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大學講師到首席院士 第671節
一階銅的發現也很重要。 一階銅的活躍性更強,電阻比銀還要低很多,幾乎接近了‘零電阻’,甚至被認為可以頂替超導材料。 只可惜,磁化銅材料內的一階銅含量很低。 另外,f射線制造磁化材料,也根本無法做到量產,每一次制造的一階銅,都要用‘毫克’做單位。 所以升階材料想要大量研發、大量應用,還是必須要依靠直流湮滅力場技術,才能夠實現大規模的制造。 在制造升階材料方面,f射線終究只能歸在‘實驗室手段’。 …… 轉眼間,三個月過去了。 科技部門再次組織了核聚變論證項目會議。 這次的項目論證會議非常重大,甚至可以說是決定性的,好多深入參與論證項目的學者都認為,核聚變項目即將進入到下一個階段。 事實情況也是如此。 項目論證會議才剛開始就很不一般,科技部門主導的會議卻來了幾個頂尖的決策人。 會議也緊跟國內外科研焦點,有一半都是升階材料技術展示。 王浩在會議上進行了發言,他說起了致密材料技術的突破,還簡單介紹了核聚變容器相關的技術。 雖然只是簡單的介紹,但內層反重力場、外層強湮滅力場薄層,再加上高端的材料技術以及磁場論證,讓會場所有學者都聽的津津有味。 他們都感覺見識了新的科技,也對于核聚變項目更有信心。 項目論證會議并沒有確定什么,但會議結束以后,又舉行了一系列相關的會議,也包括個方向的技術會議,多數學者都要參加至少兩個會議。 王浩以及同行的湯建軍、王燁等人,則是連續參加了多個會議,其中還包括高層決策人的會議。 之后,項目確定進入下一階段——設計。 一個超級大工程的項目,總計會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就是論證,第二個階段是設計。 最后,才是制造。 前面兩個階段牽扯到了大量的實驗,真正進入到制造也就是立項了,還需要多久時間就不確定了。 比如,曼哈頓計劃。 從論證到設計經過了幾年時間,之后才正式確立了曼哈頓計劃,花費幾年時間制造出了第一顆原子彈。 在確定項目進入到設計階段以后,也就牽扯到了實驗分配、研發分配以及擬定推進計劃,當然也少不了人員安排。 王浩被任命為核聚變工程項目的總設計師。 湯建軍、王燁以及核物理研究所的周東偉,被認命為副總設計師,下面還有十幾個院士以及大量的機構參與配合。 王浩擔任了項目的總設計師,他的工作主要就是帶領團隊完成核聚變裝置的總體設計。 當設計牽扯到某種技術的時候,就需要其他的科學家、機構輔助做研究。 核聚變工程項目是非常龐大的,項目正式進入到設計階段以后也是備受關注,很多學者都在討論裝置設計的時間問題。 這個問題很直接。 比如,高端戰斗機的設計,跨度往往是幾年時間。 核聚變裝置比高端戰斗機復雜無數倍,參與的人員數量也是非常龐大的,具體的裝置設計需要多久? “正常來說,這種研究最少要五年以上?!?/br> “王浩院士肯定和其他人不同,估計三、四年就夠了?其中牽扯的技術太多了,要考慮的東西也太多了?!?/br> “這么復雜的研究,也就是王院士才可以了?!?/br> “三、四年???到時候,設計完成就到了制造階段,完成這個項目,最低也要十年以上吧?” “阿三國制造個航母都二十多年,咱們的速度快、效率高,但是……十年?” “我覺得二十年能完成,就很了不起了?!?/br> “希望有生之年能見到……” “……” 第四百五十二章 核聚變和資源問題,擴充核-武庫?失敗證明成功! 核聚變項目進入到設計階段。 當項目進入到這一階段的時候,可以算作是已經‘立項’了,設計完成以后就可以投入到制造中。 項目的全稱是《核聚變反應轉電力輸出裝置設計》。 科技部門、國家基金會以及其他十幾家大型企業,籌集了一百億的資金用于設計以及牽扯的實驗研發等方面的投入。 這是正常展開的科研工程類項目。 如此重大的項目,牽扯到了大量的資金以及方方面面的的的因素,肯定做不到完全的保密,即便是前期的會議已經無法保密了。 