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76節
他只是簡短說了幾句話,全場的媒體記者們卻非常認真,區別對待的態度讓其他人都感覺很郁悶,因為王浩并沒有說什么新奇的東西,他說的內容甚至已經被別人說過了,可從王浩嘴里說出來,給人的感覺完全不同。 王浩簡單介紹了幾句以后,發現自己也沒什么可說的,因為好多內容其他人都說過了。 他就干脆直接跳到采訪環節。 媒體記者們也終于等到了采訪環節,有來自鷹國的記者直接問起了光壓發動機的參數,“我們看到了整個測試過程,直徑120米的光壓發動機非常龐大,但我們看到它很快就飛上了高空。那么王教授,你能不能說一下,發動機的最高載力是多少?” 這個問題提出來以后,很多人都認為王浩不會回答。 即便光壓發動機是正常研發,但一些關鍵的參數不會透露出去。 不過王浩根本不在意,他直接開口的,“我們確實沒有公開過有關光壓發動機的參數,有些內容涉及到保密技術,但你剛才這個問題沒有關系?!?/br> “我可以明確的說,現在我們所制造出的光壓發動機最高載力在10萬噸左右?!?/br> 10萬噸,是理論上的最高載力。 如果讓發動機功率強度達到一定數值,凹面反射鏡內部溫度在7000度以上,就可以推動10萬噸的重量加速升空。 當凹面反射鏡內部溫度提升的時候,發動機的功率也會呈現倍數級的上升,而限制發動機載力的有兩點,一個就是發動機的大小。 發動機的大小,實際上就是凹面反射鏡的大小,當凹面反射鏡足夠龐大的時候,同樣溫度的情況下,內部所能承載的能量自然會更高。 另一個就是激發推進裝置噴口的寬度。 當制造同樣強度的圓形高壓光柱,1米寬和2米寬,后者面積是前者的四倍,所能提供的推力自然也是四倍。 現在光壓發動機受限是因為設備能力,而不是技術限制,技術層面來說是沒有限制的。 當聽到王浩說起載力數值的時候,全場頓時傳來一片嘩然聲。 10萬噸的載力是非常驚人的。 這也就能代表空天母艦最高能建造達到10萬噸,完全不比巨大的航空母艦來的差。 之后有記者又問起了空天母艦的問題,他們希望知道空天母艦設計的進度。 王浩說道,“我們已經確定了空天母艦的基礎構造,外形上會采用環繞凹面反射鏡的艙體設計,同時也會引入最新的引力場技術?!?/br> 他只是說了一句話,就引起了全場再一次嘩然。 這一句話透露的信息足以令全世界震驚,因為他明確表示了空天母艦會使用引力場技術,也就表明引力場技術已經可以正式應用。 之前引力場還只是一個新發現而已。 好多記者都忍不住討論起來,“聽王院士這么說,難道引力場技術已經成熟了?” “不可能吧這么快?” “我怎么沒聽過這個技術……不過好像是聽過,是學術方面的吧?” “我知道,這個好像發表過論文,是反重力中心的研究成果,但也只是發現了引力場,利用什么空間……波?” “剛發現的引力場,就能夠應用了?難道他們已經能制造出很高的引力數值?” “如果能制造達到地球表面重力的引力場,豈不是說,未來的空天母艦,將會和科幻電影一樣,人類可以在里面正常行走?” “這實在太夸張了吧!” …… 新聞發布會結束以后,就是全世界的大規模報道。 媒體報道圍繞著三個方面展開,一個就是光壓發動機高空測試成功,一個是10萬噸載力的數據,最后也是引起最大熱議的引力場技術。 “測試成功和想象中的一樣,王院士參與的研究都會成功?!?/br> “還真是,我發現王院士做的研究就沒有失敗的時候,他真的是神一樣……” “實在太了不起了!” “王院士說最高載力達到10萬噸,如果我沒有記錯的話,太空探索公司制造的大型火箭推力也只有6000噸?!?/br> “兩者根本無法相提并論,大型火箭就是一次性用品,發射技術說是能回收,但也只是主體而已,光壓發動機是持續使用的,是未來空天母艦的核心部分?!?/br> “引力場技術才是最厲害的,空天母艦竟然會用到引力場技術,說明這個技術已經成熟了?!?/br> “我怎么感覺王浩院士已經在造科幻電影那樣的宇宙飛船?” “好像真是這樣……” “他們都已經造宇宙飛船了,而我們在干什么?格魯姆湖計劃項目組,好像還在研究區域性強湮滅力場,我的上帝,差距太大了!” “最可悲的是,他們還沒研究出來!” “國際湮滅組織用的設備,也是來自反重力中心,我們的科技差距越來越大,好像完全看不到希望啊……” “現在又一個引力場技術,我們甚至連概念都沒有!” 引力場技術在空天母艦上的應用,科學界的討論就更加深入了。 