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740節
命中,變得簡單了。 湯建軍忽然想到了一個問題,開口問道,“王院士,我記得曾經聽你說過,f射線是可能一直持續的,那么什么樣的能量強度,才能支持f射線一直持續?” “這個只能看實驗?!?/br> 王浩道,“如果內部能源強度支持釋放f射線的同時,不影響到支撐湮滅力場,就可以一直持續?!?/br> “數據上來說,我個人預估,f射線射線持續三十秒以上,那么大概率就能一直持續了?!?/br> “如果用β元素制造的顆粒性材料,再加上內置一階氘氘聚變反應……大概就能實現吧?” 第四百九十八章 空間站面臨直接威脅,宇航員:以后在也不來了! 以氘核聚變為內置能源的f射線發生技術,還是有很大提升空間的。 一個方向就是底層的超導材料。 底層超導材料支持制造更強的湮滅力場,包括反重力場和強湮滅力場薄層的強度都會提升。 現在核聚變中心裝置所用的底層超導材料,是以α鐵元素為基礎,也就是常規一階鐵基超導材料,α鐵元素會產生特異現象,所制造的湮滅力場強度會受到很大的限制。 如果換做是β元素制造的超導材料,就不會產生特異現象,制造出的湮滅力場強度自然就會有很大的提升。 中心裝置選用α鐵,主要還是因為安全性。 最初的設計依靠的就是α鐵,β鐵是后來才使用進行實驗的,相關的實驗數據并不多,自然就缺少安全性。 第二個方向就是升級原材料,用一階氘材料進行聚變反應。 核物理研究組已經實驗了一階氘氘爆炸實驗,并收集到了很多的數據,能夠確定一階氘氘聚變的反應強度更高,也就代表單位材料制造的能量更高,而中心裝置得的內置能源強度,和f射線持續時間存在正相關的影響。 不過更高的能量強度,也就代表控制起來更加的有難度。 這也是沒有選用一階氘為原材料的原因。 在f射線釋放實驗結束后,各項檢測數據也都出來了,其中一項重要數據令人有些失望。 “我們計算出的f射線強度為14.9t到15.8t,參照基準是錫鉑鉛合金的磁化強度?!?/br> 向乾生對其他解釋道,“錫鉑鉛合金材料是材料檢測中心計算組發現的,這種材料的磁化數據和湮滅力場強度之間,存在符合二次函數曲線的關系?!?/br> “我們做了很多的研究,確定關系是準確的?!?/br> 他補充了一句,“最少在20倍率湮滅力場強度以下是準確的?!?/br> 科學院材料所的學者們頓時有些失望。 這幾個材料所的學者們,都非常期待能夠參與實驗,因為他們能第一時間接觸到高倍率湮滅力場制造的磁化材料。 他們都非常羨慕汪輝和周青。 事實上,國內化學基礎單質材料研究領域,沒有任何一個學者不羨慕汪輝和周青,他們是湮滅力場實驗組工作,能夠第一時間得到高倍率湮滅力場制造的磁化材料,也就代表能第一時間發現‘新的升階元素’,或是有其他新型元素、材料特性的發現。 那幾乎等于是近在眼前的成果。 現在他們終于有機會第一時間接觸到高倍率湮滅力場制造的磁化材料,結果制造出的f射線強度并不令人滿意。 這種強度還趕不上湮滅力場實驗組的技術。 不過還是有很多期待的。 即便湮滅力場實驗組制造過類似的磁化材料,也被材料檢測中心仔細研究過,但他們也算是第二個研究的團隊了。 第一個肯定能有很多新發現。 第二個…… 也許也會有新發現呢? 王浩倒是不在意那么多,磁化材料就只是技術附帶產物,重要的是,f射線強度并不令人滿意。 他本來還希望超過20倍率,但仔細想想也能夠理解。 設備內置能源強度對f射線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持續時間、覆蓋范圍上,對于f射線強度的提升效果,甚至還趕不上高磁干涉影響。 “還是要用β元素??!” “只有直接性提升湮滅力場強度,才能夠大幅提升f射線強度……” “兩者存在直接關系?!?/br> “但是,用β元素,也就代表要制造第二臺核聚變設備,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 王浩也只能無奈的搖頭。 …… 當核聚變工程組召開實驗總結會議的時候,地球另一邊的阿邁瑞肯國家衛星中心大樓,也在討論著f射線相關的問題。 他們不是討論f射線,而是討論衛星拍攝到的‘黑線’。 有個叫蒙特羅-貝加爾的圖像分析師,把衛星拍攝的一張照片放大到最大程度,發現左側區域出現了一條黑線。 即便圖像是在背對太陽的方向拍攝的,周圍都是暗淡的一片,連微弱的光都很難看到,黑線看起來依舊相當明顯。 