者電壓所產生的電勢,先作為一條線路,再作用于第二條線路。 因為電流的速度是光速,實驗上找不到任何的區別。 現在海倫提出了全新的看法,認為s波是兩種不用波疊加組成,她進行說明的時候也很不自信,因為說明的內容也只是一種可能性。 同時還存在另外一種可能,也就是同向電流釋放出了同樣的波,而引力場是兩種同樣的波疊加在一起產生的。 海倫、陳蒙檬、丁志強以及黃振一起做的工作,就是適當排除了后者存在的可能。 這主要是因為后者有更多解釋不通的地方,當然前者同樣也有很多地方解釋不通,只不過比后者少而已。 不過王浩卻直接認可了海倫的說法,因為他收到了正確的反饋,也就把‘同樣波疊加的可能’直接排除掉了。 “所以是兩種不同的波,可以定義為s+波和s-波,兩者以某種強度疊加在一起,就形成了特殊的s波?!?/br> 王浩說道,“這也解決了另外一個問題,我們已經發現,s波是一種弱波,卻有極強的穿透力?!?/br> “這本來是很不可思議的事情?!?/br> “一般來說,穿透力和波的強度直接相關,頻度高的波穿透力就會更強,s波不違反了規律?!?/br> “如果它是由兩種不同的波疊加在一起形成的,就解釋了為什么會出現這種現象?!?/br> 王浩的解釋,讓其他人不由點頭,他也馬上試著建立了新的任務—— 【任務四】 【名稱:引力場的技術原理(難度:s)?!?/br> 【靈感值:0?!?/br> 果然! 已經可以建立任務了! 王浩看著系統上的任務內容,也不由得露出了笑容,之前他根本無法建立任務,原因自然就是條件嚴重不足。 現在條件充足了,只不過研究難度還是很高。 s級,是很難完成的研究。 好在不是s+級別的難度,s級別還是有很大可能完成的,只不過需要耗費更多的精力和時間。 引力場技術實在太重要了。 王浩也下定決心要完成相關的理論研究,后續才能在技術上不斷取得突破。 他馬上建立了研究組。 這個研究需要以實驗來配合理論,參與的就不僅僅是理論組,還包括反重力中心的實驗組以及負責測定輻射波的沈會明團隊。 在研究組成立的第一次會議上,王浩就布置了工作任務,“何院士,錢教授,你們的團隊配合沈教授進行輻射測試,這是最重要的工作?!?/br> 他說著走到白板前,拿筆畫了兩根平行的線段,中間一小塊地方涂抹成了陰影狀。 隨后扭過頭說著,“這兩條線路就是同向電流,中間則是引力場?!?/br> “我們認為同向電流能夠制造出s波,是因為兩條線路分別制造出了s+和s-波,s+和s-波以某種頻度疊加在一起形成了s波?!?/br> “所以實驗對于輻射波的測定,重點就是要測定出這兩種波?!?/br> “當然我很清楚,這非常困難?!?/br> “想要直接測定出s波,目前來說是不可能的,還是要通過大量的數據對比分析才能夠完成,但我們還是需要測定的數據,有很多數據的基礎下才能進行分析?!?/br> “所以測定工作主要分為三個部分,一個就是引力場內的s波測定,另外就是兩條同向電流線路周圍的測定?!?/br> “我們需要很多數據,兩條同向電流線路還需要各種功率下的數據,也包括不能制造出引力場時的數據?!?/br> “這些數據會幫助我們更好的進行分析?!?/br> 等王浩說完以后,何毅立刻點頭道,“這個工作就交給我們吧,保證完成?!?/br> 沈會明也道,“沒問題?!?/br> 王浩聽罷點了點頭,也沒有太在意,實際上,他并不認為實驗組真能測定出什么。 現在就連s波都需要通過數據分析才能夠發現,s+和s-波就只是一個概念而已,想要單純通過實驗測定有所發現實在是太困難了。 他們暫時只能寄希望于后續的數據分析。 實驗測定不止針對于制造出引力場的情況,也會對于降低功率沒有制造出引力場時,同向電流線路周邊的輻射波情況進行測定。 