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703節
“我們可以通過很多種方法,來對抗敵方的雷達偵測,比如說最簡單的,使用隱形涂層,隱形涂層材料可以吸收電磁波,但是到目前為止,沒有任何一種材料能夠完全吸收電磁波,單純只是依靠涂層材料,肯定達不到隱形的目的?!?/br> “實際上,這項技術的主要技術原理,是通過降低己方目標的雷達散射截面,也就是rcs,來達到隱形的目的?!?/br> “當敵方真走我方飛機的時候,雷達顯示只是一小塊區域,就可能會被誤認為是一只大鳥,或者其他飛行的東西,而不是飛機?!?/br> “這就會干擾敵方的判斷……” 許偉平完成了課程以后,才剛到了門口就有人找來了,對方直接喊道,“許教授!許教授!快去一趟研究所,有大事情!” “怎么了?” “去了就知道了!” 許偉平趕緊去了隱形工程研究所。 等到了研究所以后,許偉平聽到所謂的大事情,頓時驚訝的張大了嘴巴,“你說什么?有一種能夠完全吸收電磁波的材料?” “對!” “還是黃金?” “準確的說,是棕色的純金?!?/br> “……這不可能?!?/br> 許偉平馬上去看了發過來的報告,上面有‘棕金’相關的詳細檢測數據,他重點看和反射電磁波有關的信息。 “吸收光波?” “吸收電磁波,實驗室檢測不到反射能量波……” 當時看了上面的內容以后,許偉平完全愣住了,尤其是看到提供材料的是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他就連‘不可能’都不敢說了。 顯然。 這種材料和湮滅力場研究有關,也就可以理解為王浩團隊通過實驗研究出的材料。 作為一個雷達隱形技術領域的頂尖學者,沒有人比許偉平更了解這種材料的重大價值了,就像是剛才在教室里和學生們說的,‘沒有任何涂層材料,能夠完全吸收電磁波’。 現在,有了。 當這種材料存在的時候,就是對于許偉平的重大打擊,他過去二三十年的研究,都圍繞著雷達隱形技術展開。 結果有一種材料,能夠完全吸收電磁波。 那么他所有的研發還有什么意義?什么減少雷達檢測的截面、什么對于雷達信息進行干擾…… 一個涂層全部搞定了! 對方的雷達根本就不會反饋信息,自然就能做到完全的隱形。 許偉平深吸了一口氣。 當然好消息也是有的,報告能直接遞交給他,也證明了上級部門對自己的重視,也就是準備把研究交給他來做。 許偉平強忍著郁悶的心情,仔細看起了報告上的內容,上面的內容還是很詳細的,也包括一些反射能量波的可能,比如,簡單介紹了一下一階波。 這部分直接被忽略了。 不管是完全吸收電磁波也好,反射出一階波也好,反正一階波暫時是無法檢測到的,自然就等于完全的吸收。 研究之所以是研究,是因為有需要研究的地方。 這個材料并不成熟。 雖然已經確定能夠吸收電磁波,但并沒有詳細研究吸收的強度上限,同時材料還帶有一定的能量輻射。 “所以需要對于材料的性能進行詳細的測試,看是否能夠達到標準,還有對于材料的穩定性以及其他方面做檢測?!?/br> “同時,要解決的就是能量輻射問題?!?/br> 許偉平對于雷達涂層材料有了解,他馬上就捋清了研究的方向。 首先,就是做各種檢測。 然后,就是選取一些特別的化學材料,和‘棕金’進行混合,看是否能夠降低能量輻射。 這類型的化學材料很多。 后續還要進行一系列的測試,正式進入到從實驗到應用的研究中。 應用相比實驗的需求更高,比如,最簡單的,作為涂層材料使用,顏色是個問題。 絕大部分戰機都不是深色的,是因為顏色要和天空照應,才能有更好的隱形功能,一個深色的飛行器就太顯眼了。 許偉平仔細思考著研究問題,卻一點都高興不起來,因為眼前的發現就是對他全部努力的否定。 之前他的工作也受到了影響。 但反重力飛行器的研究、強湮滅力場制造的隱形,都和他的研究沒有關系,只是研究支持方向有了變化。 現在就不一樣了。 ‘棕金’的性能簡直是跨次元的,讓一切和雷達隱形相關的研究變成了雞肋。 