所以項目是公開進行的。 科技部門以及其他相關機構,還發布了項目公告正式宣布消息。 核聚變項目受到了巨大的關注,就有大量的媒體記者前來采訪,科技部門就組織了官員對外召開新聞發布會。 對外發言的負責人,還是派出的新聞官。 面對一眾國內外的記者,新聞官鏗鏘有力的說道,“核聚變項目的立項,是多次論證會議召開后的決定,我們認為,基礎技術已經積累到足夠支持完成可控核聚變轉化為能源的研究?!?/br> “這個項目的目標就是制造出,能夠支持實現電力輸出應用的核聚變裝置?!?/br> 新聞官的語氣非??隙?,表現出了對核聚變項目的信心。 媒體記者們倒是不感到驚訝,既然已經確立了項目,對外發言的新聞官肯定要表達信心。 他們馬上開始針對性的提問。 有些記者更關心項目本身的問題,比如說,有沒有信心、有多少人參與研究、后續還要追加多少投入、工程將在哪里展開,等等。 有些記者則更關心技術。 這也是重點內容。 可控核聚變被認為是百年工程,也被認為是未來最主要的能源,人類總是認為距離控制核聚變也很接近。 五十年前是這樣。 現在也是這樣。 但有理智的人都非常清楚,核聚變的研究牽扯方方面面的技術,需要突破的難關非常多,研究本身是個超級大工程。 別說是現在了,五十年內能實現都很了不起。 好多頂尖的科學家都認為,人類能夠在21世紀內實現控制核聚變就已經非常了不起了。 那些關心技術的記者們,大多代表的都是其他國家,他們提問支持核聚變研究信心的是否有湮滅力場技術。 這牽扯到關鍵技術。 新聞官不知道具體情況,他掃了一眼屏幕提示,點頭道,“現在我們確立核聚變研究項目,和湮滅力場技術是分不開的?!?/br> 這個回答讓很多媒體都感到驚訝。 新聞官話里透露的消息就是,核聚變的控制技術中,湮滅力場技術是其中之一,很可能是核心技術。 另一個相關的提問是,“核聚變控制技術,是否會采用托卡馬克裝置”。 新聞官的回答道,“到目前為止,托卡馬克裝置是最有可能實現控制核聚變的設計,我們在研究核聚變裝置時,托卡馬克裝置是繞不開的?!?/br> “同時,我們對于托卡馬各種一直都有研究,比如,都城研究所的人造太陽裝置,就是托卡馬克控制裝置?!?/br> “那也為我們的立項積累的技術經驗……” 新聞官沒有說是否采用托卡馬克裝置,只是說對托卡馬克裝置的研究,為現在的研究積累了技術經驗。 這就是常規的話術。 具體是不是……可以去猜。 國內外記者們自然就覺得,托卡馬克裝置也肯定是控制核聚變的核心技術之一。 當然,他們也想不到其他技術了。 除了湮滅力場和托卡馬克裝置的提問以外,其他更深入的技術相關提問就得不到答案了。 發布會上還有一些其他的提問,也被新聞官令話術繞了過去,比如,“研究是否會考慮進行國際合作?”。 有些國家肯定是想插一腳的,即便是不能完成整體的研究,對他們來說也是有益無害的。 還有,“如果設計完成,是不是會立刻進入到制造?” 裝置的設計、制造是一個項目流程,但進入到制造肯定需要花費龐大的資金,就不是‘百億’能支撐了。 還有一些奇怪的問題。 比如,“研究是否考慮過環境和資源問題?氚,是一種放射性元素,基本都是靠人造生產?!?/br> 新聞官的回答是,“在實現控制核聚變之前,談環境和資源問題是沒有意義的?!?/br> 提問記者有些故意為難人,但提問也是有一定道理的。 如果核聚變采用常規的氘氚反應,就肯定要用到大量的氚,作為氫元素的一種同位素,氚在自然界中含量極為稀少,而且是具有放射性的元素,基本上都是依靠人類制造生產。 氚的制造方式也很特殊,需要利用中子去轟擊鋰元素來產生氚,那么就牽扯到一個資源問題。 地球表面上的鋰礦資源是有限的。 大量消耗鋰資源來制造氚,再進行能源的生產,對有限的鋰資源是個挑戰,顯然談不上什么清潔能源,甚至都可以歸在‘揮霍資源’了。 …… 很快。 國內外進行了大量的報道。 國內談論的是項目本身,都很期待能夠研究出核聚變裝置,有些人還憧憬有了核聚變發電站以后,就可以頂替火力發電,讓國內的電力能源變得更清潔。