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811節
“成功的概率和買彩票類似?!?/br> “總之,非常難?!?/br> “即便僥幸成功,甚至制造出了七倍率以上的強湮滅力場,但因為是高壓混合材料的底層構架,技術應用就會嚴重受限?!?/br> “比如,不能用于特殊環境的一階鐵制造,更不用于湮滅粒子實驗,也只能圍繞場力做基礎研究而已?!?/br> 他繼續道,“每個人都清楚這一點,所以他們更傾向于金屬超導材料的研究?!?/br> “這個方向是走不通的?!?/br> “金屬超導支持的直流湮滅力場技術有兩大難點,都和材料有關,一個是β元素材料,他們無法獲得一階銀、一階金外的β元素?!?/br> “另外,就是顆粒性材料技術?!?/br> “這項技術只用于我們的實驗,不可能泄露出去?!?/br> 徐老師聽罷頓時安心了。 他一直擔心其他機構研究出直流湮滅力場技術,那么就可以順著他們的方向一直不斷進步。 當技術研究走在正確的方向上,早晚都會追上前行者,因為任何技術都是有瓶頸的,不可能一直快速進步。 到時候,技術優勢就沒有了。 王浩根本就沒有擔心過,他對徐老師說的話還是保守了,正常情況下,五年、十年的研究根本不可能有成果。 比如,相對容易的高壓混合材料方向,底層材料構架有無數種組合,同時又沒有相關的理論支持,‘碰巧’制造出場力的可能性太低了,而每一次實驗都會花掉大筆的經費。 這個方向投入萬億美元,沒有任何成果也是很正常的。 即便有一次碰巧制造出來,沒有理論基礎的支持,后續也很難再有所提升。 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研究之所以能快速取得成功,是因為有‘正確方向’的指引,在做底層構架的基礎論證過程中,他能清楚的知道某一項構架設計是否對‘制造場力’有益。 這才是研究的關鍵。 王浩和徐老師說完以后,就轉到了光速測定實驗上。 實驗,已經在進行了。 光速測定實驗并不是進行一次實驗,而是進行多次不同的實驗來增加測定結果的準確性。 這個時間進行了十幾天。 在一系列測定實驗結束以后,光學組進行了詳細的數據分析,之后才確定了最終數據。 會議室。 徐華正做著總結報告,“現在我們已經能確定,五倍率湮滅力場環境下,光速為標準光速的3.62倍?!?/br> “3.7倍力場環境下,則為標準光速的2.73倍?!?/br> 這就是最重要的結果。 光學組圍繞著實驗設備,工作了一個多月時間,目的就是為了這兩個至關重要的數據。 之所以有兩個數據,是因為設備中的強湮滅力場,可以調整為3.7倍力場和5倍力場兩個強度。 這個數據讓光學組非常興奮。 他們在光速測定實驗的最初,還認為只能測定比標準光速高一點的數據,沒想到最低的都超過兩倍。 實驗公開出去,肯定會震動國際物理界。 王浩的研究組反應則平淡的多,有些人還稍稍有點失落,表現最明顯的就是保羅菲爾-瓊斯。 “不是正比??!” “真可惜——” 他說著還不斷搖頭嘆氣。 對比光壓發動機的需求,光速測定結果并不理想?!鞍凑者@個結果,想讓光壓環境需求降低到一萬攝氏度以下,最少要制造出八倍以上的力場?!?/br> “一萬攝氏度還是太高了,所以要制造十五倍率,甚至二十倍率的力場……” 他說著看向王浩,“可行嗎?” “技術上沒有問題?!?/br> 王浩道,“問題在于,強度高的力場達到承載極限所需的能量也會很高,是否可行還是要看實驗結果了?!?/br> 保羅菲爾-瓊斯長嘆了口氣。 按照他的想法,最好就像是核聚變裝置一樣,用時一、兩年快速制造出空天母艦。 若是研究一直碰到問題,需要的時間就會無限拉長。 總不能等到七老八十才制造好空天母艦,到時候,提起保羅菲爾-瓊斯副艦長,就是一個滿臉滄桑、坐著輪椅的老頭。 那就有點太慘了…… 第五百四十六章 我們的光壓發動機有希望了! 湮滅力場強度和光速上限不成正比也是在意料之中的。 從光子的結構角度上來分析,提供速度的是二點五維拓撲的‘光尾’,‘心核’的作用是穩定光子的結構。 