這就好像是武器發展歷史一樣。 千年前的人類不斷研究著近身武器,也就有了好多的名劍、名刀以及戰場的長矛、戰戟等等。 后來,槍械、火炮等武器的發展,讓近身武器存在的價值大打折扣。 許偉平感覺自己就是一名鍛造大師,專注于研究打造近身武器,結果發現軍-隊里開始出現了槍械、火炮。 他的研究就失去了價值,并感覺自己已經被時代所淘汰。 現在許偉平也只能帶著哀嘆繼續研究了。 …… 于此同時。 王浩依舊留在梅森數實驗室,和其他人一起研究‘棕金’問題,準確的說,是‘強湮滅力場下的元素變化’。 這是一項總結性的研究。 他們已經發現了元素變化的三種形態,一種就是升階的α態,一種是‘未來元素’的β態。 現在則是第三種—— “半β態?!?/br> 王浩認真說道,“半β態,或者β-態,可以這么稱呼,我認為,棕金就是一種未發現過的特殊性態?!?/br> “這種性態和元素有關?!?/br> “比如,鐵、鋰等,強湮滅力場下,會受到特異現象影響,從而形成α態的元素,就不存在‘β-態’?!?/br> “金元素,是我們發現的第一種,具有特殊‘β-態’的元素?!?/br> “雖然我們還沒有實驗發現,但我認為存在‘β-態’的元素,達到特定湮滅力場強度時,就會全部轉化為β態,也就是未來元素?!?/br> 他對于元素形態變化做出了總結。 會議室里有很多人,包括保羅菲爾-瓊斯、海倫,包括羅大勇、張志強,還包括黃振、肖海東、張鶴等等。 每個人都聽的很認真。 王浩掃了一遍會議室,有些遺憾自己的好弟子丁志強不在,只能用張志強來代替,不由的嘆了口氣。 現在丁志強是被重點培養的人才,他代表反重力性態研究中心參與核聚變項目的工作,是湮滅力場技術支持方向的研究員。 他正和湮滅科技公司的團隊在一起。 這也是學習過程,他需要了解‘致密材料技術’,也包括‘未來元素’的一些內容,甚至還包括湮滅力場技術。 如果再近一步,他就能接觸到f射線技術。 實際上,丁志強也知道f射線,還以此和王浩一起研究,只不過是王浩帶著研究,沒有資格直接接觸。 “培養人才,還是很重要的?!?/br> 王浩思考著搖搖頭。 會議室里的眾人都分別發表自己的看法。 黃振認為強強湮滅力場環境下的元素變化,和原子核直接相關,“如果只是論證電子軌道變化,幾乎沒有任何的意義,這只是磁化反應而已?!?/br> “元素不同的變化,一定和原子核的變化相關!” 他說的非??隙?。 其他人也都同意黃振的意見,保羅菲爾-瓊斯補充說道,“我正在做原子核相關的研究,從實驗結果來看,元素升階和質子數量相關,和中子數量無關?!?/br> “也就是說,元素的不同決定了性態不同?!?/br> “升階也一樣?!?/br> “也許我們的主方向應該是研究原子核內,強力場帶來的質子和質子之間力場的變化,以及對外電子的影響?!?/br> 這不是一項討論性的研究,而是一項理論物理研究,或者說是純粹的數學研究。 研究組需要大量構架數學內容。 他們是以湮滅理論為基礎,結合量子物理進行微觀粒子力場的構建,依靠數學的手段來進行分析。 如果能從數學研究上有突破,自然是最好的結果,即便是不能有數學上的成果,相關的數學構架也可以當做理論框架。 這就等于出臺了一個新理論,擴大了湮滅理論涵蓋的內容。 王浩也跟著一起做研究,和其他人一起討論,慢慢的推進理論的完善工作。 現在湮滅力場實驗組、材料檢測中心,再包括核聚變工程組,每個研究都非常的忙碌,但他還是依然堅持留在梅森數實驗室,先做好基礎的理論工作,再去著手進行實驗研究。 科學,才是技術。 技術,就只是科學的延伸、應用。 他們做的不只是和‘棕金’相關的研究,也包括α態、β態元素變化的構架,通過對三種元素性態變化的研究,來完善相關的元素變化理論。 …… 研究組連續工作了一個星期。 成果斐然! 他們做了大量的數學構建工作,對于元素的三種變化都一一給出解釋,總結在一起可以當做一個大型論文發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