從正常的實驗邏輯來看,即便是s+波和s-波沒有能疊加形成s波,但功率降低的情況下,兩種波也同樣是存在的,只不過強度有所降低而已。 “也許,s+波和s-波的疊加,就只是一個非常微妙的巧合而已?!?/br> “兩者只有在非常特定的強度下才能夠結合在一起?!?/br> 這是根據實驗情況做出的分析。 引力場設備的功率是固定的,不管是增大電流強度還是減小電流強度,都會讓引力場瞬間消失。 這也是很讓人頭疼的結果,正因為如此,才會說兩種波疊加是一個微妙的巧合。 王浩在交代了實驗組的工作以后,也制定理論組的研究方向,他們的主方向有兩個。 一個是研究構架s波的數學表達。 在沒有足夠的實驗發現下,s波的數學表達肯定是無法完成的,他們只能慢慢的去討論。 王浩則是希望能夠在研究過程中增加靈感值。 第二個方向就是針對β-cwy-137材料特性進行研究,最好是能夠找出β-cwy-137材料和s波之間的關系。 這個方向就太多了。 他們可以從β-cwy-137的半拓撲結構入手,也可以研究包括元素組成、物質特性,甚至是制造過程,等等。 海倫當即指出了這一點,“王老師,針對β-cwy-137材料,入手點太多了,我們根本無法確定從哪里進行研究,各個方向都可能有關聯?!?/br> 王浩點頭肯定了海倫的說法,隨后扭過頭問道,“你們怎么看?” 大家互相對視,也沒有人說話。 王浩從左到右依次看了過去,隨后滿意的點頭說道,“那我們就從β元素特性以及材料拓撲結構入手,其他暫時就不考慮了?!?/br> 他做出了決定。 同時,王浩也感覺有些奇怪,因為他的決定是根據正確的反饋得來的。 結果…… 好像每個人臉上都是疑惑。 最右側。 黃振低頭郁悶著,“剛才我也是這么想的,果然,王浩也能想到?!?/br> “我就是研究組拉后腿的……” “每次都是其他人有好的想法,都是其他人,我有什么好的想法,其他人也能想到?!?/br> “唉~~” …… s級難度的研究,想要完成還是很不容易的。 王浩和理論組一起研究了一個星期時間,最開始還能增加一些靈感值,后來干脆一點都沒有了。 連續三天,沒有獲得任何靈感值。 研究陷入停滯。 這主要是因為有一個問題想不通。 以常規的實驗邏輯來說,某種功率下同向電流線路可以釋放出s+和s-波,那么不同功率下也能夠釋放出來。 同時,某種強度下,s+和s-波可以疊加制造出s波,那么釋放降低或增加強度,也能夠制造出s波,其表現形式就是引力場強度增加或減小。 但是,實驗情況并非如此。 當引力場設備改變了功率以后,引力場就直接消失了,他們只有在幾個特定的功率強度,以及幾種不同的底層構架下,能夠制造出固定強度數值的引力場。 換句話說,他們制造出的引力場強度并不是連續的,也只是碰運氣式的制造出幾個特定強度的場力。 這個結果違反常規邏輯。 在常規的實驗邏輯被挑戰的情況下,理論研究根本就進行不下去,因為他們無法用理論解釋這個問題,因為要對于釋放出的s+和s-波進行分析,他們也沒有辦法跳過問題。 王浩帶著理論組研究了很久,連一點點進展都沒有,后來就讓他們解散自由進行研究工作。 然后他去了反重力中心。 實驗組已經工作了十幾天時間,他們已經測定出了很多的數據。 沈會明解釋著數據問題,“這兩份是同向電流限流,在不同功率下的測定數據,但是我們完全沒有看到差別?!彼傅氖莾蓚€不同線路、同功率下的差別。 王浩倒是覺得也很正常,因為他沒有指望實驗組能獨自有什么發現。 他干脆拿著數據回了辦公室,就準備建立一個新任務進行分析研究,結果就發現任務的等級為f級。 “同向電流周邊輻射測定數據差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