那是純黑的一條直線。 蒙特羅-貝加爾感覺有點不對勁,他抿著嘴朝著旁邊的同事招手,“萊姆,看看這個是什么?鏡頭好像出現了壞掉了?!?/br> “掉幀了?” “不,是出現了一條直線裂紋,很纖細,只有放大以后才能看到?!?/br> 萊姆湊過來看了一眼,不在意的說道,“正常的吧?也許等白天的時候就沒有了?!?/br> “……好吧?!?/br> 蒙特羅-貝加爾想了想也覺得沒什么大不了,就只是放大照片后的一條黑線而已,很多鏡頭設備都會出現類似的情況。 他仔細想了一下,還是做了一下記錄,并把照片上傳到了系統里。 這件事就過去了。 幾個小時以后,艾德里安-戴維斯正準備下班,收拾東西的時候就發現了一條提醒,他點開才注意到是太空監測團隊發來的信息。 這條信息包含著一張照片,是國際空間站的高倍率攝像機拍攝到的,照片是背對地球拍攝的,畫面全部是暗淡的。 在暗淡的背景下,照片邊緣角落出現了一條黑線。 太空監測團隊還發來了詢問信息,“這條黑線出現的很不正常,我們已經確定拍攝照片的攝像機沒有問題?!?/br> “衛星中心是否有類似的發現?” 這是一個例行的詢問。 實際上,衛星中心和太空監測團隊,每天都會有大量類似的事情發生,一般根本就沒有人在意。 艾德里安-戴維斯也沒有在意,他仔細看了一下照片,覺得只是光線影響,或者是電子設備受到干擾,總之可能性有很多。 他正準備回復的時候,出于謹慎的工作態度,還是查看了一下今天上傳的信息,結果就找到了蒙特羅-貝加爾記錄。 他翻看了蒙特羅上傳的照片,再對比太空檢測團隊發來的照片,頓時變得認真起來。 “是巧合嗎?還是什么問題?” “不只是照片上的巧合,經過計算以后,黑線正對的位置都接近核聚變中心裝置?!?/br> “這……還能是巧合嗎?” 艾德里安-戴維斯有些想不明白,還是把兩張照片和對應的信息上傳給了情報中心。 他的工作到此結束。 那條黑線具體是什么,就需要其他部門來做判斷了。 阿邁瑞肯的情報中心是24小時工作的,他們第一時間就收到了艾德里安上傳的信息。 如果黑線正對的地面位置不是核聚變中心裝置,他們大概率根本就不會在意,現在的情況就不一樣了。 情報中心負責人馬上就想到了湮滅射線,他第一時間找到組里的專家,還聯系了格魯姆湖計劃實驗基地的學者幫忙分析。 一大群人分析出了一個結果—— “有百分之五十的可能性,黑線就是湮滅射線,而且是核聚變中心裝置釋放出的湮滅射線?!?/br> 情報中心馬上給上級決策層做了報告,“照片上出現黑線是很正常的,但幾個事件同時發生的可能性不大?!?/br> “首先,探測衛星和空間站,幾乎同一時間拍到黑線,而且持續時間都在13秒到18秒之間?!?/br> “其次,黑線正對的位置就是種花家核聚變工程基地?!?/br> “最后……” 情報中心負責人說道,“我們已經知道了湮滅射線,還知道湮滅射線和湮滅力場設備有關。我詢問過好幾個頂尖學者,也包括庫博團隊里的科羅特,確定了一件事,核聚變裝置,實際上可以看做是復雜的湮滅力場發生裝置?!?/br> “幾條信息加在一起,我們有理由相信黑線就是湮滅射線,換句話說,核聚變團隊正在利用中心裝置,進行湮滅射線發生實驗……” 這個推測的結果是很可怕的。 決策層聽著都感覺心驚膽戰,最可怕的并不是拍到了黑線,而是黑線持續了十幾秒鐘。 如果黑線就是湮滅射線,也就代表種花家掌握的湮滅射線技術,可以輕松的擊中低空衛星,甚至是擊中國際空間站。 一號決策人聽著報告都用力揉了揉額頭。 他們之前只是認為湮滅射線有危險,能夠直接威脅到衛星,但并不認為種花家的湮滅射線技術,能夠直接擊中衛星。 威脅和能擊中是兩回事。 比如,有新的國家制造出了某種導彈,其導彈覆蓋距離已經包含了另一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另一個國家就可以說,“這種導彈技術已經對我們產生了威脅?!?/br> 實際上,因為是研究的新技術,威脅還是很小的。 也許被導彈覆蓋領土的國家擁有完善的反導體系,而新研究出的導彈肯定大概率遠談不上精準,等等。 威脅,說的是‘可能影響’;能擊中,就是直接影響了。 就好像路上有人拿了一把刀,另外一個人,則已經把刀放在了其他人的脖子上,只要一用力就能夠殺死對方。 哪種情況更可怕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