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14節
但是,光壓發動機的概念太高級了,高級到他們根本不知道牽扯什么技術,也不知道具體需要什么人員。 陳永帥想聯系一下王浩,后來想想還是去一趟西海大學。 等到了西海大學,和王浩當面談一下項目,也能具體了解一下所謂的光壓發動機。 …… 西海大學。 光壓發動機設計項目,已經在王浩的研究組內部開啟了。 一群理論物理學家在一起,當然無法解決發動機設計的細節問題,但他們可以擬定發動機設計的主體構造。 光壓發動機的主要構造分為三個部分,分別是湮滅粒子裝置、凹面反射鏡以及激發推進裝置。 湮滅粒子裝置制造光源。 通過凹面反射鏡聚集在一起,光源形成一條穩定強度的超大光束。 激發推進裝置,則是‘排出’超大光束制造出的光壓推力。 王浩帶領著研究組的人,迅速展開研究,并不斷針對三個部分的設計進行完善。 每個人對此都非常感興趣,每個人都非常積極。 同時,王浩還建立了任務—— 【研究項目名稱:湮滅粒子技術為基礎的光壓發動機設計(難度:a+)?!?/br> 【靈感值:0?!?/br> 第五百四十八章 這就是科幻想象??!陳永帥:全憑自愿! 光壓發動機設計項目被批準通過,科技部門中包括徐老師、鄧懷真、陳永帥都感到非常驚奇。 同時,他們都覺得項目有些過于科幻了。 陳永帥是湮滅科技司的負責人,光壓發動機設計項目通過以后,他要負責調配研究人員,因為對于研究缺乏了解,他決定特別跑一趟西海。 在路上的時候,陳永帥回想著徐老師的叮囑,“你到西海以后,仔細了解一下他們的研究,我總感覺太超前了?!?/br> “以現在的基礎,做這種太超前的研究,有點浪費啊……” “你多看看,也多勸勸王浩?!?/br> “了解一下,找找問題,我總感覺這個研究不靠譜?!毙炖蠋熣f的很認真,鄧懷真也同意他的觀點。 光壓發動機? 那可是實現宇宙航行才能用到的技術。 即便有了湮滅粒子技術為基礎,要夠上制造光壓發動機的標準,不知道還有多少無法攻克的技術難關。 陳永帥也覺得徐老師說的有道理,但他覺得自己能做的就只是了解一下,再多就是勸一下王浩了。 僅此而已。 光壓發動機的項目是自籌經費。 王浩的研究組自己花錢自己研究,科技部門不審批的情況下,他們也可以繼續研究,只是沒有人員調配的支持了。 陳永帥思考著搖了搖頭。 很快。 他就到了西海大學。 陳永帥的到來非常低調,他只帶了助理和其他兩個工作人員,也沒有通知西海大學,就直接來到了梅森數實驗室。 王浩知道陳永帥會來,還是讓人到門口迎了一下。 陳永帥進入實驗室以后,就被保羅菲爾-瓊斯和丁志強,帶著去了研究組的臨時工作間。 工作間是二樓邊側的一個大辦公室,還有持槍警衛守在門口,阻止研究組成員以外的人進入。 陳永帥進了工作間以后,就看到中間的大桌子上,有好多打印出來的圖紙,還有一些是手動畫出來的,他拿起一張仔細看了一下,發現完全看不懂內容,隨后抬起頭才注意到,正對的墻面上有一張超大的圖紙,圖紙上是一個大圓球,標準的直徑有一百二十米。 “這是什么?” 陳永帥只是大圓球問向保羅菲爾-瓊斯。 “光壓發動機??!” 保羅菲爾-瓊斯理所當然的說道,“光壓發動機就是這樣的。這張圖是主要的框架結構,占據最大體積的圓球是凹面反射鏡結構?!?/br> “直徑120米?”陳永帥的表情有些夸張,“看起來像是個大型的體育場……” 保羅菲爾-瓊斯說道,“120米,已經是最小的設計了。實際上,我們最初認為應該建造兩百米以上的凹面反射結構?!?/br> “但后來討論認為,先制造一個小型的看看?!?/br> “凹面反射結構越大,光源利用效率就越高,120米直徑,效果會差很多,但是目前來說也夠了……” 他說著還無奈搖了搖頭,“能量利用效率倒不是問題?,F在這個設計從理論上已經可以推動一萬噸以上的飛船升空?!?/br> “但還是太小了?!?/br> 保羅菲爾-瓊斯帶著感嘆,從大桌子上找到了一張圖紙,展開以后上面畫著大圓球的前端。 前端是一個大型火箭上方的框架。 “這就是我們設計的空天母艦,可以理解為宇宙飛船。外形上,我們還沒有確定下來?!?/br> 話題一下子跳轉到宇宙飛船上,陳永帥感覺有些無法適應。 從進門被保羅菲爾-瓊斯招待,對方的性格和說話口氣,就讓他感覺很別扭,再聽到什么宇宙飛船,他感覺像是和瘋子在打交道。 他忽然想到了徐老師的叮囑。 對??! 找找問題! “讓他們知難而退?或者打擊一下他們的積極性,讓他們知道,什么光壓發動機、宇宙飛船,都只是科幻想象……” “現實是不可能造出來的!” 陳永帥做出了決定,就認真看起了圖紙,馬上就找到問題,問道,“你們這張宇宙飛船的設計圖看起來還不錯,但是,沒有橫向湮滅力場的設計嗎?” 宇宙飛船的上方和大型火箭類似,只不過設計的要大型的多,圓筒直徑都有七十米以上。 圓筒的設計肯定不包括橫向湮滅力場技術。 如果是橫向湮滅力場技術,最終設計肯定會帶有一個‘圓盤’,否則場力根本起不到作用。 保羅菲爾-瓊斯搖頭道,“所以我說,還沒有確定下來?!?/br> “我和王浩討論過好幾次船是否使用橫向湮滅力場技術的問題,但最終還是沒有結果,因為飛船在宇宙中航行,并不需要橫向湮滅力場技術,不需要給飛船特別減重?!?/br> “橫向湮滅力場技術受到的限制太多了,比如,要使用低溫超導材料,那么飛船中就必須攜帶大量的冷卻劑?!?/br> “這是很大的限制?!?/br> “橫向湮滅力場技術最大的作用,還是在地面啟動上,也就是從星球表面起飛,用來擺脫引力?!?/br> “如果發動機動力充足,就不需要這個技術來減重……” 陳永帥愣愣的聽著,馬上問道,“在宇宙中航行就不需要減重嗎?光壓發動機,是能夠提供足夠動力讓飛船接近光速的,那么加速就是個問題,減重以后,加速度就會變快……” “理論上是這樣?!?/br> 保羅菲爾-瓊斯認可陳永帥的說法,隨后繼續道,“但實際上,必須考慮一個問題,人體的承受能力?!?/br> “即便是發動機的動力充足,設計必須考慮人體的承受能力?!?/br> “如果建造好了飛船,上面肯定會有一些身體贏弱的科學家,而不都是經過特殊訓練的宇航員?!?/br> 他的話音很平淡。 陳永帥上下打量著保羅菲爾-瓊斯,總感覺對方說的就是他自己,保羅菲爾-瓊斯完全符合‘身體贏弱的科學家’標準。 保羅菲爾-瓊斯繼續道,“所以加速承壓最好不要超過2g,最高也不能超過3g?!?/br> “這就是限制??!” 他感嘆道,“我們能制造充足的動力,卻還要想辦法限制性能。所以我最初才說,120米直徑的凹面反射鏡已經足夠了?!?/br> 人體的承受能力,是航天領域一個很大的限制。 人體對加速度的承載力是有限的,一般來說,人體承受的最高承載力都在10g左右,是出現在早期的宇航員。 當時的宇航設備非常落后,火箭的加速度卻很大,火箭起飛之后的三十秒之內,加速度承載就會達到10g(接近98米/秒平方)。 現在的火箭技術已經相對完善,當火箭升空以后,宇航員的平均承載力大概在3g左右。 這已經很高了。 保羅菲爾-瓊斯繼續感嘆,“當真正研究航天飛船,才發現有這么多技術的限制?!?/br> “最初,我還想著依靠光壓發動機,能讓宇宙飛船在短時間內加速到接近光速……” “如果只是30米的加速度,到光速就需要近一百萬秒,十幾天時間……” 他的話音里充滿了遺憾。 陳永帥沒有關心保羅菲爾-瓊斯的心情,他很認真的看著圖紙上的內容,發現自己的提問被完美的解釋了。 “好像是沒什么問題……” 他想著。 然后轉過頭又繼續看起來光壓發動機,也針對一些部分的框架設計問題挨個進行詢問。 保羅菲爾-瓊斯非常有耐心的做解答。 這主要是因為,他知道陳永帥關系到‘設計組人員調配’的問題。 研究組都是理論物理學家,他們做發動機框架設計沒問題,但牽扯到細節上的技術、材料、電路等問題,肯定需要各領域的專業人士了。 為了光壓發動機的研究,保羅菲爾-瓊斯認為值得‘犧牲’一下自己,好好的給這位來訪官員解釋技術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