很多科學界人士都知道引力場技術,但上一次反重力中心也只是發布信息說,利用對空間s波的研究發現了引力場,科學界也感到驚奇而已。 現在則是震驚了! 如果只是發現了某個現象,其實并不怎么驚人,前沿科技的研究都是新發現,多了一項新發現似乎也沒什么大不了的。 技術應用就不一樣了。 在物理學界,某個物理現象被發現以后,下一步是對于其理論進行研究,再下一步才是研究其技術,達到一定程度以后才能夠實現應用。 整個過程用時幾十年都是非常正常的。 科學界完全沒有想到,引力場技術才只是發布了信息,下一步就直接到了應用層面。 很多人完全無法理解。 同時,一些人也開始討論,引力場技術應用的重大意義,這不只是新技術的應用,也代表了性能的巨大突破。 比如,空天母艦。 在引入了引力場技術以后,空天母艦的穩定性會得到大大提升。 引力場是可以抵消加速作用的。 當空天母艦向上加速飛行的時候,若是提供一個反向的引力場,人體就不會受到加速影響,甚至都感覺不到加速環境的存在。 第二就是高加速能力。 任何載人飛行裝置的加速度,都會受到人體承受能力的限制,包括火箭裝置也是一樣的,設計上必須要考慮人體承受能力,而不是無限制的增加性能。 從理論上來說,人體所能承受的最大加速度為31倍重力加速度,也就是31g。 但31g只是理論。 當過山車俯沖向下的時候,人體承受的重力加速度最高能達到5g左右。 5g的數值已經讓人感覺頭暈、惡心了。 人體承受重力加速度十幾秒仍然保持非常清醒、絲毫無事的紀錄是14g到15g,一個未經訓練的人,一般在承受6g的時候就會失去知覺。 飛行器性能的設計,也會考慮人體承受極限的問題。 這也會直接影響到空天母艦的性能,但有了引力場技術就不一樣了為反向引力場可以抵消加速度,能提供很高的反向引力場,就可以讓加速度不斷的上升,人體在其中卻沒有任何的感覺。 空天母艦,也就能輕易突破人體承受的限制,并支持航行時開啟超高加速度。 這會讓性能得到巨大的提升! 第五百九十二章 太空武器問題,正向反饋?海倫:幸好有你! 在應用了引力場技術以后,空天母艦的性能確定可以實現質的突破。 引力場技術的應用,可以在空天母艦內部模擬地面的環境,也就可以實現讓人類在太空中,就像是在地球表面一樣的生活,工作的時間就會大大的延長。 太空無引力環境對人體是有傷害的。 當人體長期處在失重的環境,就會引起體內的新陳代謝紊亂,可能會引起一系列的問題。 一般來說,宇航員在太空中工作時間不超過六個月,國際空間站的宇航員,一般工作時長是四個月,國內空間站的宇航員工作時間為三到六個月。 在完成了一輪兒工作以后,宇航員就要回地面做詳細的身體檢查,并進行一系列的修養,直到身體回歸到正常狀態,才能夠執行下一次任務。 這對于空天母艦的應用來說,是一個很大限制。 空天母艦不是常規的空間站,未來有可能執行星球探索工作,持續時間是不固定的,超過六個月也很有可能,若是沒有引力場技術的情況下,內部人員一直處在失重的狀態下,就可能會導致一系列的身體問題。 所以空天母艦的應用也會受到很大的影響。 第二點就是可以讓空天母艦能夠持續維持加速狀態,而更高的加速也意味著更靈活的性能。 空天母艦能夠一直維持加速狀態是非常重要的,從理論上來說,以光壓發動機為能源動力的空天母艦速度,最高可以無限接近于光速。 當然,受到了時間理論的影響,接近光速的加速是非常困難的。 同時,人體承受是非常大的限制。 光速的數值大概為30萬公里每秒,即便是三分之二的光速也達到了20萬公里每秒。 假設空天母艦一直在以20米每秒的速度加速,加速到20萬公里每秒就需要100天以上,人體怎么能夠這種狀態下連續承受100天呢? 那顯然是不可能的。 人體是不能夠長時間持續維持在加速環境的,否則就會讓生理上出現很大的問題,處在加速的環境,也只能坐在座位上,什么也做不了,無法在空天母艦內部正常工作。 所以,在人體承受能力的限制下,空天母艦的性能再高也沒有意義,其實高性能根本無法釋放出來。 在擁有了引力場技術后就不同了。 反向的引力場可以抵消加速作用,引力場技術越高端,抵消的加速數值就越大。 當空天母艦長期處在加速狀態下,艦體內的人員并沒有什么感覺,還能夠正常的工作。 這種情況下,空天母艦才能夠發揮其優越的性能。 …… 引力場技術確實非常重要。 王浩下一步工作也準備回反重力中心去繼續研究引力場技術,但新聞發布會結束以后,優先的工作還是完成籌資。 他們很快召開了籌資會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