湮滅力場強度增加會讓‘光尾’速度增加,但整體速度上限,并不會和力場強度呈現正比關系。 從實驗數據的角度上來講,反重力場強度無限趨近于0時,光速并不是趨近于零,而是趨近于光速的一半。 湮滅力場強度增加,自然也不可能讓光速上限翻倍。 王浩對此是有意料的。 問題就在于,要制造足夠強的光壓來推動空天母艦快速航行,就需要制造五萬攝氏度以上的高溫。 現在不可能有材料能承受五萬攝氏度的高溫,不要說五萬攝氏度,即便是一萬攝氏度都不可能,那么就需要其他方面來補足。 比如,讓光速上限大幅度提升。 同時,湮滅力場強度還不能大幅度增加,強度增加也就意味著達到‘能量承載極限’的需求會變高。 比如,需要持續爆發一萬攝氏度的劇烈反應,才能讓湮滅力場承載能量達到上限。 這就是矛盾之處。 王浩和保羅菲爾-瓊斯討論許久,隨后說道,“常規環境下,溫度低于五萬攝氏度,從理論上來說,也可以制造出光壓,只不過提供的推力會呈現冪數級的下跌?!?/br> “其實,我們制造空天母艦的需求沒有那么高?!?/br> 他繼續道,“現在我們討論制造空天母艦,討論空天母艦的動力問題,都是希望它能實現超高速的星際旅行……” “星際旅行的最低標準是,讓艦艇的速度可以無限接近于光速?!?/br> “但實際上,我們短時間內并沒有這個需求,制造的空天母艦能實現太陽系內的旅行就已經很了不起了?!?/br> “所以動力問題上,我們也可以補充霍爾推進器,或是其他推進方式?!?/br> 王浩在安慰保羅菲爾-瓊斯。 他說的也是事實。 如果能制造出能源自給自足的空天母艦,確實沒有必要讓艦艇實現達到星際旅行的程度,能在太陽系內旅行就很厲害了。 即便是無法制造出理想中的光壓發動機,再補充霍爾推進器或是其他推進方式也可以。 保羅菲爾-瓊斯還是有些低落,他搖頭道,“光壓推進才是最適合的,什么霍爾推進……簡直弱爆了!” “那一點都不酷~~~” 丁志強也跟著點頭,他很認可保羅菲爾-瓊斯的話。 那可是擁有無限能源的空天母艦,用慢如牛的霍爾推進方式,和科技感爆棚的高鐵列車,用蒸汽機推動有什么區別? …… 光速測定結果不理想,也只是相對‘光壓發動機’研究而已。 光學組的人還是很興奮的,他們準確測定了強湮滅力場內的光速,還期待測定其他場力強度的光速,以便能夠做出‘光速曲線’,來描述湮滅力場強度和光速的關系。 這個研究確實很重要。 王浩和徐華討論了一下,同意他們派出一個三人小組,去湮滅力場實驗組工作。 他們到那里可以做很多實驗。 于此同時,湮滅粒子實驗也取得了一系列的進展,他們連續不斷的進行實驗,可以說中途沒有任何的停歇。 每個參與研究的人都是動力十足,也讓實驗組展現出了非常高的工作效率。 其他的實驗組,一個小型的研究都可以進行幾年時間,持續很久準備一項實驗,能有一點點的小發現,都已經算得上成功了。 湮滅粒子實驗則是一周進行兩次實驗,每一次實驗都提供了大量的數據,后續還快速完成了分析,期間還有各種各樣的小發現。 王浩的項目向來如此。 他個人的工作效率非常高,帶隊做研究花費的時間很少,先期的研究都沒有多長時間,參與的人員也都很有壓力,他們后續只是做重復性的實驗,中途變化一下數值,實驗后做數據記錄。 這樣的研究再拖后就沒有辦法交代了。 壓力,就是動力。 工作效率高帶來的好處就是,實驗數據不斷的快速積累,讓湮滅粒子現象有了更多的數據支持,為后續的技術研究、應用,提供了非常有力的基礎。 在返回西海的路上,王浩又聽到了一個好消息,湮滅力場實驗組的磁化發電技術項目研究有了突破。 然后他決定改變行程,“先不回去了,去湮滅力場實驗組?!?/br> “去實驗組?” “為什么?” 研究組幾個人都有些疑惑。 王浩簡單解釋了一下。 保羅菲爾-瓊斯頓時表示不感興趣,“只是一個發電技術,即便和湮滅力場有關,類似的發現太多了?!?/br> 他補充一句,“我只關心光壓發動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